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勁松
[摘 要] 隨著我國在農村發展中投入的力度越來越大,農村發展速度越來越快。但是,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比較嚴重的“三農”問題,對農村的長遠非常不利,有必要進一步加強農村信息化發展來促進解決這些問題。為此,本文對讓信息化成為“三農”發展的助推器進行探討,以期對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可以起到有利的作用。
[關鍵詞] 信息化;“三農”;助推器
[中圖分類號] F6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30-39-2
“三農”問題的出現,對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的持續發展產生了不良影響,為了有效解決農村發展滯后的問題,可以將信息技術有效應用其中,進一步推動城鄉經濟與社會一體化發展進程。
1 “三農”問題的根本
當前,我國能否順利進入小康社會,關鍵在于農村發展。當前,農村經濟發展問題在農村發展中相對比較突出,而“三農”問題是阻礙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三農”問題是以農民為主體、以農村地域、農業為紐帶且相互交織的總問題。當前,我國農民增收速度明顯慢于城鎮居民,農村勞動力過剩的現象比較突出,農產品總量持續增加但價格逐步走低,影響了農村經濟整體發展[1]。
1.1 農業生產面臨的危機比較多
由于我國勞動力生產率相對較低,糧食價格競爭力低下,導致糧食生產面臨的各種隱患較多。為了有效解決當前的環境污染問題,我國在退耕還林工作中投入的力度越來越大,耕地減少的速度不斷加快。當前我國糧食價格明顯高于國際糧食價格,政府給農民的糧食補貼不斷增加;我國糧食出口的總量相對較少,出口能力不足美國的1/10。當前我國糧食儲備量已超過5 000億kg,是年產量的約1/2,存在比較嚴重的脹庫問題。
1.2 農村貧困人口數量依然比較龐大
根據我國對貧困人口的劃分標準,我國還有近2億農村貧困人群,這些人群的收入普遍不高,很多人員的生活條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在開展生產、生活中面臨的困難相對較多。
1.3 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相對比較巨大
相關數據統計顯示,我國有近5億農村勞動力。當前農業耕地面積約為1.3億hm2。各種鄉鎮企業可以收納約1.0億勞動力,耕地只需要1.0億勞動力,還有近1.2億勞動力選擇外出打工。按此進行計算,農村有近2.3億人滯留在土地上,經常出現1個人的活3個人干的情況,影響我國農村經濟發展[2]。
1.4 我國農村公共事業發展相對比較落后
我國中西部存在大量的農村地區,當地經濟發展相對比較滯后,在文化、教育、衛生、醫療和基礎設施建設中的投入明顯不足,與城市的高速發展形成了非常明顯的反差。在開展文化教育工作中,我國已經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但仍有部分村莊未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我國多數農民學習、工作能力相對較低,只能從事一些簡單的體力勞動,生活負擔相對較重。
2 信息化建設對“三農”發展的助推作用
進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后,農業、農民、農村問題已成為困擾我國發展的重要障礙。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任務能否順利完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三農”問題能否有效解決。黨中央已經明確提出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問題,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構想,并明確提出只有解決好“三農”問題,才能為社會現代化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農業信息化是指在農業領域全面地發展和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使之滲透到農業生產、市場、消費以及農村社會、經濟、技術等各個具體環節的全過程。
