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海林市委員會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進一步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提高經濟整體競爭力。海林作為傳統“十強縣”,要按照中央、省委和牡丹江市委部署要求,堅持以全面提振精神、加快晉位爭先為主題,持續打好經濟發展、政治生態“兩個翻身仗”,推動各項工作處處晉位,奮力開創海林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全力打好開發區和項目攻堅戰。聚焦開發區、項目、招商三個重點,切實增強晉位爭先核心支撐力。扎實推進開發區建設,堅持“內提素質、外塑形象”,理順運行管理機制,進一步明晰發展定位和產業方向;加快擴區增容和土地征收儲備,積極推進軍地置換;發揮好新城、匯海、農擔融資擔保平臺作用,加大盤活重組、土地騰退處置力度。深入實施產業項目建設三年攻堅行動,加強重點項目前期謀劃包裝,推進一批成熟度高、可產業化項目;加快天湖啤酒、基納瑞克斯等項目開工建設、投產達效“最后一公里”。推進招商合力攻堅,完善招商“四庫”,提高外出招商精準度;健全“開發區+專班+商會+鄉鎮駐點”招商機制,打造開發區、專班兩支專業招商隊伍;密切聯系在外海林籍成功人士,采取親情招商、以商招商、協會招商等方式,重點跟進投資大、意向強的項目。
全面推進工業提質增效。深入實施“工業立市”戰略,堅持數量、質量并重,外引增量、內優存量并舉,培育壯大生物醫藥、食品加工兩大優勢產業,改造升級林木加工、機械制造兩大傳統基礎性產業,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培育壯大優勢產業,建立“原字號”重點項目庫,突出食用菌、有機雜糧、寒地漿果、綠色果菜、道地藥材等特色資源。運用好海林市“促進經濟發展24條”“工業提質增效創新發展12條”,深入實施“酒業振興計劃”、老企業振興計劃、小微企業成長工程。落實“科技型企業三年行動計劃”,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加快產品研發。拿出更大勇氣深化“放管服”改革,按照“一張表”“一張圖”再造工作流程,確保要件、環節、時限再減少10%以上。
扎實推進全域旅游建設。深入實施“旅游興市”戰略,突出“雪鄉林海、濱水生態、多元文化”特色主題,努力打造全國冰雪體驗、生態康養目的地。擴大旅游服務供給,全力打造以中國雪鄉為中心的森林、冰雪旅游集群,以橫道為中心的紅色教育、文化風情體驗集群,環蓮花湖觀光休閑、生態康養集群。扶持雪鄉、太平溝原始森林、東北虎林園等景區擴展升級。做好旅游融合發展,加快醫養結合、“候鳥式”養護服務設施建設,積極創建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縣。深入推進森工農墾行政職能移交改革,加快區域旅游資源整合步伐,帶動產業一體發展。打造旅游品牌形象,借助名導名劇名片影響,深度挖掘雪鄉、蓮花湖、橫道旅游文化價值,講好海林故事,讓“林海雪原”“中國雪鄉”“百年橫道”等品牌成為叫得響的地域標志。
整體加快鄉村振興步伐。做大特色產業優勢,堅持特色興農、綠色富農,加快“菌菜果藥”特色產業擴量提質。進一步發揮項目支持、基地帶動、能人示范作用,加快食用菌產業轉型升級。以全省中藥材示范縣建設為牽動,加快形成以山市為核心區、“橫山長”萬畝刺五加示范帶、環湖萬畝黃芪示范帶“一核、兩帶”中藥材產業布局。打通三產融合路徑,構建“企業+基地+農戶”“種產加銷”聯合體,持續推進“四個革命”,加大農村改廁改水力度,加強鎮村道路、橋梁、廣場等基礎設施管護,重點抓好柴蓮公路改造升級。深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打造菜園革命示范村30個。鞏固脫貧攻堅成效,在提前一年脫貧基礎上,堅持機構不撤、政策不變、力度不減,最大限度杜絕返貧和發生新的貧困。
不斷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建設更加舒適的城市環境,全面推進城市建設提檔升級。實施老城振興計劃,不斷改善群眾居住環境。圍繞城市管理提升年,開展城區公廁升級、美化綠化“兩大工程”,打好拆違、環衛、市容“三大戰役”,高標準辦理15件利民實事。建設更加完善的保障體系,深入推進教育振興計劃,加強名醫培養引進,落實好“兩費”發放、“兩險”接續等安置優撫政策,推進養老、失業、工傷“三險合一”,創新“互聯網+社保”“互聯網+醫保”模式,更加關注孤寡老人、留守兒童“一老一小”群體。建設更加美麗的生態環境,實施城市污水提標工程,推進城區雨污分流管網改造,完成污泥處置工程;鞏固河湖“清四亂”成效,加大礦山恢復治理力度,完成違建“清底”和“綠衛”專項行動,健全土壤污染監測網絡,加強菌袋、地膜、農藥包裝等農業廢棄物回收利用。
著力強化政治生態建設。切實壓緊壓實全面從嚴治黨責任,全面貫徹、堅決執行黨中央和省委各項決策部署,不斷建設良好政治生態。突出加強政治建設,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抓好基層打好基礎,做好農村黨建抓規范、機關黨建抓引領、社區黨建抓提升、“兩新”黨建抓覆蓋。加強宣傳思想工作,加大外宣力度和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激勵干部干事創業,以“獎”激發斗志,以“懲”鞭策后進,持續正風肅紀反腐,堅持防微杜漸、源頭治理,減少存量、遏制增量,認真做好省委巡視回頭看整改“后半篇文章”,營造晉位爭先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加快推進政治生態根本好轉。
責任編輯/張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