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健康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堅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保障公共衛生安全,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和治理模式,實現健康和經濟社會良性協調發展,是維護人民群眾最根本的利益所在,是中國共產黨對人民的鄭重承諾,也是地方衛生健康工作的實踐方向。
一、樹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強化責任感使命感,始終堅持保障人民健康的高度
堅持人民至上,關鍵要做到一切為了人民。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突出強調了“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對于黨和政府而言,我們所做的工作就要圍繞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這個根本要求,自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自覺踐行始終為了人民的政治立場,不斷優化衛生健康體制機制建設、明確功能定位、提升專業能力,切實增強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本領和能力。堅持人民至上,根本要做到緊緊依靠人民。作為一名基層領導干部,要時常自問“我是誰,我來自哪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是共和國的堅實根基,人民是我們執政的最大底氣。”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在這場沒有硝煙的疫情防控斗爭中,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全國動員、全員上陣、全民參與,幾個月的時間里,一道道嚴密堅固的防控長城快速筑起,聯防聯控、群防群治的中國特色疫情防控模式成效顯著,為全國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性力量。堅持人民至上,核心要做到以人民為中心。“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強調的是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堅持以人民利益為本,都要把人民放在“中心”位置不動搖。要貫徹落實好這個思想,就要把增進人民福祉和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我們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真誠傾聽基層群眾的呼聲,真實反映基層群眾的愿望,及時主動、依法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權益,用“一枝一葉”的雨露式群眾工作方法,全力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樹牢“大衛生、大健康”理念,著力補短板強弱項,持續加大保障人民健康的力度
在這場波及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中,我國公共衛生領域暴露出了一些短板和漏洞,亟需立改并舉、堵塞補齊。要健全發揮“哨點”預警作用,為人民健康“站好崗”。要規范建設和使用發熱門診、核酸實驗室、急救中心站,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建立起全覆蓋、立體式的監測預警體系。要加強公共衛生信息系統建設,充分運用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化技術,從更高層次、更早源頭加強對相關數據信息的動態分析、實時監測、預警發布,有效提升公共衛生風險評估和預警能力。要全面提高“基層”防治能力,為人民健康“守好關”。醫療機構是防病防疫的“網底”,是守護人民健康的最重要一關。要調整優化醫療資源投入結構,重點加強農村、社區等基層防控能力建設,加大向基層轉移支付力度,切實提高基層保障能力。要優化區域性綜合醫院布局,重點支持和加強ICU能力建設提升,建設專業傳染病區,實現平戰結合、快速切換,提升應急醫療救治儲備能力。要創新推進“預防”體系建設,為人民健康“看好門”。要構建起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真正把問題解決在萌芽之時、成災之前,為維護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深入實施健康中國行動,持續改善生產生活環境,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強重點人群健康促進,提升慢性病防治水平,加大傳染病、地方病、職業病等防治力度,著力推動“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轉變。
三、樹牢“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理念,持續不斷創新實踐,不斷拓展保障人民健康的寬度
著力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建設完善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服務體系。要堅決保證公益性。堅持政府主導,落實領導、保障、管理和監督責任,發揮政府在醫療衛生制度設計、資源布局、資金籌集、服務生產和分配、醫藥產業發展和行業監管等方面的主導作用,把更多資源投入到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等民生領域,讓廣大人民群眾享有更加系統連續的預防、治療、康復、健康促進等健康服務。要善于運用市場化。堅持政府主導與市場機制相結合,大力發揮市場機制在配置資源方面的作用,充分調動社會力量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強醫藥、醫療設備等先進制造業招商引資,探索建立先進完備的醫藥產業體系。推動健康領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促進健康與養老、旅游、互聯網、健身休閑、食品等產業融合發展,進一步釋放市場活力。要著眼手段現代化。加快推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技術在衛生健康領域應用,依托科技“惠民”“惠醫”“惠政”,加快智慧醫療建設,促進優質醫療資源、先進診療遠程協作。加快智慧醫院建設,探索智慧門診、智慧病區、智慧急救等現代化信息平臺建設,健全完善全民健康信息服務體系,實現公共衛生、醫療服務、醫療保障、藥品供應等業務應用系統互聯互通,全面提升醫療衛生現代化管理和服務水平。
(作者系大慶市政府副市長)
助理編輯/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