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英 姜輝 次旦央吉 張強

一、自然條件
聶榮縣位于唐古拉山南麓、那曲市中北部,北與青海省雜多縣接壤,東與巴青縣、比如縣毗鄰,西靠安多縣,南與色尼區相連。境內山巒起伏,溝壘縱橫,西北部一些山峰常年積雪,中部和南部的山峰相對高差大,低山丘陵與谷地錯落相間聶榮縣境內屬高原亞寒帶半干旱季風氣候區。沒有絕對無霜期。冬長無夏,全年雨雪期達100天左右,年降水量為400毫米。常見的自然災害有雪災、風災、旱災、地震等。縣城距那曲市90公里,交通便利,平均海拔4700米,縣域面積2.14萬平方公里,其中可利用草場面積1.85萬平方公里,屬于純牧業縣,全縣下轄9鄉1鎮、142個村(居)委會。聶榮縣是那曲市天然草場資源最豐富、牦牛分布最集中、產業發展潛力最大的純牧業縣。
二、牦牛產業現狀
畜牧業是聶榮縣的主導產業,牦牛產業是畜牧業的支柱產業。全縣現有各類牲畜481632頭(只、匹),其中牦牛199831頭,占牲畜總數的41.4%,是主體畜種,在全縣國民經濟和群眾生產生活中舉足輕重。長期以來,聶榮縣農牧經濟以畜牧業為主,對草地資源的利用主要以放牧為主,大量牲畜只能依賴于天然草地。近年來,通過引進良種畜和品種交換等措施,進行牦牛選育和品種優化,聶榮縣畜牧業生產發展迅速,牲畜成倍增長,草地的負載也越來越重。加之,牦牛品種的選育和其它配套技術措施跟不上,在草場加劇退化的同時,牦牛品種也隨之退化,已經危及當地牦牛產業乃至全縣畜牧業的穩步發展。
由于牧業基礎設施比較薄弱,一旦發生災害不堪一擊。特別是對草地的使用存在著嚴重的掠奪式經營現象,造成草地沙化、退化嚴重,草原生態環境日趨惡化,草地的實際載畜能力及產出率逐年下降。(1)自然條件惡劣。聶榮縣海拔高、氣候惡劣,且屬易災區,氣溫低、冷季長(7-8個月)、暖季短(4-5個月)、自然災害頻繁,導致草地退化、生產力下降,生物多樣性減少,生態功能減弱。(2)養殖方式落后。草地畜牧業以一家一戶為主體的經營方式占主導,基本處于靠天養畜狀態,過度依賴天然草場,飼養粗放傳統,造成飼養周期長、生產性能低、畜群周轉慢、出欄率低、商品率低,養殖效益差。家畜“夏壯、秋肥、冬瘦、春死”現象還沒有徹底改變。(3)基礎條件薄弱。高海拔牧區交通不便、能源、信息滯后,畜牧業基礎不牢固,養殖裝備條件差,制約著傳統畜牧業轉型,家畜配種、防疫、飼草料儲備庫等條件十分落后,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弱。(4)溫飽是大問題。隨著天然草地保護力度的進一步加大,海拔4300米以上又不適宜大面積種植人工草地,冷季飼草供應不足問題仍然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最大瓶頸。牦牛出欄年齡一般在7-9歲,每經過一個冷季,牦牛體重降低約15%,全國牦牛約2000萬頭,按平均體重200kg計算,一個冷季掉膘失重達60萬噸,而每年實際牦牛肉產量只有30萬噸。
三、聶榮縣牦牛產業的優勢
1、牦牛數量優勢。聶? 榮縣是那曲地區的純牧業縣,各類牲畜存欄48.2萬頭、只,其中牦牛19.98萬頭,占牲畜存欄總數的41.4%。聶榮縣草原面積大,可利用草地開發潛力大,項目區草地,資源豐富,可利用面積達3100萬畝,草地理論載畜量100只綿羊單位。
2、牦牛產肉和品質優勢。通過對查吾拉牦牛屠宰和肉品質測定,成年健康的查吾拉牦牛公牛屠宰率為48.41±2.37%,凈肉率為 38.70±2.20%,胴體產肉率為 79.98±3.17%,母牛屠宰率為 50.21±1.16%,凈肉率為41.68±1.54%,胴體產肉率為 83.01±1.97%,。查吾拉牦牛肉富含硒、鐵、維生素 E,牛磺酸含量豐富,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ω -6/ω -3 比值較佳。其中蛋白質含量為23.04g/100g,脂肪含量為3.2167g/100g,氨基酸總量為21.7798g/100g。說明查吾拉牦牛具有較好的產肉性能,查吾拉牦牛肉具有高蛋白的特點,氨基酸總量高符合理想模式,屬于優質動物蛋白,具有較好的加工性能。
