劉世佳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習近平總書記在企業家座談會、中央政治局會議、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等會議上也多次發表關于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講話,這為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為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指明了方向。
一、正確分析形勢,進行經濟發展戰略重點轉移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深入分析了我國發展環境面臨的深刻復雜變化,認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這一判斷是對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作出的重要抉擇,是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經濟發展戰略重點轉移關系我國長遠發展和長治久安。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蓬勃興起。為了應對國際環境的重大變化,黨中央審時度勢,做好準備,充分發揮自身經濟優勢和社會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和蘊藏的巨大潛力,不失時機地進行經濟發展戰略重點轉移,把擴大和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戰略基點,從出口導向型轉向內需驅動為主,通過繁榮國內市場經濟,暢通國內大循環,強力推動經濟健康發展。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這一戰略重點轉移,是應對國際形勢急劇變化的需要,是保持經濟可持續發展、良性發展的需要,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關系到我國長遠發展和長治久安的需要。經濟發展戰略重點轉移是早有準備、深謀遠慮、積極應對、長期謀劃的重要抉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積極參與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分工,以要素低成本、低價值、出口導向戰略實現了經濟高速發展,特別是在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后開始研究并逐步實施經濟發展戰略重點轉移,20多年來一直朝著這個方向轉型。近幾年,中國已經形成了內需拉動型經濟,順差相對GDP之比已降到國際公認的3%以內的均衡水平,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有數年超過100%。經濟發展戰略重點轉移是立足于國內大循環的重要基礎和強大底氣。我國具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強大的生產能力和完善的配套能力,正處在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現代化加速發展階段,投資需求潛力巨大。為了持續擴大國內需求,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中央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已發行2.24萬億元,支出1.9萬億元,全部用于補短板重大建設,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同頻共振,國家重大區域戰略向縱深推進,居民消費需求持續釋放,圍繞消費升級和供給提升,補短板、鍛長板、穩投資,既拉動了當前內需,又夯實了未來發展,空間巨大。經濟發展戰略重點轉移依賴較健全的市場經濟體制。經過幾十年市場經濟的發展實踐和考驗,我們已經具備用深化改革和市場經濟的辦法防范、化解風險,增強經濟的抗沖擊能力。中國能在較短時間逐步克服疫情造成的經濟急劇下行的巨大壓力,實現經濟由負增長轉為正增長,很重要的經驗是通過推進計劃、財稅、金融體制改革和國有企業改革,化解金融風險,更多地運用市場經濟的手段加強和改進宏觀調控,從而避免了經濟大起大落,使之步入相對平穩持續增長軌道。經濟發展戰略重點轉移,有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作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按市場要素配置資源,既能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又能促進效率和公平有機統一,不斷實現共同富裕。我們把擴大內需作為戰略基點,使生產、流通、分配、消費更多依靠國內市場實現良性循環,明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方向,促進總供給與總需求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動態平衡。經濟發展戰略重點轉移,絕不是閉關鎖國。對外開放是基本國策。我們強調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不是要封閉起來搞發展,而是為了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更好地統籌開放與安全,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的可持續發展。中國是在開放體系下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的,絕不能把國內國際雙循環割裂開,而是要在高質量發展、平衡發展、安全發展、全面發展的基礎上,筑牢對外開放的基礎,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
