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語桐 黃守東 金海粟 張文豪 王琪 李嘉儀
摘 要:本文先分析了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的頒布在德國發展中的影響以及對日本變革的沖擊。在保留了許多封建殘余的背景下,日本通過明治維新選擇了效法《德意志帝國憲法》,并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本課題通過文獻研究為主,社會調查資料研究為輔的研究方法,對德日以及清朝法制發展的歷史環境,社會環境,文化環境,人文環境進行研究探索,以及對中日兩國國情、地理位置、國家結構形式等諸多因素進行比對,分析“遠法德國,近采日本”的《欽定憲法大綱》未促成清朝走向現代化憲政體制轉變的原因,由此得出憲政體制建立立足于本國國情和社會實際需要的重要性結論。
關鍵詞:欽定憲法文化
引 言
對于為什么日本在明治時期后選擇以德意志帝國憲法為藍本的研究有諸多種原因解釋,因而在鞏固天皇政權等方面的發展,以德意志帝國憲法為藍本有諸多益處,目的便是為了去贏得陸權,向君主立憲方向發展。清廷政府借鑒德日憲法,從根本上說是為維護封建統治,以延續清朝統治,而并不是主觀意義上向近代憲政學習。目前對于憲法性文件《欽定憲法大綱》為何未讓中國走上憲政體制的研究很多,德對日君主立憲制影響的研究亦繁雜,但同時比對三國,具體分析為何日本走向近代憲政而清廷未走向近代憲政的較少。[1]本文就此項開展學術探討與研究,通過比對德意志帝國憲法對日本的影響和明治憲法對近代中國的影響所造成的截然不同的兩種國家發展結果探究憲政發展基于國家實際需要,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重要性。通過本課題研究能充實教育教學實際,對近代中國的憲政文化分析進行有益補充解釋,并對當代的憲政體制、體系發展亦有指導和啟發作用。
一、文獻綜述分析
2010年夏新華在《借鑒與移植:大陸法系憲政文化對近代中國的影響》提到:清末立憲在憲政出洋考察與模式選擇上照搬了日本立憲的經驗,而德國的憲政思想和憲政制度主要通過日本對普魯士憲政的模仿而移植到中國來的。這是“遠法德國,近采日本”的立憲策略的具體化。2007年馬明玉在《<日本帝國憲法>對<欽定憲法大綱>的影響》提到:《欽定憲法大綱》無論從形式,內容方面,還是到具體制度設計方面都是對《日本帝國憲法》的抄襲與模仿。清末取法日本充滿著維護君權的保守性,這就決定了《欽定憲法大綱》所具有的特性。2009年韓大元教授在《政法論壇》的《論日本明治憲法對<欽定憲法大綱>的影響 ——為<欽定憲法大綱>頒布 100 周年而作 》中提到:從日本憲政制度建立過程中看,德國憲法思想對明治憲法制定過程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 ,從某種意義上說 ,德國憲法思想直接構成了明治憲法的法律與文化基礎。日本選擇普魯士憲政模式同普魯士的軍國主義思想有著密切的關系。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憲法性文件, 《欽定憲法大綱》宣示了憲法的合法地位 ,以法律文件的形式,明確了權利義務 ,規定了皇上也要受限于法律(雖然這種限制是如此的無力),等等, 其歷史的意義遠較其本身的內容來得深遠。明治憲法的“外見立憲主義”思想對《欽定憲法大綱》產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除維護皇帝大權 、保護君主政體的消極影響外 ,客觀上也產生了積極影響。
二、德國憲政及其特點
當代德國國家法隨著政治關系的歷史發展而呈現出一種雙重形態。源于封建憲法形態益的地方政權,既與歐洲其他大國的地方政權不同—在這些國家中,地方政權的主權被吸收吞并,進而融合成單一制國家而且地方政權之間也不是相互獨立、互不依賴的國家實體。[2]在維持個體性的前提下,邦國通過相互結盟組成一個更高位階的國家實體,即它們組成了一個聯邦國家,后者凌駕于各個邦國之上并將它們聯合起來它們則成為依照憲法而組織起來的國家法人—德意志帝國—的成員。
