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明英
摘 要:黨的十九大指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本文以貴陽市云巖區為例,探索立足本地優勢,創新實施“三變”改革,拓寬村集體經濟發展道路,實現城鄉、政企村共商、共建、共治、共享。
關鍵詞:“三變”改革 ?拓寬 ?集體經濟 ?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0)11(b)-176-03
“三變”是新常態下增強經濟發展活力的有力舉措,通過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 (市民)變股東,把閑置、低效的資源、資金有效利用起來,給農民 (市民)創造財富的經濟發展形式,有助于盤活資源,形成規模化經營,擴展增收渠道,實現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目標。2017年2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的中央1號文件正式對外公布。文件指出,“從實際出發探索發展集體經濟有效途徑,鼓勵地方開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等改革,增強集體經濟發展活力和實力”。“三變”改革是根植于貴州的省情、民情的舉措,是堅持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推動農村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為方向,探索出的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有效模式。貴陽市云巖區雖然是省會城市中心城區,但仍然存在19個行政村,要更好地激活云巖經濟發展動力,突破現有發展瓶頸,以“五大”舉措創新實施“三變”改革勢在必行。
1 政府主導,樹立城鄉“三變”改革的信心
“三變”改革,是貴陽市縱深推進公平共享創新型中心城市建設的關鍵節點上提出的一項新改革,既是一項民生民心工程,也是一項城市發展的系統工程。長期以來,貴陽市云巖區各行政村缺乏可持續的村集體經濟,村民大多以“傳統農業”“分散經營”的模式為主。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推進,廣大村民的土地被征收,收入來源由原來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轉變為房屋租賃和個體經營,但面對經濟新常態和結構轉型的經濟背景,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愈發艱難。因此,實施“三變”改革,無疑是給處于發展困境中的云巖注入了一股新活力。積極探索和推進“三變”改革,必須突出政府主導,把握改革方向,解除村民的擔憂和顧慮。一是加強對“三變”改革的研究引導和全程監督管理,從制度上為“三變”改革把好方向,做好宣傳。二是統籌做好項目選擇、產業規劃、資源配置、資金整合、政策保障等方面的支持,確保村民增收勢頭不逆轉。三是構建“社會資本+平臺公司+村民合作社”的股份合作聯結機制,實現共建共享。四是積極推行市場化運作方式,通過市場契約將村民手中的資源、資金、勞動力等要素進行合理配置。
2 因地制宜,摸清發展城鄉“三變”改革的底氣
云巖作為省會城市老城區,“三變”的改革重點在于依托中心城市資源,將城鄉結合區域的邊緣化資源整合到融城一體化建設當中。當前,云巖區村集體經濟可分為三類:一是資源資產底子較好,被很好地開發利用,為集體獲得了較多收益的村,如金關村、楊惠村。這些村目前面臨的問題是,前三十年積累的產業發展模式已逐步衰退,經濟效益在減少,不適應新型城市發展需求,需尋找新的產業轉型升級。二是有一定村集體資源,但缺乏有效管理經營村,如偏坡村、雅關村。由于沒有合理的開發方案落地,近十年來資源長期閑置,資源無法變成促進村民增收的資產形式,一定程度上其發展入不敷出無形中增加了政府兜底的成本,改革迫在眉睫。三是土地資源在城市化建設中被征收,無資產和可利用自然資源的“空殼村”,如西瓜村、黔靈村。村民面臨可持續就業、村集體面臨科學管理等問題,如何引入社會資源、社會資本,使當地的就業、發展問題就地消化,需要研究政策,因地制宜,找準方向,客觀評價發展優勢。總之,詳實梳理各行政村所持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勞務資源和交通管網等優勢條件,才能更好凝聚優勢,發揮特色,找準實施“三變”改革的基礎。
3 路徑選擇,找準發展城鄉“三變”改革的項目
根據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貴陽市云巖區19個行政村大致可以分為城中村、城郊村和高山遠山村三大類,各村既有各自的發展優勢,也有制約發展的短板。以“三變”改革推動村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項目選擇是關鍵,通過打造“一村一園,建設魅力村寨”,建立村級集體經濟合作社,才能調動廣大村民參與“三變”改革、實現共享的積極性。
