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梅

“風俗,天下之大事也”。推進移風易俗、建設文明鄉風,是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農村地區落地生根的必然要求。2020年5月,民政部印發《關于開展婚俗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將在試點地區對天價彩禮、鋪張浪費、低俗婚鬧、隨禮攀比等不正之風進行整治,推進社會風氣好轉。移風易俗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貫穿始終的重要任務,已成為社會普遍共識,需通過濡染、轉化、移易,填充替代新的內容形式,移風易俗才能實現。
厚植文化底蘊,重塑民間風俗。鄉土文化是鄉村振興的靈魂,它是以“文”化人,以“文化”培育新型農民的根本力,涵育著百姓日常生活實踐及歷史根脈深處生發出的文化自信。中國社會自古就有著獨特的文化傳統、組織結構,是深入到中國人骨子里的精神基因和文化血脈,從農事禮俗、二十四節氣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態倫理,從鄉土特色的節日慶典活動到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從耕讀傳家、父慈子孝的祖傳家訓到鄰里守望、誠信重禮的鄉風民俗,都是中華文化的鮮明標簽,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和積淀,傳統民俗文化具有豐盈且獨特的價值理念。要堅持傳承與創新并舉,讓優秀的傳統民俗文化“回歸”鄉里,弘揚優秀文化基因密碼,吸收傳統鄉村社會的積極因素,借鑒城市現代文明成果,以淳化鄉風、敦化民風、培育新風,引導農民群眾愛村愛家愛鄉鄰,自覺做移風易俗的建設者、守護者,讓文明意識、文明行為根植于心、踐行于行,為鄉村振興提供原動力。
“管”“服”雙管齊下,引領鄉村風尚。堅持管理和服務同步發力,增強群眾對良好社會風尚的獲得感。強化政府引導。2019年9月,《關于進一步推進移風易俗建設文明鄉風的指導意見》出臺,明確將移風易俗工作作為地方干部考核重要參考,引導各級政府積極作為、主動推進。提高自我管理。在廣大農村提倡建立并不斷完善“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的村規民約,突出“推動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主題,以“鄉約”的方式規范人們的行為和生活,增加人們對所居住地的情感和鄰里之間的凝聚力,形成村民共同價值追求,讓群眾站C位,主動參與到移風易俗中來。提升服務質量。學習借鑒先進地區經驗,由基層政府建設紅白事固定場所,統一標準、統一管理、統一布置、統一使用,突出儀式感,淡化攀比之風。積極組建黨員志愿服務隊,布置移風易俗宣傳欄、文化墻,組織集體婚禮、綠色婚禮的標桿樣板,推行喪葬簡化流程、控制規模,摒棄大擺筵席、“天價彩禮”、高額禮金、借機斂財等陳規陋習,凝聚廣大群眾崇德向善、奮進向上的精神力量。
營造實踐氛圍,涵育文明習慣。好的社會風尚能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地熏陶人、感染人、引導人。推進移風易俗要最大限度地發揮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在動員群眾、組織群眾方面的優勢,把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調動起來,使他們能夠自發、自覺地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做起。充分發揮縣級融媒體中心優勢,制作移風易俗創意短片,通過抖音、快手、微信等流量平臺開展多元宣傳。創造有利條件增加農民群眾社交渠道和場所,不斷滿足農民群眾人際交往需求,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建設,合理利用農家書屋、文化禮堂,擴容提質,全天候免費開放,讓農民群眾有書讀;有條件的地方辟建新時代文明實踐主題公園、主題廣場,配套建設健身器材、廣場舞教學等,讓農民群眾有事做,從讀書健身中感悟美好生活。組織開展好婆婆好兒媳好母親、最美家庭等系列評選活動,引導農民群眾孝老愛親、重義守信、勤儉持家。抓住未成年人這個重點,通過廣泛開展“敬老月”“雷鋒日”“小手拉大手”等相關主題實踐活動,引導中小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使他們成為文明的傳播者和承載者。
秉承立破并舉,共享時代新風。堅持靶向施策,推動移風易俗工作走心走實,農民群眾共享建設成果。一方面,積極選樹宣傳正面典型。出臺縣域內新事新辦、喪事簡辦指南,組織文藝志愿者、巾幗志愿者等開展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并記入志愿服務時間,與志愿者嘉許制度關聯匹配,逐步實現“辦酒不鋪張、垃圾不落地、車輛不亂停、庭院不亂堆”。在文明村鎮、文明家庭、十星級文明戶等基層創建活動中,將移風易俗納入考評指標,引導農民群眾知曉、踐行。結合各地實情,對移風易俗有貢獻者給予大張旗鼓地表揚,推廣“鄉村道德銀行”“文明積分”等獎勵模式,真正讓有德者有得。另一方面,不斷加大對不良風氣的整治力度。風成于上,俗形于下。各級領導干部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在移風易俗中走在前頭,建立完善農村黨員干部操辦婚喪事宜報備制度。健全長效機制,實施多部門聯合懲戒舉措,發揮“一約四會”組織作用,把大操大辦、天價彩禮、薄養厚葬等不良風氣壓下去,抓住“愛面子”的心理,對失德者、不文明事件通報批評,以樹立新風正氣,鑄就文明新高地。
(作者單位:中共黑龍江省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
責任編輯/曹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