二、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堅持創新的核心地位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新中國成立70多年,經過艱苦奮斗建立了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科技水平迅速提高,許多領域走在了世界前沿,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制造技術存在四大差距。一是制造技術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航天、軌道交通設備等以自主創新為主,但水平與國外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通信、家電、發電設備、船舶等在經歷引進之后,國內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有明顯提高,但還有差距;轎車、計算機系統軟件等處于引進技術消化吸收過程,尚未完全掌握系統設計與核心技術;半導體和集成電路專用設備、大型科學儀器及大型醫療設備等仍主要依賴進口。二是制造技術基礎較弱,設計技術、可靠性技術、制造工藝流程、基礎材料、基礎機械零部件和電子元器件、基礎制造裝備、儀器儀表及標準體系等發展相對滯后,部分制約了制造業的發展。三是制造技術創新體系有待進一步形成,絕大多數企業技術開發能力還稍顯薄弱,尚未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缺乏一支精干、相對穩定的力量從事產業共性技術的研究與開發;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尚不健全,沒有充分發揮作用。四是基礎研究投入不足,盡管我國全社會研發投入已經占到GDP的2.2%,總量在世界排第二,但投向較為分散;一些需要長期投入的基礎研究領域缺乏足夠投入,基礎研究投入占比長期徘徊在5%,與世界主要創新型國家多為15%~20%差距較大。當前,我們進行經濟發展戰略重點轉移,就要下力氣推進科技創新,瞄準科學和技術最前沿領域,加快推進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新的增長點、增長極。作為科教資源大省,我省科技實力比較雄厚,科研成果豐碩,但長期以來科研成果轉化不足,很多科研成果無法實現就地轉化應用,急需著力破解科研成果多、科研成果轉化慢、科技對經濟促進作用不明顯的問題。我省要抓住加快科學基礎理論研究、高新技術研究和應用的國內大循環契機,提升科技研發水平,搞好成果轉化。一要加強項目庫和數據庫建設,包括成果供需信息庫、中介服務機構數據庫、企事業單位信息庫、人才專家信息庫等服務平臺,完善科技成果信息共享機制,推動產學研用各方面信息的有效銜接;二要建設網上網下相結合的成果交易平臺,集中科技成果供需雙方的需求信息,實現無縫對接,全方位強化服務功能,實現全要素集聚;三要積極推動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快速發展,重點培育民間專業機構,實現市場化運作,鼓勵中介機構拓寬服務領域,創新服務方式,完善服務體系,應用現代技術手段,加快提升中介服務機構的服務水平;四要加強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科技成果示范園、各類科技園等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建設,增強平臺對科技轉化的支撐能力。
三、增強緊迫感,搶占國內大循環制高點
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我們要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把握發展規律,善于在危機中育新機,在變局中開新局,建立新格局。國內大循環將帶來一系列深刻變革和經濟布局的戰略調整。一是從區域發展來看,振興東北將會再一次擺上重要位置。《中國產業數字化報告》顯示,通過建設數字化車間或智能工廠,企業生產效率平均提升37.6%、能源利用率平均提升16.1%、運營成本平均降低21.2%、產品研制周期平均縮短30.8%、產品不良率平均降低25.6%。 裝備制造企業借“智”力實現轉型升級,將會煥發勃勃生機,助力東北地區實現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二是從主攻方向上看,今后經濟建設的主攻方向是把新基建作為推動數字技術產業化,以數字經濟賦能內循環。新基建涉及的信息基礎設施,包括5G網絡、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區塊鏈等本身將帶來巨大投資。三是城市群都市圈經濟將是國內大循環的重要支撐區。當前我國城鎮化率已經超過60%,各類城市正由各管各的發展階段邁向都市圈和城市群發展階段,就全國而言,要合理安排城市群內部結構,形成以大城市、都市圈、城市群多重嵌套、分工協作的新格局;要按照“大聯通、小分布”原則,采取“多中心、組團式”策略,合理布局中心城市功能集聚區;要注重以聯通高效、無縫對接的綜合交通網絡降低城市“人流”“物流”的綜合成本。從上述分析看出,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到來,是推動經濟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又一次重大機遇,誰抓住這個機遇,誰就能捷足先登、搶占制高點、甩掉落后的帽子,成為領頭羊。黑龍江省作為老工業基地,要振興發展,不僅在解放思想、改革開放上要有大突破,而且在搶抓機遇上要有大作為。應緊緊抓住國內大循環的戰略機遇期,盯緊新一輪振興東北、改造升級、高質量發展裝備制造業的契機,深化國企改革,把中央出臺的政策研究透徹,用足用好用活,尤其是抓住國家工業調整布局,積極爭取重大項目特別是新基建涉及的高科技產業項目,包括5G網絡、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區塊鏈等巨大投資項目。加快黑龍江經濟區域發展調整布局,積極主動地構建城市群、都市圈經濟,這是今后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也是各省市區發展的大趨勢,充分發揮黑龍江省和哈爾濱市的比較優勢,尋找經濟發展的結合點、時間經濟的臨界點、加快發展的爆發點、競爭優勢的制高點,在一體化發展中創造新的增長極。要深入研究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構建區域發展新格局,推動東北地區與“京津冀”地區融合發展,要主動聯系、溝通、對接、請教,要有“三顧茅廬”和鍥而不舍的勁頭,走出去請進來,在融合發展中迎來東北地區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系黑龍江省科顧委常務副主任,黑龍江省文旅融合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龍江振興發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責任編輯/王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