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孔子學院:這張名片不會丟》一文寫作之時,阿根廷第三所孔子學院揭牌成立,發表之后,很多學習漢語國際教育的本科生和碩士生(“漢教生”)在不同程度上又開始對自己所學的專業點燃起希望,充滿了信心。實際上,歸根結底,大家最為關注的仍舊是就業去向問題。
這再正常不過了,特別是就業“市場化”以來,就更是正常。大學生、研究生入學選專業,考慮最多的也就是將來的就業方向和出路,直白地說就是看能不能找到工作,能找到什么樣的工作;高校設置專業也會較多考慮就業需求,難就業的專業設置了就沒有生源,沒有生源就開不下去。
拿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設置來說,當年就是因為適逢漢語國際推廣工作的大好時機,國際上對漢語教師的需求量大大增加,而“出國潮”也剛好襲來,很多“漢教生”在研究生甚至本科階段就可以作為漢語教師志愿者出國任教,根據國別享受數額不等的住宿、保險、旅費和薪金待遇,后來這些待遇還有幾次不同程度的提高。這種狀況,使得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吸引了大量學生就讀。如今,盡管國際上對漢語教師的需求與實有漢語教師數之間仍有很大缺口,且需求量仍在不斷增加,但當前形勢與設置本專業之初的形勢畢竟已不可同日而語,何況遇到新冠疫情帶來的各方面巨大變化。所以,兩年前就有學校漢教專業的本科生在大二階段集體選擇進入文學院,有學校停招漢教本科生,有學校將漢教學院與文學院、人文學院甚至外語學院整體合并,有學校干脆將漢教學院解散,也有教師提出漢教本科專業應該撤銷,不一而足。
事實上,就業形勢真的如此嚴峻嗎?“漢教生”真的應該灰心喪氣嗎?大可不必。如果國家出臺過的政策都能落實到位,就更不必擔心。最近,教育部印發通知,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學位的獲得者,與公費師范生一起可免試認定中小學教師資格,這對“漢教生”來說無疑又是一大利好消息。此前,這樣的好政策也不少,只是并未在很多高校和地方部門落實到位,寒了“漢教生”的心。比如,大約10年前原國家漢辦就曾發文,要求各高校為被孔子學院錄用的“漢教生”志愿者保留兩年應屆生資格;再比如,差不多也是10年前,原國家漢辦曾為應屆“漢教生”設立專任教師項目,通過考核進入專任教師庫的“漢教生”與原畢業高校(或錄用高校)和原國家漢辦三方簽約,承諾“隨時隨地”赴任孔子學院或孔子課堂,赴任前在原畢業高校(或錄用高校)工作,享受每年6萬元薪酬待遇,赴任后享受公派漢語教師待遇,等等。這些好的政策在具體執行過程中,有的被“委婉拒絕”,有的“走了樣”,甚至根本不為“漢教生”所知。因此,有關“漢教生”的政策和其他政策,關鍵仍在落實。只有落實好,才能做好漢教工作,更好推動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