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20年春節,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全國大江南北的過年節奏,緊接著打亂了國內所有行業的發展規劃,打翻了全球經濟的潘多拉魔盒。全球經濟一時陷入了前所示有的混亂,各行各業哀鴻遍野。建筑施工企業是國內就業的主力軍,是國內基礎建設的中流抵柱,建筑施工企業吸納各種不同階層的人才,上至高級工程師乃至工程院士,下至現場勞務農民工,建筑施工行業具有勞動力密集、流動性大、務工人員來自五湖四海、工作勞動聚集性等諸多不利于抗疫的特點。兇猛的疫情之下,建筑施工企業首當其沖,舉步維艱,尤其是建筑施工企業中的微小企業,幾乎受到滅頂之災。本文從建筑施工微小企業生存現狀出發,分析國家對微小企業的金融政策,探討微小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之道。
關鍵詞:疫情;微小企業;融資;經濟政策
一、從建筑施工企業性質角度分類
1、國有企業建筑施工單位
國有企業的概念很簡單,就是國家有股權的企業。股權會分散在不同的最終持股人手里,這些持股人包括國務院國資委、地方國資委、財政部、地方財政局、某些集團公司、匯金公司等。
央企是國有企業的典型代表,所謂央企就是人為劃出來的100多家企業,覺得他們重要,由國家部委代表國務院直接管理,持股人一般都是國務院國資委、財政部、匯金公司等。國家持股人持有股份的不同,決定了是獨資、控股、還是參股。如果是國家全資的企業(某些軍工、通信、政策性機構)就是國有獨資企業,如果是第一大股東(股權分散的話不一定必須占51% )就是國有控股企業,股權比例不高的就是參股企業。
2、其他類型建筑施工單位
除國有企業外,還有集體企業,股權結構是真的“集體”或者“集體中的每一個人”,一般鎮以下的“國有概念”的企業都是集體企業。集體企業和國有企業的區別是,國有企業是“國家所有民眾共有”的企業,而集體企業只是“一部分人所有”的企業。
民營企業就是沒有國有股份、外資股份的企業,一般把有少量國有股份、外資股份但國資和外資都沒有實際影響的企業也看做民企。
本文所討論的建筑施工微小企業,指的是建筑施工領域民營性質的微小企業,按經濟規模劃分微小企業,其定義為企業年產品銷售收入低于500萬元的企業或個體戶。
二、疫情之下建筑施工企業發展現狀
1、大型國有建筑企業資源優勢
大型國有建筑施工企業依托政治資源,在承接工程施工、工程融資、銀行貸款等方面都有天然的優勢。此類建筑施工企業資質等級較高、施工專業較齊全、管理模式先進、管理水平較高、技術人才使用及儲備較高、施工機械及設備的擁有量、質量理念及服務意識較高,社會認可度高,且有國家信用作背書。基于上述諸多優點,大型國有企業在投標競爭中有很大的優勢,慢慢形成了獨占鰲頭的趨勢。歷經十多年的變遷,大型國有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揚長避短,重點發展承接工程、項目融資、工程貸款等方面業務,采取專業分包的模式避開工程實施過程的人員、機械設備、施工材料等方面的投入,慢慢轉變成“輕資產公司”的平臺公司。施工過程中,由專業分包單位、勞務承包單位承擔相應領域的主要責任,工程項目施工管理基本屬于粗放式管理,項目實施周期較長,不確定因素很多,往往沒按合約的條件或時間結點開展相關的工作,由此增加的施工成本均由相應分包單位承擔,且工程款基本不能按合約時間結點撥付。隨時間慢慢推移,分包單位變成了墊資施工的單位,大型國有建筑施工企業形成了一個“空殼子”公司,施工技術人才及管理人才斷層,項目資金鏈無法保證。
2020年初的新型冠狀疫情,從源頭上遏制施工企業的發展,很多大型項目無法啟動。在工程行業,各企業之間拖欠工程款,建設單位拖欠施工單位工程款的現象極為普遍。新型冠狀疫情極大增加了建設單位(大部份建設單位為政府)的開支,給本來就非常吃緊的工程款雪上加霜。建設單位雖然加大融資力度,增加融資渠道,但仍不能滿足項目實施需求,很多項目處于半施工狀態。
2、大型民營企業艱難成長