(1)城中村:項目產業促進法。在城市建設不斷推進的過程中,城中村的土地被陸續征用,村級集體經濟大多以二、三產業為主,農民依附在土地上生存的程度也越來越小。這類行政村可以利用自身的地域和交通等優勢,以“三變”改革為契機,成立經濟發展合作社,通過向上爭項目、村內搞產業、集體謀發展,實現農村經濟轉型。一是爭取項目奠根基。如:黔靈村是云巖區典型的“城中村”,自然資源缺乏,但交通優勢明顯,村民手中握有大量的閑置資金。目前,貴陽市實施的輕軌交通和“人民大道”的項目在黔靈村都有涉及,村支兩委應積極帶領村民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以積極的姿態顧全大局,配合重點項目建設,爭取相關項目落戶黔靈村,為加快村集體經濟持續發展奠定基礎。二是積極謀劃開發新項目。利用農改超、棚改區改造、村綜合大樓修建等項目的實施,建設超市、停車場、勞務服務公司等,利用項目產業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實現村民致富。
(2)城郊村:優管集體“三資”,促村級集體經濟提質增效。相比城中村,城郊村的自然資源相對豐富,有助于村集體經濟進一步發展。一是盤活村辦公用房、廠房、倉庫、生產裝備設施等各類集體資產,通過發包出租、投資入股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將閑置在村里的辦公房、標準化廠房等資產,以適當形式折價出售給村集體或委托村級管理,通過修繕整理后出租或代管増加集體經濟收入。二是在群眾自愿、多少不限的原則下,發動村民積極捐款捐物或投工投勞,通過籌集資金,規范管理,建設和發展村級集體事業。如金關村和楊惠村,都具有一定的產業發展基礎。金關村是云巖區行政村的發展典型,最先推行村民以入股的形式參與到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形成規模化經營,如今,廣大村民都是集體經濟發展的受益者。金關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以第三產業和工業為主,持股和控股貴州輪胎股份有限公司、貴州大力士輪胎股份有限公司、金關鋼材市場、金關電商產業園、金關大酒店等企業和產業。當前,金關村如何邁上可持續發展的軌道,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廣泛地惠及村民,這需要對現有的村級集體經濟進行科學的發展規劃,優管“三資”,用“三變”改革進一步盤活現有資源,完善股份制改革,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再看楊惠村,地處交通要道,南北緊鄰觀山湖和花溪,靠近貴陽城市輕軌和貴黃公路,依托高新產業園區的連帶效應,目前,已有中關村“海匯天創”、一樹藥業、交通研究設計院等項目相繼落戶。產業園區是楊惠村的優勢,利用“三變”改革,成立“楊惠現代服務業開發有限公司”,進一步推進園區整合,實現園區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和特色化發展,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帶動了村民的就業。
(3)高山遠山村:立足山地優勢,發展旅游經濟。“爽爽貴陽”已經成為全國甚至世界的一張響亮名片,可以適時調動村集體土地、水域等要素資源發展旅游經濟。一是支持村經濟合作社圍繞當地山地、農林等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和“一村一品”;二是發展“農業+旅游”的村集體經濟,統籌各村資源,鼓勵各村優勢互補,聯合經營,聯合農戶、合作社參股開發建設,發展山地旅游,建設現代高效生態農業。如位于北線的偏坡村和雅關村,就可以依托自然山水資源,聯合鄰村發展特色小鎮、休閑康體、觀光農業等,開發以“自然主義教育”為主題 “親子旅游”互動體驗式生態公園。當前,以自然主義為題材的兒童樂園還很少,在“二孩”政策的背景下,親子教育成為一個新興市場。結合偏坡、雅關的自然山水資源,以生態自然環境優先,采用天然材料,在保持原有地形和生態完整性基礎上,融入親子互動活動,如對叢林、草地、溪流等的認知、探索、冒險體驗項目。這種園區優勢在于臨近市區,交通方便,且較之于野外自助親子互動安全系數高。親子度假園根據市場需求和項目設計的特色定制1天、2天或3天以上的親子活動套餐供客戶選擇,通過模擬大自然背景下的人類本能生存狀態,在原始與文明的交織中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致力打造一種既可以增進父母與孩子、孩子與孩子、孩子與自然之間的情感體驗和觸覺體驗,也促進環保理念的提升和孩子的健康成長。大凹村區位交通優勢明顯,貴黃公路、滬昆高鐵線和太金線貫穿全境,便利的交通條件非常適合物流中心建設。目前,大凹村僅有一家物流公司,經濟效益較好,若建設配套完善、管理規范的國際物流園,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和村民收入提高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此外,大凹村地處阿哈水庫上游和“三馬”片區經濟開發帶,自然生態環境好,兩山夾岸綠樹青蔥,緊臨花溪風景名勝區,其中青巖、花溪公園、天河潭、濕地公園等人文、自然風光集中連片成線,按照“旅宜快,游宜慢”的特征,大凹村具有先天的生態環境和區位優勢發展生態旅游市場,又臨近主城區,適合建設都市休閑旅游區。
