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乾 薛鈺涵
光影與藝術的結合,在中國古代的藝術表演中已有記錄,如燈影、皮影、木偶戲等。當表演皮影戲的時,伶人站在白色幕布后,通過燈光投射在幕布上的燈影來講述故事。歌德、卓別林等世界名人都曾對中國皮影作出了高度評價,將其稱之為“中國影燈”。這種獨特而又古老的藝術形式中,光影是不可缺少的藝術元素。
一、燈光對人物的塑造效果
影視作品中,燈光與色彩是作為隱語出現的。色彩是光的一種表現,折射后的白光呈現赤、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不同的顏色就是“色相”,同一種顏色又因為色度和色性而變化。色性即色彩的冷暖傾向性,來自人們的感覺,同時決定了一部影片的色彩基調,影響整片的觀影感受。色彩語言不僅能還原人物色彩,同時還可以傳遞感情、表達情緒。
影片《霸王別姬》在光線運用方面,營造了曖昧、模糊的氣氛。與影片在色彩設置上相得益彰,達到細致入微,也給觀眾留下了極大的想象空間,可以從不同角度來解讀畫面信息。影片在前7分鐘采用的是黑色色調,創造出一種回憶的氣氛同時給觀眾壓抑、沉重的心理感受,暗示程蝶衣悲劇一生的開始。在色彩學中,黑色代表死亡、悲傷,給人壓抑、失望、罪惡的感覺。兩人在劇場見面的時候采用的是頂光,代表了一種極端消極的情緒,表現出人物的孤獨凄涼,畫面中形成強烈的明暗比,突出了立體感和深度感,人物主體只剩輪廓,并且有被拉長的影子,代表了人物心理的痛苦和扭曲,營造出舞臺燈光的效果也符合程蝶衣與段小樓在劇中的悲劇色彩。歌德在《色彩理論》中曾經談到,藍色是一種能量。它處于負軸,最純粹的藍色是一種奪人的虛無,是蠱惑與寧靜這對矛盾的綜合體。影片采用倒序形式,在最后故事回到開頭,畫面呈冰冷的藍色,屬于冷色調。程蝶衣抽出了段小樓的寶劍自刎,寶劍出鞘的時候白光覆蓋了整個畫面,暗示著蝶衣悲劇一生的結束,得到解脫,終于走向光明。
在影片《教父》中,利用微弱的燈光來營造暴力、恐怖、黑暗的氣氛,影片中的教父出場均采用頂光,會在人物的面部形成骷髏狀,俗稱“骷髏光”,借以營造恐怖嚴肅的影片氛圍。在使用頂光的時候,很自然的造成了教父眼睛處的陰影,讓人很難猜出教父的心里在想什么,為人物增加了一份神秘感。畫面中教父的面部線條很硬朗,可以從側面反映出人物性格,畫面造型更加貼合劇情設置。同樣頂光特別容易在狹小的范圍內給人物面部創造出明暗變化。
二、燈光對環境氛圍的營造
燈光照明從表意上理解只是照亮被攝主體,但是照明具有藝術感染力,可以創造出不同的環境氛圍,引導觀眾的觀影感受。根據色彩在心理上給人的感覺不同,人們將它分為暖色和冷色,這里所說的冷暖是顏色對人們所產生的一種心理效應。燈光照明藝術不僅直接影響到室內環境氣氛,而且 對人們的視覺和心理產生極大地影響。它可創造出各種不同 類型的風格,制造神秘、浪漫、幽雅等氣氛。[1]
影片《七宗罪》中,為了制造殺人現場陰森、恐怖的環境氣氛,導演使用了昏暗的光線,房屋內主要的光源就是墻壁上微弱的壁燈,演員手電筒發出的光作用范圍小,但是擴大了畫面的空間感。在這種昏暗的環境下,觀眾的情緒會不由自主的緊繃起來。而手電筒光源則引導著觀眾的眼球,在四周黑暗的情況下,觀眾更想知道有光線的地方發生了什么。在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中,在三姨太死亡之后,仆人走進她的房間,掛滿了紅燈籠,整個畫面呈現暗紅色,而此時的配樂是三姨太唱戲的聲音。在色彩性格學中,紅色代表喜慶、吉祥、熱戀,是強有力的色彩;同時紅色也是血液的顏色,代表著殺戮、恐怖、危險等信號。在這個片段中,紅燈籠發出的光線是主光源,房間內掛著戲服、臉譜,再加上死去的三姨太的唱戲聲,光線、道具、配音三者相輔相承,營造了恐怖陰森的戲劇效果。
光影是攝影藝術的靈魂,運用光影是影視作品燈光設計的重要手段。燈光設計通過光影襯托出被攝主體的立體感和層次感,并加以藝術化處理,達到渲染人物性格,烘托環境氣氛的目的。