三、日本的實際國情和社會需要以及德國憲法對日本的影響
日本戰后制憲權是由作為主權者的人民行使的,人民意志取代天皇意志成為憲法正當性基礎和效力來源。因此,和平主義體現了人民的根本價值決斷,基于主權者的意志表達而獲得最高效力。德國憲法極大影響了日本憲法,不單在條文當中,而且還在實際中,最大的影響就是軍國主義。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是一個工業基礎相對薄弱,資本主義經濟不發達的國家,通過效法德意志帝國憲法促成日本近代的憲政轉變。確立君主立憲政體,在明治時期完成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彌補了工業上的不足并通過一系列戰爭奪取了朝鮮、臺灣,還在滿洲擁有了權益,并把中國作為征服的目標。[3]日本通過學習德意志帝國憲法,將明治維新的成果確定下來,走上了對外擴張,尋求陸權的道路。
四、近代中國的第一個憲法性文件《欽定憲法大綱》面世的社會背景以及清廷政府真正期望達到的目的
在《大綱》制定之前,清廷曾兩次派大臣出洋考察,第一次注重政治考察,第二次則是專注德日英三國,重在憲法考察??疾齑蟪紝Ω鲊鴳椃ㄕ芜M行了總結,在“中體西用”思想指導下,照搬了日本立憲的經驗,而德國的憲政思想和憲政制度主要通過日本對普魯士憲政的模仿而移植到中國。清廷政府借鑒德日憲法的根本目的在于維護封建統治,而并非從實質意義上向現代化憲政體制轉變。清廷政府真正期望達到的目的是在迫于立憲派與社會輿論,以及愈演愈烈的革命形勢下確保政府本身不被顛覆。
五、造成日本走上近代化憲政道路但清朝卻走向覆滅,君主立憲失敗的具體原因
日本借鑒《德意志帝國憲法》建立以天皇為核心的君主立憲制,在根本上對天皇進行了一定限權,發展軍國主義走上近代包括-----化憲政道路是基于日本的國家實際需要和基本國情。[4]而清朝“遠法德國,近采日本”頒布的《欽定憲法大綱》卻是迫于社會立憲壓力,并非從主觀上向近代化轉變,且效法明治憲法的過程中,刪去了“限權”這一項,綜合歷史因素,人文因素,政治因素等,清朝的《大綱》客觀上促成革命因素誕生,加速了清廷覆滅,近代中國君主立憲必然走向失敗。
六、憲政體制建立立足于本國國情和本國社會發展實際需要的重要性
清朝《欽定憲法大綱》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但事實證明,并不能代表近代中國的前進方向。由此可見憲政體制建立立足于本國國情和社會實際需要的重要性。
總 結
本文先分析了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的頒布在德國發展中的影響以及對日本變革的沖擊。在保留了許多封建殘余的背景下,日本通過明治維新選擇了效法《德意志帝國憲法》,并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本課題通過文獻研究為主,社會調查資料研究為輔的研究方法,對德日以及清朝法制發展的歷史環境,社會環境,文化環境,人文環境進行研究探索,以及對中日兩國國情、地理位置、國家結構形式等諸多因素進行比對,分析“遠法德國,近采日本”的《欽定憲法大綱》未促成清朝走向現代化憲政體制轉變的原因,由此得出憲政體制建立立足于本國國情和社會實際需要的重要性結論。
注 釋
[1] 法制與經濟(下半月) 馬明玉-《《日本帝國憲法》對《欽定憲法大綱》的影響》-20阿07
[2] 政法論壇 韓大元-《論日本明治憲法對《欽定憲法大綱》的影響——為《欽定憲法大綱》頒布100周年而作》-2009
[3] 天津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齊越-《清末《欽定憲法大綱》與英國《大憲章》比較研究》-2015
[4] 比較法研究 韓大元-《傳統文化與亞洲立憲主義的產生——以明治憲法制定過程的文化分析為中心》-1997
基金項目:安徽財經大學2020年度大學生科研創新基金項目“1871德意志帝國憲法對欽定憲法大綱的影響(項目號:XSKY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