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婷婷
摘 要:中國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也相應地發生了變化,我們應該從當前的國情出發,具體地認識和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關鍵詞:新時代 社會主要矛盾 發展 需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宣告,中國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時隔三十六年之后,我們黨依據新的歷史方位,對社會主要矛盾重新作出了重大調整,顯示出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認識,要準確地認識和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必須從以下幾個現實依據出發。
一、從發展的角度看,落后社會生產難以反映我國的真實現狀
中國社會進入新時代,從發展的角度看,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表述的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已經不能反映我國的真實現狀。
(一)中國經濟發展迅速。十九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繼續穩步增長。近年來,中國經濟總量約占世界經濟總量的15%左右,僅次于美國,穩居世界第二,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超過30%,這個數字超過了美國、日本和整個歐元區貢獻率的總和,居世界第一位,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
(二)科技實力顯著增強。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載人航天、探月、導航系統等諸多領域取得了歷史性突破,為中國空間站“奠基”的天宮、遨游7000米海底的蛟龍、一眼望穿137億光年-天眼、傳送絕對安全的信息-墨子、九天之上捕捉暗物質-悟空、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大飛機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從萬里海底到深邃太空,科技創新成果豐富,這一切都表明我國正在由科技經濟大國向科技經濟強國轉變。
(三)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多年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十三五”期間,中國恩格爾系數持續下降,從2016年的30.1%降至2019年的28.2%。居民可支配收入極大提高,生活質量進一步上升。2019年,我國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高于中等國家的平均水平,2020年底,我國將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實現農村全體貧困人口的脫貧,進一步增加全體貧困人口收入。
二、從需求的角度來看,“美好生活的需要”成為新時代人民的新追求
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并且隨著經濟基礎的變化不斷地變化。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小康富裕的歷史性變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睆娜嗣竦男枨笞兓瘉砜?,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提出了民主發展等方面的要求,人民的需求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擴展到了政治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領域。在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之后,人民群眾的基本物質和文化需求,都得到了比較好的滿足,對更高質量的生活需求增加,開始追求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等等,這些需求是多樣化、個性化、高層次的,也是我們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強國的過程中必須滿足的需求,一句話來概括就是要不斷增加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三、不平衡不充分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
從矛盾的特點來看,當前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也就是說,不平衡不充分發展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
(一)發展不平衡。新時代發展的不平衡,指的是各個區域各個領域各個方面的發展不平衡,存在“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失衡現象,因此制約了整體發展水平的提升。
從發展領域來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大領域發展不平衡,“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步伐不一致。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在總布局中處于一馬當先的位置,政治文化社會建設雖然在穩步推進,但是與經濟建設相比,差距還比較明顯,生態建設是總布局中的薄弱環節,雖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但是目前面臨的大氣、水、土壤污染挑戰依然十分嚴峻,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態環境的需求依然得不到滿足。
從群體來看,也存在發展不平衡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城鄉居民之間、城市居民內部,農村居民內部發展不平衡。不同群體之間,收入、教育、醫療、就業、機會等資源不平衡,發展的成果還沒有完全惠及全體人民。
(二)發展不充分。發展不充分,指的是雖然發展的速度和量方面有了極大提高,但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尤其是自主創新能力等領域發展不充分。
第一,發展的速度極快,但是質量和效益不高。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的很長一段時期內,中國是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從1979年到201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為9.8%,從2013年到2016年,中國年均經濟增長速度為7.2%,遠高于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長速度。然而,盡管中國經濟的增速飛快,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卻不高。2014年6月,在中國“兩院”院士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眾多主要經濟指標名列世界前列。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經濟規模很大、但依然大而不強,我國經濟增速很快、但依然快而不優?!边@里的“大而不強”、“快而不優”說的就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簡單追求速度,忽視質量和效益的問題。要想獲得經濟的健康充分發展,必須注重經濟結構優化,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第二,我國是世界經濟制造大國,但不是世界經濟制造強國,創新能力不足成為制約我國經濟不充分發展的最大因素。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中國是一個制造業大國,早在2014年,在世界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中國有220種產品產量居全球第一位;中國也是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能夠生產從服裝鞋襪到航空航天、從原料礦產到工業母機的一切工業產品,但是,這樣一個工業大國,卻存在著自主創新能力不足、低端產品偏多、產品的附加值低、能源消耗嚴重等問題。在自主創新能力等領域依然發展不充分。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總體上我國產能很大,但其中一部分是無效供給,而高質量、高水平的有效供給又不足。我國是制造大國和出口大國,但主要是低端產品和技術,科技含量高、質量高、附加值高的產品并不多。”習主席指出的,正是我國制造業的最大軟肋,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成為我國經濟不充分發展的最大因素。華為因多年前做出“所有美國的先進芯片和技術將不可獲得”的極限生存假設,第一時間啟用了備胎計劃,開始自主研發芯片,正是華為一直沒有放棄自主創新,才有了今天力挽狂瀾的強大能量。美國制裁中興華為的教訓,也啟示我們: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創新,不加大自主創新,就會受制于人,任人宰割。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顏曉峰.論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J].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9.2.
[3] 秋原.深刻領會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J].北京:求是.20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