3、牦牛奶產奶量和品質優勢。聶榮縣牦牛乳制品生產為7月開始,9月基本結束。因為此時為牦牛奶的盛產期。通過對查吾拉牦牛產奶量測定,查吾拉牦牛7月份日產奶量為最高(3.47±0.33kg),而8月及9月日奶量分別為3.32±0.26 kg和2.25±0.49 kg,三個月平均為3.14±0.38 kg。研究說明查吾拉牦牛在產乳量水平上較高。見表1
通過對查吾拉牦牛乳品質指標測定(表2)顯示脂肪含量為6.61±0.89%,非脂乳固體含量為9.30±0.29%,乳糖含量為5.95±2.32%,固形物(%)為0.75±0.03,蛋白質含量(%)為3.40±0.10,酸堿度(pH)為6.53±0.08。
4、草場優勢。可利用草場面積1.85萬平方公里,聶榮縣水平地帶性植被為亞寒帶半干旱氣候條件下的高山草原。該植被以紫花針茅為主,伴生有羊茅、苔草、火絨草等。群落灰綠色相間,覆蓋度40-50%,草層高6-8厘米,鮮草產量 29.3-35.6公斤/畝,牧草利用率55 %左右,是縣內最大的牧場基礎,也是地帶性封發育的植被類型。良好的天然飼草生產能力帶動牦牛產業的發展。
5、技術優勢。2009年以來,依托金牦牛科技工程專項采取建立示范基地、研制關鍵技術、加強技術示范、引領產業發展的總體思路,圍繞“牦牛品種、養殖設施、營養供給、飼養管理、疫病防控疫、產品加工”等全產業鏈關鍵環節,開展了一系列科研攻關和技術示范,取得了重要成效,科技對產業支撐作用顯著提升。
四、牦牛產業發展思路
良種是畜牧業的核心競爭力,對推動畜牧業現代化起著決定性作用。建立一個穩定的種業創新基地,培育一個優秀的牦牛品種,方能帶動一大片產業集群。依托查吾拉牦牛種質資源,以查吾拉牦牛種公牛培育、良種推廣、凍精生產為主業,建立優質查吾拉牦牛種公牛站和核心育種場,加強優良查吾拉牦牛種質資源保存、鑒定、評價、功能基因挖掘研究,突破查吾拉牦牛系統選育、飼養工藝、疫病防控、產品研發等關鍵核心技術;建立查吾拉牦牛核心選育場,進行查吾拉牦牛新品種培育研究,生產系譜清晰、性狀突出、抗逆性強的優質查吾拉牦牛品種,向全區源源不斷提供優質種質。建立集查吾拉牦牛品種培育、技術研發、成果轉化、技術示范、科技培訓為一體的現代化種業科技創新基地,為我區牦牛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種源和技術支撐。
依據查吾拉牦牛資源分布特點,以查當鄉為核心,以現有存欄查吾拉牦牛種群規模2000頭以上區域為重點,以傳統放牧為基礎,以淘汰當地土種種公牛、補充更新和提高能繁母牛比例為核心,以提升母牦牛繁育設施和補飼條件為措施,采取政府引導、政策支持、項目扶持等方式,建立查吾拉牦牛良種擴繁基地,統一進行選種選配,生產優質種源。通過配套建設繁殖母牛棚圈設施、飼草料庫房、獸醫室、多功能巷道圈等基礎設施,采取草場入股、牦牛入股、勞力入股等方式,培育優質查吾拉牦牛良種繁育專業合作社,打破傳統生產經營模式,擴大良種規模,優化畜群結構,加速畜群周轉,實現4歲牦牛適時出欄,減輕草場載畜量,達到草畜平衡。
補充:1、開發牦牛肉制品。2、奶制品。3、加大牦牛選育。4、轉變當地牦牛養殖戶思路。5科學養殖。
結 語
采取“點面相結合,試驗示范與推廣開發相結合”的技術路線,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實施人工種草與儲藏加工技術、牦牛短期育肥精飼料的配制與生產示范、牦牛保溫棚圈的設計與應用技術示范推廣,加大牦牛選育力度,優化結構,提高出欄力度,充分調動牧民群眾依靠科技發展高效牦牛養殖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開發適銷對路的特色牦牛產品,有利于不斷改善牧民生產生活條件,增加農牧民經濟收入,為那曲地區其它牧業縣畜牧業結構調整和畜牧業高效持續發展提供成功的經驗和樣板,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夯實基礎。
基金項目:西藏特色家畜選育與健康養殖(XZ201901NA02)
作者簡介:陳曉英(1981-),女,副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為牦牛遺傳育種
通訊作者:張強(1979-),男,副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為牦牛遺傳育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