農業信息化的主要內涵有6個方面:①農業生產管理信息化,包括農田基本建設、農作物栽培管理、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畜禽飼養管理等,目的是及時收集信息,幫助農戶解決生產管理問題;②農業經營管理信息化,及時準確向廣大農民提供與農業經營有關的經濟形勢、固定資產投資、物價變動、資金流向等各種信息,指導他們的生產經營活動;③農業科學技術信息化,收集并傳遞與農業生產、加工等領域有關的技術進步信息,包括農業栽培技術、畜禽養殖技術、農副產品加工技術以及農業科研動態;④農業市場流通信息化,提供農業生產資料供求信息和農副產品流通、收益成本等方面信息;⑤農業資源環境信息化,發布與農業生產經營有關的資源和環境信息,如耕地、水資源和生態環境、氣象環境等信息;⑥農民生活消費信息化,向廣大農民提供生活消費方面的信息服務,介紹主要消費品的性能、價格和供求趨勢等。推動農業信息化建設,有利于轉變政府職能,有利于減少農產品市場波動,提高農業市場流通效率。
通過開展農村信息化建設,可以有效調整農村產業結構,進一步提升農民的收入。當前我國農村正處于經濟發展關鍵時期,面臨經濟一體化的歷史發展背景,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是否合理直接決定著我國農業發展的成敗。我國農民收入普遍較低,城鄉貧富差距在進一步增加,這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大問題。通過對農業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可以進一步將農業生產的優勢發揮出來,進一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在農村信息化建設過程中,應建立起來覆蓋市、縣和大多數城鎮的農產品市場、中介組織的農業服務信息網絡,形成橫向相連、縱向貫通的農村市場信息服務渠道,從而從根本上改變農村信息服務滯后的局面,讓廣大農村地區及時獲得各種市場信息,讓農業發展能有效適應市場需求,進一步加強對新技術的應用,更加合理地對農村產業結構進行優化[3]。通過開展信息化建設,可以讓農民更加及時、準確地掌握各種信息,認真做好市場定位,不斷降低自身的生產成本。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讓交易雙方直接進行聯系,省去中間多余的流通環節,進一步簡化交易程序,保證各種交易信息的準確性和真實性,減少生產的盲目性和滯后性,避免市場中出現太大的風險,提升經濟效益和農民的收入。
通過農村信息化來推動農業產業化,有效解決農村勞動力過剩的問題。農業產業化和規模化經營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經之路。通過農業產業化發展,可以有效解決農業發展中小型生產與生產經濟銜接的問題,是我國現代化農業發展的必經之路。通過對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可以進一步加強龍頭企業與不同類型農戶之間的聯系,不斷推進龍頭企業發展,進一步擴大市場交易范圍,降低農民生產風險和成本,充分發揮大戶的帶頭生產作用,為促進農業化發展發揮應有的作用。
通過開展農村信息化建設,可以有效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提升農村發展的穩定性。最近幾年,我國農村社會形勢變得越來越復雜,農業產值不高,農民的負擔比較重。城鄉二元結構問題比較突出,農民群體難以享受國家發展的成果。通過開展農村信息化建設,充分利用各種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對政務建設、黨務假設、村務建設定期進行公開。很多西方國家已成功開展了電子政務建設,通過信息公開和提供優質服務,進一步拉近了政府和公眾之間的距離。農村電子政務不再是農村各級管理業務的簡單電子化,還需要認真做好管理服務模式的改革,進一步加強政務公開工作。通過開展電子政務建設,能進一步加強政府和村民之間的溝通,讓電子政務工作的開展和政府的管理有效結合起來,并在此基礎上實施一些給民眾帶來更多實惠的項目。為了有效促進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化,應盡量建立一個廉潔、以人為本的政府。同時,農民可以直接通過現代媒體和傳統媒體相結合的方法,來及時獲取各種現代化知識,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掌握國家當前的發展政策,能對這些政策積極進行利用,通過各種先進的生產技術手段來提升自身的生產能力。
3 結語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農村發展問題越來越突出。為了有效解決困擾農村發展的“三農”問題,應進一步加強對信息技術的應用,讓信息技術成為農村發展的助推劑,不斷提升農民的收入水平,提升農村發展的現代化程度。
參考文獻
[1]蔣浩永,周福紅.明光市建設益農信息社服務“三農”的實踐與思考[J].安徽農學通報,2020(7):22-23.
[2]遼寧.益農信息社已達兩千多個[J].中國農民合作社,2016(1):37-38.
[3]馮美玲,伍小誼,陳摯.四川省“益農信息社”發展現狀及展望[J].四川農業與農機,2020(4):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