光影的三要素是:光的質量(柔光和硬光)、光源方向(順光、逆光、側光、底光、頂光等)、光的強度(強光或弱光)。這三者都嚴重影響光影效果的營造,燈光師可以自由的組合創造出富有藝術表現力的燈光效果。此外,光影和人物的情緒狀態有著微妙的聯系,燈光設計可以利用燈光組合來營造劇情需要的燈光效果,來表現不同感情色彩的光影效果。光影的交替變化既可以交代人物所處的環境又可以來表現緊張的情節,內心的起伏,可以更加細致的傳遞影片信息。
杜琪峰導演的影片《PTU》中有大量的夜戲,導演利用街道上各式各樣的霓虹燈,以及路燈照射下來的斜向光線,將其畫面一分為二,一暗一亮。很好的為影片營造了夜晚的街景氣氛。在任達華和隊友去找馬尾這個片段中,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環境光較弱,整個畫面比較陰暗。當他們幾人走進樓道內的時候,畫面的左側有一束白光,當他們依次走過時,輔以路邊右側一處破房子中黃色的燈光在他們臉上交替閃爍,忽明忽暗,一方面讓觀眾體會到緊張氣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們內心的焦慮不安和對明天的不確定性通過光影恰當的呈現在畫面中。
三、燈光色調決定情感基調
色調決定一部影片的情感基調,色調同光影一樣可以用來刻畫環境、渲染氣氛。不同的色調帶給觀眾的心理感受是不同的。色調有分為暖色調和冷色調。暖色調給人溫暖、陽光、積極向上的心理感受,有時也可能是曖昧的畫面暗示;冷色調則讓人感覺到壓抑、恐懼、緊張、寒冷的心理感受。在影片《我的父親母親》這部影片中,主色調是金色這種暖色調。父親母親相識在秋天,母親第一次見到父親的時候穿著一件大紅棉襖,配合黃色的背景色,隨著她的奔跑,畫面似乎跳動了起來,讓觀眾感受到少女的熱情,被少女的心牽動。[2]在影片《雪國列車》開片的時候,列車在無盡的黑暗中飛馳,末節車廂內壓抑陰冷,畫面呈灰暗色調。從后面的劇情我們可以了解到,在末節車廂中發生了人吃人的慘劇,老弱孩童被青壯年吃掉,末節車廂成了人間煉獄。[3]這個片段里黑暗寓意著人類生存的困境,前途的渺茫。影片通過灰暗冷色調,開片就預設了沉重的敘事基調,給觀眾創造了壓抑、憂傷的觀影氛圍。明暗關系是搭配色彩的基礎,在影視作品中需要靠光線來制造明暗比。人們往往會關注明亮的地方,如果在一個畫框中,陰暗部分同樣也會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恰當的使用創造明暗比可以營造畫面氣氛,增加立體感、空間感、層次感,對觀眾形成視覺沖擊力。明和暗是相輔相承,相互作用的。這種燈光的設計可以更好的突出畫面的主體,引導觀眾的視覺方向。
影片《末代皇帝》利用光線的運動和變化,不僅展現了不同時空的不同時代氣氛,而且也反映了溥儀的心路變化歷程。在年僅三歲的溥儀登基成為皇帝之后,在這個片段中導演給了側逆光來表現,窗戶外的光束從溥儀的斜上方打下來,而周圍是昏暗的,這個用光手法既表現了皇宮的陰森恐怖,又突出了作為皇帝的溥儀如被囚禁的小鳥,被這陰影籠罩,與外界隔絕,也就是當時清王朝對他精神的壓抑。
以上手段并不能全面的概括影視作品中所采用的全部燈光設計語言,在實際創作過程中,創作者可以根據劇情的需要,有創意的進行燈光設計。燈光語言不僅是簡單的照明手段,更是增強畫面表現力、渲染影片情緒的重要手段。使其與劇情相結合,更好的為作品服務。
參考文獻
[1] 王杉.燈光在影視作品中的應用[J].視聽,2015,(12):63.
[2] 張肖艷.淺談影視創作中光線對人物心理塑造的影響[J].新聞研究導刊,2017,(16):154.
[3] 張洪,吳維.《雪國列車》的電影色彩分析 [J].芒種,2015,(10):113-114.
作者簡介:薛鈺涵(出生年份—1998年),性別:女,民族:漢族,籍貫: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學歷:本科,單位:太原師范學院,研究方向:廣播電視藝術學
張慧乾(1995.04),性別:男,民族:漢,籍貫:山西省呂梁市,職務/職稱:助教,學歷:碩士研究生,單位:太原師范學院文學院影視藝術系,研究方向:影像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