4 轉變意識,調動村民在“三變”改革中的積極性
云巖區各行政村都經歷了不同程度的土地征收和房屋拆遷,村民手持大量的土地征收和房屋拆遷款,受傳統思維、風險控制、知識結構等因素的影響,不愿、不敢將手中的資金再進行投資。因此,對當前要實施“三變”改革造成一定的難度。如何讓廣大村民了解實現共商、共建、共治和共享的“三變”改革,并積極參與其中,大量的宣傳、示范點的創建是必要的,最根本的還是村民意識的轉變。一是要通過宣傳和專題培訓讓廣大市民、村民對城鄉“三變”改革有一個基本認識和了解;二是通過到“三變”改革經驗地進行實地調研和現場教學,進一步了解這一舉措的實務操作和實施目的;三是創建“三變”改革的示范點,先走一步,既要穩扎穩打又要大膽探索。理論結合實踐,轉變村民意識,調動廣大村民參與的積極性。
5 團隊協作,打造城鄉“三變”改革的村支兩委班子
村級黨組織是黨在基層陣地上的“戰斗堡壘”,是農村黨員和群眾的“主心骨”,是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領頭羊”。云巖區19個行政村中,村黨支部書記36~45歲有15人,46歲以上有4人,高中及中專以下學歷8人,大專以上11人。村委會主任中,36~45歲的有8人,46歲以上有11人,高中及中專以下學歷7人,大專及以上學歷12人。村支兩委成員整體素質不高、戰斗力不強,更有甚者只會埋怨沒有資源、沒有資金、沒有好政策,怨天尤人,缺乏對發展村集體經濟的思考,對“三變”改革的理解不透徹,對發展集體經濟束手無策,領導無方,不懂得怎樣將集體資金、資產、資源進行合理投資利用。因此,加強兩委建設對“三變”改革的實施和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一是要把發展村集體經濟與提升村支“兩委”素質能力緊密結合起來,努力培養出一批善于管理村民、樂于為集體奉獻,善于抓住經濟發展機遇,把握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領頭人”。二是加強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組織領導,增強發展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三變”改革作為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重要舉措抓緊抓實。整合國土、規劃、發改、財政、生態等多部門力量和資源,提供政策、資金、項目、信息、技術、人才等支持村集體經濟發展,夯實發展基礎。三是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重視團隊的力量。基層黨組織建設,關系到“三變”改革的實施和推進,村級班子戰斗力不強,項目再好、扶持再多,也不能很好地為群眾辦實事,要把事業心強、懂經營、會管理、善團結的人選進村“兩委”班子,團結一致發展村集體經濟。
6 結語
總之,把“三變”改革作為建設公平共享創新型中心城市核心區的科學路徑,深化探索創新城市“三變”改革,必然能夠實現區域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最大化,實現村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和價值最大化,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存在感、認同感、參與感和獲得感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張弘.貴州塘約:“三改三提三起來”[J].領導決策信息,2017(30).
王宏甲.塘約道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連玉明.貴陽藍皮書《貴陽城市創新發展報告》云巖篇[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杭州市拱墅區政協課題組.杭州市拱墅區村社(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J].現代城市,2008(03).
徐捷.立足城區區位優勢發展農村級集體經濟[J].現代經濟信息,2012(18).
成得禮.對中國城中村發展問題的再思考——基于失地農民可持續生計的角度[J].城市發展研究,2008,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