20多年前,隨著國家高速公路的大規模建設,房地產高速發展,在全國范圍內發展了一批相當有規模的建筑施工民營企業,這類建筑施工企業管理靈活多變,管理隊伍精明能干,施工隊伍一專多能,為國家大型基礎建設立下汗馬功勞。民營企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帶頭人的發展眼光和管理能力,企業的發展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很大人才向往進入國有企業、事業單位、公務員系統等,且施工單位流動性較大,民營企業很難招到學校的精英人才,不利于企業的長期發展。在融資貸款方面,此類企業沒有國家信用背書,且公司管理不一定很規范,銀行缺少公司相關數據,無法對公司的無形資產進行評估,一般都采用較為直觀的資產抵押方式進行放貸,此類企業辦理貸款具有手續多、周期長、銀行放貸意愿不強等諸多特點,不利于企業融資。
3、建筑施工微小企業夾縫中生存
建筑施工微小企業包括施工等級較低的民營企業、專業資質施工企業、勞務分包企業等。企業的帶頭人多為大型企業跳槽自立門戶的項目經理或企業中層領導,部份微小企業負責人的前身是“包工頭”, 企業管理人員多為大中專畢業生、大學畢業生,微小企業大量吸納底層勞動人民,有效集結農村剩余勞動力,微小企業承載著無數個家庭的夢想,為社會穩定提供了廣泛的基礎。很遺憾的現狀,這類企業在社會上沒有存在感,所有的興衰成敗幾乎都由企業負責人一肩挑,國家的金融政策,停留在了書面上。這類企業管理不規范、沒有重大資產、沒有穩定的業績,貸款償還能力難以評估,難以符合目前的銀行評估標準,很難從銀行貸款或其它融資平臺進行融資。微小企業的貸款額度一般也較小,給銀行產生的效益很小,且貸款手續繁雜,綜合上述因素,微小企業很難獲得銀行貸款。
疫情之下,此類企業幾乎沒有抗壓能力,很多小企業選擇解散或部份裁員。從規模上,此類企業規模5~20的固定員工,其它務工人員根據需求臨時招聘。此類企業屬于建筑“食物鏈”的最底層,擔當最沉重的施工壓力,承擔巨大的安全風險,沒有權限,沒有回旋余地,只有拼命干活的命。然而,也是拖欠工程款最無奈的階層,國家雖然三申五令,但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如果不能解決及時支付總承包單位工程款問題,農民工工資一直也得不到解決,非要刀兵相見,要農民工兄弟走上訪路線,微小企業就等同于自斷后路。微小企業默默承擔著建筑施工行業最底層的工作,仿佛山谷里的一頭老黃牛,國家政策的陽光無法照射這山谷,他們只能默默耕耘,他們不是為了所謂的發展,他們只是為了生存。企業也或許只是一種組織方式,有效組織農村剩余勞動力,無數個微小企業,勞務公司有組織地完成無數個宏偉工程。一座座宏偉建筑的落成,媒體宣傳片到處展播,他們或許欣慰,更多的是辛酸與落寞,農民工工資永遠值得他們愁腸百結。
三、疫情之下建筑微小企業生存之道
1、放棄宏大理想,深耕專業小領域
微小企業應該定位清晰,不可好大喜功,不可好高騖遠,立足于某專業領域。疫情期間,企業相關人員靜心修學各自技能,業務能力取得精進。公司是靠利潤生存,不是靠規模生存。利潤與規模成正比關系,這一直是我們對企業的認識誤區,企業因為有利潤,才慢慢擴大規模,盲目擴大規模就是加速企業覆滅。微小企業要做得小而精干,發揮小領域的特長,在市場上有核心競爭力。
2、提高企業管理能力,降低運營成本
微小企業的員工素質偏低,員工沒有高遠的理想,企業的發展依賴企業帶頭人的管理能力,大部份員工都存在打工混日子的心態。疫情應該引起每位員工的危機意識,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提高企業管理能力,降低安全事故、質量事故,減少溝通障礙等問題。降低企業運營成本,降低公司耗能,提高企業管理能力,提高公司發展動力。
3、結合實際情況,利用國家有利政策
根據不同行業,不同地域,國家及地方的經濟政策錯綜復雜,有些經濟政策并沒有及時宣傳下達。微小企業人員一般不具備學習時事政策的能力,不能有效利用國家的優惠政策,錯失了國家優惠政策的良機。不了解國家政策的反面影響,觸犯了法律的相關管理規定,付出了不必要的代價。
四、破解疫情之下建筑施工微小企業的經濟政策
1、加強監管并建立信任通道
