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封慶 陳嵩 郭成相 王學新

摘 要:隨著世界文化交融的不斷深入,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中國傳統文化承受著巨大的發展壓力,本文以贛南地區舞龍燈這一文化現象為研究對象,通過文獻資料法、訪談法、比較法等對舞龍燈的起源、發展、傳承和傳播現狀、舞龍燈發展的影響因素等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深刻剖析了舞龍燈文化發展的影響因素,舞龍燈文化的現狀及時代價值等問題。
關鍵詞:贛南地區;舞龍燈;文化
舞龍燈文化是贛南民俗體育文化的瑰寶,是贛南文化、客家文化發展的載體。在贛南地區鄉村中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舞龍燈有著迎神龍求吉利,寄托思鄉情的寓意,是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傳統文娛活動。
1、贛南龍燈文化的起源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舞龍燈俗稱玩龍燈,就是以舞龍的形式來祈求家人平安,農作物豐收的一種民俗慶典文化,也是人們祈神保佑,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一種祭祀文化。學界多認為舞龍燈文化與中國原始氏族的龍圖騰有關。龍是吉祥的神話動物,傳說大海里一條勇敢的鯉魚躍過龍門,化成神通廣大的火龍。由于對龍的崇拜和信仰,舞龍燈一直延續至今。
崇義縣關田鎮的三節龍是贛南鄉村龍燈文化的代表,早在光緒年間便開始盛行。而后不斷演變和發展,逐漸傳播到其他地區。每年正月初八開始,人們便開始準備制作龍燈的材料,舞龍燈走村串戶進行拜年活動,這種寓意吉祥、幸福的鄉村文化深受廣大群眾喜愛。
2、贛南地區鄉村舞龍燈文化現狀
2.1舞龍燈的制作工藝與流變
舞龍燈是由龍頭燈,龍身節燈,龍尾燈,龍皮和燈珠五個部分組成,以竹,木,布,紙、尼龍繩為原材料制成。在制作過程中,要用毛竹、皮紙、鐵絲等材料制成牢固抗擠壓的龍身框架,而后進行糊紙,穿線等制作流程。龍頭制作工藝較為復雜,龍身及龍尾部位的制作較龍頭相對簡單。龍身呈圓柱形,龍尾尾巴后沿上翹,龍身之間用紅色綢帶及尼龍繩連接在一起,龍體表面的貼上紅色紙張,龍身兩邊各粘上兩個大大的“囍”字在中間,囍字邊緣上方貼有兩條小鯉魚形狀圖案,寓意喜慶與祝福。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不斷進步,現代舞龍燈里的“燈”經過不斷演進,由過去的煤油燈變成了電子燈,增加了舞龍燈過程的安全與美觀。
2.2舞龍燈活動的場地及參與人群
贛南地區舞龍燈的目的多為祭祀祖先或節日慶典活動,因此舉辦舞龍燈的地點一般選擇在祠堂及田邊空地進行。舞龍燈的場地并沒有特殊的要求,一般為空曠平整的土地即可。參與人群亦沒有特殊要求,男女老少均可參加。
舞龍燈無論是作為祭祀活動還是節慶活動舉辦,大部分時間是以家族成員或街坊鄰居為群體參與的,參與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或特長在舞龍燈活動中扮演不同的角色。由于贛南地區地處革命老區,社會經濟發展緩慢,尤其是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部分外出務工,舞龍燈的參與人群也在逐漸萎縮。
2.3舞龍燈的活動時間與活動流程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贛南地區的舞龍燈活動主要集中在春節期間,舞龍燈的活動流程包括制龍、迎龍、出龍、開光、祭祖、散燈等一些列儀式。
龍燈在制作好后,會專門挑選吉日,把神龍迎接回祠堂, 龍燈被請回來后,會放在祠堂處,每年正月初九在祠堂等待出龍,舞龍者都系好紅色綢帶,在舞龍燈理事會會長念詞后,開始舞龍燈。元宵節是舞龍燈活動的最精彩的時刻,舞龍燈隊伍會游街串戶,逐戶拜年,主人家就焚香祭神,把八仙桌放自家大門口的左邊,桌面上放著紅色綢帶,同時也會有香火蠟燭放在八仙桌上。有的戶主要求“開廳”(龍燈進主人家中舞龍燈)在客廳里舞龍,象征著開光,也示龍神保佑風調雨順,四季平安。當田龍燈還要到祖墓處舞龍,燒香祭祖,放鞭炮煙花,祈禱祖先保佑。正月十六則為散燈日,當晚在祠堂里憑龍帖參與喝“丁酒”活動,喝“丁酒”為男人專屬活動,這一重男輕女的習俗至今還存在。
2.4舞龍燈文化的傳承與價值
隨著近年來贛南地區經濟的崛起,崇義縣長龍鎮舞龍燈文化也慢慢興起,但是舞龍燈的傳承現狀不太樂觀,沒有專門的培訓機構和傳承方式對龍燈的藝技及龍燈的制作進行比較專業的培訓和挖掘整理,其傳承方式和表演形式都處于自生自滅的發展狀態。舞龍燈文化的表演規模很窄,范圍很小,能夠給群眾提供學習和接觸的平臺很少,傳播力度不夠,人們難以接受這些傳統的民俗活動。受外來文化及舞龍燈文化自身的影響,舞龍燈文化活動表演和龍燈制作只有在年后及元宵節前期才有的展示,年輕人沒有精力和意愿去學習這種傳統的民俗文化,更無人愿意主動學習和研究,因而贛南鄉村舞龍燈文化處于瀕危狀態。
舞龍燈文化雖然處于瀕危狀態,但贛南鄉村僅存的舞龍燈活動依然可以讓群眾感受到共同的價值觀念,風俗習慣,不僅能夠鍛煉身體,而且能夠促進群眾團結,奮發向上的精神。
