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東生
它應該是蜉蝣,我不敢確定。原來看過蜉蝣的照片,但幾乎都是側面照。這只太小了,只有蚊子那么大,還不是大號的蚊子。這是一片尋常的草葉,一對比你就知道它的大小了。拍完照,將照片放大,我才看清它的樣子。
它眼睛黑亮,背部呈淡棕色,身子、腿猶如羊脂玉,翅膀透明,尾巴約是身體的三倍長。它剛剛羽化,還在不停地撲閃著翅膀試圖把自己晾干。
蜉蝣,因壽命極短(朝生暮死)而聞名天下,可我周圍的人幾乎都沒見過。我是第二次見,上一次竟然是在蜘蛛網上。
還有這樣的昆蟲?一般只能活一天;壽命長的,也不過活兩三天。它在晨光中,大概是在練習飛行。然后呢?釋放信息素,尋找自己的愛人,戀愛,結婚,生子?你可以說它的一生太短暫了,也可以說它的一生太充實了。它的口器已經退化,羽化后不能進食,難道上天在創造它們的時候出現了失誤?真是謎一樣的昆蟲。
第三次,我拍到一只絕美的蜉蝣,它兩片翅膀上的葉脈以翅根為基點呈放射狀分布,中間還有加固的脈線;尾巴尤其漂亮,修長,還有一節一節的花紋。它頭部抬起,尾巴高翹,翅膀如帆。我拍了兩張,它就飛起來了,但沒飛遠,只是掉了個頭,好像特意換了個姿勢,讓我拍另一面。拍好后仔細觀察才發現,它兩面的眼睛不一樣,那只不透亮的眼睛估計是有先天性疾病。也就是說,它的壽命短到一天,不能進食,而且只有一只眼睛有視力。好慘。我不知道剛才它飛起又落下是不是受了眼睛的影響。它是斷臂的維納斯。
后來又拍到一只蜉蝣,它的頭很大,像戴著一頂奇特的帽子。由此我推想,蜉蝣家族應該有很多品種。
美國作家比爾·布萊森在《萬物簡史》里,為了形象地說明動植物出現的地質年代,把地球45億年的歷史壓縮成普通的一天。出現第一批最簡單的單細胞生物大約是在上午4點,但直到晚上差不多8點30分,地球才向宇宙拿出點兒成績,“不過是一層靜不下來的微生物”。9點04分,三葉蟲出場;快到10點的時候,其他植物陸續出現了;晚上11點過后,恐龍邁著緩慢的腳步登上舞臺,支配世界達3刻鐘左右;午夜前20分鐘,恐龍消失了,哺乳動物的時代開始了。人類在午夜前1分17秒才出現。按照這個比例,人類有記錄的歷史不過幾秒鐘長,一個人的一生連剎那都不到。
古代神話中也有一個“爛柯”的傳說:一人到山中砍柴,見兩人對弈便停下來觀戰,哪知到家后發現已是滄海桑田。時間的長短真是相對的。
我們以為地老天荒到永恒的漫長歲月,在宇宙這座大鐘上也不過是一聲滴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