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到2050年全面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農村人居環境的改善是“農村美”的重要部分。隨著一系列戰略文件的發布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廣泛開展,但在實施過程中,存在不少現實問題。本文通過明確我國農村人居環境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對鄉村人居環境改善提出具體的對策。
關鍵詞:農村人居環境;鄉村振興;治理對策
在十九大報告中,黨中央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的重大戰略規劃,這成為中國目前解決“三農”問題的總抓手。鄉村振興戰略內容主要包含五個方面: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其中生態宜居處于關鍵地位[1],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問題。當前我國農村地區人居環境的發展仍然不均衡,某些地方人居環境破壞現象嚴重,與城市人居環境相比,依然存在很大差距。因此,通過科學的規劃布局來整治農村人居環境,可以有效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和居住質量,進而加快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
一、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存在問題與現狀
近年來,我國為推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采取了許多積極的措施,在環境建設方面也在極力推進生態保護和美麗鄉村建設工作,在政府的推動下農村人居環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另一方面,受傳統農耕模式、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等的影響,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形勢依然嚴峻。具體表現如下:
(一)農村建設問題。村落建設參差不齊,農村整體規劃較差。經濟較富裕的村落統一蓋起新房或樓房,經濟較落后的農村地區,因基層組織缺乏統一規劃與統籌,加上地形復雜,居住分散,農村新房與舊房(含危房)相間,房屋分布零亂。部分農戶廁所與住宅混雜的畜禽圈之內,極大影響新時代農村村落形象。除此之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也較為薄弱,很多地區鄉村道路部分遭到破壞。農村垃圾處理、供水、供電、互聯網、電視等基礎設施仍需進一步完善。
(二)農村環境污染問題。1、農民生活污染。農村生活環境的變化一個表現就是農村垃圾越來越多,垃圾種類多,由于村民自覺性普遍較差,垃圾清運工作主要是依賴政府的集中清理、轉運,清運方式簡單,沒有垃圾分類處理的專業設施,每年產生的大量生活垃圾難易處理。2、農業生產污染。長久以來,農業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化肥、濫用農藥等,造成了土壤和水體污染,同時還造成土壤內在結構破壞,土質硬化,地力下降,農作物減產等問題。另外,大量化肥、農藥不能被土壤吸收,一部分揮發到大氣中,造成空氣污染和水污染。3、農村工業污染。城鄉融合的同時,為發展農村經濟,實現城鄉的共同繁榮,農村產業結構發生了轉變,一些城市工業向農村轉移,農村工業總量逐漸增加,但在農村工業發展過程中多數地區沒有做好污染預防和處理工作,這也加大了農村環境的壓力。主要表現為工廠地理位置分布不合理,造成農田和水利的污染;農村工業生產技術和污染處理技術更新緩慢,污染總量在不斷增加;我國農村地區幅員遼闊,農村工業空間布局較為分散,環境污染的治理難度大;現有的農村工業污染監管不足,且缺乏相關的制度規范和法律保障[2]。
二、現有農村環境中存在的問題的原因
(一)部分農民環保意識薄弱,對于污染問題不重視、不作為。農戶因受教育水平、生活習慣、自我認識的制約,對鄉村公共生態人居環境缺乏保護意識,尤其在比較偏遠滯后的農村,參與改善居住環境方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實施難度大。不僅如此,還有部分農村居民缺少生態保護意識,私自過度砍伐林地,導致水土流失,山體滑坡、洪澇等自然災害頻發。
(二)農村缺少統籌規劃,基礎設施后期維護保養不到位。現有的農村建設,并沒有完整的發展規劃,農村土地如何更好的利用,農村社區建設規劃,未來發展用地等,同時要考慮城鎮化進程等因素,以免造成實際與預期的效益出現大的偏差。
目前在鄉村的基礎設施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重建輕管”問題還存在在部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
三、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協同治理的對策
(一)提升農民環保意識,強化農民主體地位[3]。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民群眾是主體。首先大力宣傳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強調環保是需要人人參與的一項重要工程,同時要加強對先進典型、反面教材等的宣傳力度,強化環保意識,增強環保教育。其次,制訂村規民約以及其他方式,讓農民群眾自發組織起來,強化農民主體地位。組織村民參與環境整治項目的運行和管理,讓村民切身體會環境整治與自身生活質量提高息息相關[4]。開展“環境整治日”活動,組織村民對房前屋后衛生進行打掃,鼓勵先進、影響后進,讓農民主動加入進來。
(二)增強基層政府引導力度。充分發揮政府在農村人居環境政治工作中的領導、監管作用,發揮人民的監督作用。第一,加強村干部專業素質建設。加強優秀大學生村官的遴選,每個村級配備相應的大學生村官擔任村干部。第二,加大基層政府財政支持力度。政府通過資金劃撥、資金募集、優惠獎補政策等方式,提高廣大農民的積極性,設立專門的農村生態治理專項機構,保障農村生態治理資金專項專用,同時鼓勵社會資金積極參與到農村生態治理行動中來,積極有效加強農村生態治理。
(三)加強規劃,科學布局,規范整治農村基礎建設。倡導節約用地,對于農村住宅建立設立統一的標準。推進危房排查和改造工程,提高房屋安全和防災減災能力。部分地區,可以通過土地合并、搬遷等途徑,整合農村零散村落,引導人口集中居住。
政府統一投資,大力興建農村公路和農田水利等設施,村村通公路采用水泥硬化路面,村莊的出入口設置景觀標識,有條件的村組,沿路兩邊安裝相應數量的路燈或太陽能燈,增設觀賞性強的綠色植物,不斷提升農村人居基礎設施環境整治實效。在基礎設施建設的過程中,還應該遵循“建管”結合的原則,為基礎設施的后續維修、保養制定具體的方案,保證設施的可持續性和便民性。
(四)加快產業轉型,推動綠色農業生產。合理劃分畜禽養殖功能區,將傳統分散的禽畜養殖向集約化、規模化養殖方式轉變,深入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大力推廣秸稈飼料化和能源化利用、畜禽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宜氣則氣、宜肥則肥”,推廣可降解地膜,及時回收廢舊地膜,尾菜實行堆肥處理、降解利用。
(五)大力展鄉村休閑旅游業。充分利用農村的生態景觀、田園景觀和民俗文化,發展特色的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業,形成以農村特色文化和生態農業為主要支撐的“農家樂”等。同時,也要加強對生態景觀的保護工作,合理規劃、造林綠化。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Z].2018-1-2.
[2] 張為民.整治農村人居環境重在統籌推進[J].人民論壇,2018(15):66-67.
[3] 王中陽.古城開封:如何扮靚美麗家園——開封市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快建設美麗宜居鄉村的啟示[J].農村·農業·農民,2015(4):18-20.
[4] 李兵弟.通過村莊整治改善農村人居環境[J].建筑學報,2006(5):9
作者簡介:張欣緣(1995—),女,漢族,江西省南昌市人,學歷:碩士,單位:江西應用科技學院,研究方向:旅游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