3、贛南地區龍燈文化發展的現實困境
3.1經濟發展原因
經濟發展是舞龍燈文化發展的源動力,可以直接提供物質保障、間接上提供人力資源保障和精神動力保障,所以,經濟發展是舞龍燈文化發展的基石。舞龍燈文化發展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舞龍燈文化活動需要一定的資金支出,尤其是龍的制作經費較多。而舞龍燈文化的的收入則來自于活動家庭“開廳”和男丁誕生的龍種紅包,這種收入來源單一且不穩定。二是經濟的發展制約著鄉村文化的發展,近些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農村社會發展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贛南地區鄉村經濟社會發展較發達地區仍有較大差距,鄉村青壯年和精英人士大多常年在外務工或經商,常駐人口基本為老年人和留守兒童,這大大制約著鄉村舞龍燈文化的發展。
3.2舞龍燈文化缺乏傳承和傳播
贛南地區鄉村經濟發展薄弱,青壯年勞動力的輸出使得舞龍燈文化缺乏傳承人,通過對崇義長龍鎮X村的調查發現,村中具有舞龍燈技藝的村民大多為50歲以上的老年人和駐守鄉村工作的中年人,具體見表1;
舞龍燈的技藝(尤其是制作工藝)目前主要集中在老一輩或者父輩手中,而由于年齡和身體原因,這些技藝在逐漸的失去其生存的土壤。年輕人舞龍燈經驗不足,技術不夠到位,很難舞出龍魂來,加之舞龍燈文化缺乏吸引力, 其傳承和傳播的正面臨著巨大挑戰。
3.3.3文化沖擊與文化選擇
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的不斷進步,現時期贛南體育文化正面臨著多元文化和外來文化的沖擊,現代網絡媒體發達,一些趣味豐富、娛樂性強的優勢文化不斷涌入群眾視野。在外來文化和多元文化的沖擊下,群眾對文化的可選擇性發生了變化,加之現代文化的土壤已不適合傳統文化發展。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人們更愿意選擇新鮮的事物,更加熱情的去追捧喜愛它,群眾逐漸對外來優勢文化更加欣賞,更愿意投入精力去吸收和接納現代文化。在這種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碰撞中,傳統本土文化逐漸失去了其成長的土壤,贛南鄉村舞龍燈的年輕人越來越少,舞龍燈文化的影響力也逐漸減弱。
3.3.4舞龍認知和群眾認可
當前贛南鄉村舞龍燈文化活動主要參與者以村中長者為主,年輕人對舞龍燈文化的認知僅停留在觀賞層面,并未深刻理解舞龍燈文化帶給群眾的精神層面的意義,當然舞龍燈文化也存在著傳統社會的弊端,表演形式單一,缺乏研究和創新,缺乏觀賞性,在一定程度上難以滿足現代群眾的精神需求,很多地方與現代文化發展大相徑庭。在傳統的農耕社會,由于社會閉塞,通信不發達,群眾基于對祖先和神靈的崇拜,寄希望于通過舞龍燈來祈福,而現代社會群眾的文化科學知識較傳統社會有很大進步,更多的人對舞龍燈的認可程度不高,興趣不濃,這嚴重制約著贛南鄉村舞龍燈文化的發展
4、小結
贛南地區鄉村舞龍燈文化有著較長時間的發展歷史,在傳統的農耕社會時期有著良好的群眾基礎,舞龍燈文化活動在維系族人感情,豐富群眾文化活動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價值。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的進步,現代鄉村舞龍燈文化正遭受著外來文化的強烈沖擊,在缺乏創新和失去生存土壤的雙重夾擊下,贛南鄉村舞龍燈文化逐漸走向瀕危文化邊緣。為了更好的保護和傳承贛南優秀傳統文化,我們要堅持在傳承中創新,使鄉村舞龍燈文化逐漸適應現代文化發展。其次要轉變農耕社會舞龍燈文化觀念,敢于創新和突破,加大經費的投入,保障舞龍燈民間藝人的權益,促進贛南鄉村舞龍燈文化的發展和傳播,使之成為提高贛南鄉村群眾凝聚力,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推動鄉村群眾強身健體的重要抓手和推動力。
參考文獻
[1] 隋希武.舞龍燈[J].民俗研究,1987( 4) .
[2] 呂繼光.崇龍習俗與舞龍[J].社會科學論壇,2007(2).
[3] 雷軍蓉.中國舞龍運動的社會特性和價值功能[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 10).
[4] 管竹筍.村莊認同意識的升華———對鄂東永豐村舞龍燈習俗的文化人類學解讀[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6(3).
[5] 陳柏峰.村莊生活中的面子及其三層結構———贛南版石鎮調查[J].廣東社會科學,2009( 1) .
[6] 陳書紀. 宗族勢力視域下農村集體主義的實踐———以寧德市屏南縣雙溪鎮為例[J]. 三峽大學學報,2013( 5) .
基金項目:2017年江西省文化藝術科學規劃項目《贛南鄉村特色民俗體育文化研究》,項目編號:YG2017305
作者簡介:姜封慶,(1983-)男,漢族,碩士研究生,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社會體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