近幾年,我國掀起一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狂熱局面,從出發點來看,這是極好的,從成功率來看,這是不靠譜的。一個深耕于某個領域的成功人士,即使在這領域創業,成功的機率也是較小的。相比而言,一個沒有豐富社會閱歷或專業素養的人,創業成功的機率更是微乎其微。從成功率的角度來分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個偽命題,國家應該嚴格把關微小企業注冊通道,避免微小企業過于泛濫的存在。經過嚴格審批注冊的企業,減少國家層面管理工作,同時也建立互相信任的通道,有利于國家制定和實施工相關政策。
2、國家應制定更多適合微小企業的經濟政策并貫切落實
微小施工企業是建筑大軍中的螞蟻軍團,雖然每個微小企業的體量極小,但數量特別龐大,廣泛吸納社會勞動力。近些年來,國家經濟政策雖然給予微小企業一些優惠政策,但由于地方政府推進力度較小、微小企業自身的能力不足等諸多因素,微小企業仍然處于一種自然發展狀態,始終沒有納入國家經濟的管理體系當中,沒有良好的發展通道。
3、拖欠工程款問題依然非常嚴竣
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是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國家高層領導在會議上多次表態要堅決遏制拖欠農民工工資的問題。近些年來,國家提出給農民工繳納社保,確保當月發放農民工工資等要求,這些壓力幾乎全部轉嫁到微小企業身上。建筑行業存在嚴重的三角債問題,上游企業得不到相應的工程款,就逐級往下拖欠,站在一線施工的微小企業,是農民工的直接用人單位,承擔拖欠工資的風險、安全風險、質量風險。這是一個非常奇葩的行業問題,在法律上沒有任何問題,在現實中卻有很多的無奈。這是一個人情社會,也是一個法制社會,一般情況下是人情社會,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是法制社會。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唯一辦法,也許只有加大處罰力度。
4、學校培養并輸送更多技能人才
我國現階段的教育以精英教育為主,所有家長及小孩的目標都是成為精英階層。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一個偽命題,只有精英的社會是難以穩定發展的。精英需要大力培養,但畢竟面對的是小眾人群。社會需要更多的技能人員,能適應新一代制造業,新時代施工工藝的職業精年。在大部份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里,白領階層似乎是成功的標志,操作工種似乎就是不成功的表征,職業教育成了一種雞肋般的存在。每個人都意識到職業教育的至關重要,但每個人都不情愿把自己的小孩送入職業學校,職業學校沒有良好的生源,自然進一步惡性循環。在極速現代化的今天,建筑施工逐漸以施工機械為主,部份小領域已經實現智能化,現代機械設備的操作急需有文化素養、有專業技能、有職業道德新時代青年。國家的教育層面應加強政策引導,為國家的的建設發展提供新的動力,為建筑施工微小企業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 王福重,《金融的解釋》,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10月;
[2] 薛兆豐,《薛兆豐經濟學講義》,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12月;
[3] 戴維.斯托厄爾,《投資銀行、對沖基金和私募股權投資》,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年6月;
[4] 葉檀,《大破局:中國經濟新機遇》,東方出版社,2018年8月。
作者簡介:黃忠品,男,1984年3月-,廣西河池,壯族 本科,中級職稱 廣西云帆橋梁建設工程有限公司 研究方向:建筑工程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