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6月初,我來到甘肅省鎮原縣廟渠鎮六十坪村,開始了駐村幫扶工作。
從大山里走出來的我,自認為對農村生活比較了解。懷揣組織對我的信任,家人、朋友的關心,以及回到農村、感受農村生活的期望,我從蘭州出發,經過6個多小時的車程,到達了目的地—廟渠鎮六十坪村。
既來之,則安之。剛來的幾天,我每天跟隨駐村前輩到貧困戶入戶走訪,傾聽訴求,詳細了解情況。經過幾天的調研,我對整個村的基本情況有了了解。六十坪村地處山區,群眾居住分散,出行不便,產業發展受限,經濟以傳統農業為主,這讓我感到非常震驚。
晚上,我的同事—駐村幫扶工作隊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隊長胡文磊向我講述了一年來他的駐村經歷。
“現在的條件已經很好啦,村部建設已經好多了,道路也拓寬了。”他講道。他剛來時,村部院子雜草叢生,沒有下腳之處,無法住人,他獨自一人住在山頂的村衛生所內,周邊基本沒有村民居住,這一住就是半年。領導關心老胡,說:“六十坪村部條件艱苦,住房簡陋、飲水困難,不具備駐村條件,你一個老同志,身體也不好,還是住在鄉政府宿舍吧!”但他還是堅持住在村里。半年后,村部經過修建和打掃可以住人了,他這才搬到村部,但還是一個人。就這樣,老胡夜晚獨守村部,白天就和鎮、村干部一起走家串戶了解民情,用雙腳丈量著村里的每一寸土地。
2019年6月,根據省駐村幫扶工作相關精神,六十坪駐村工作隊進行調整,我和鎮原縣文化館的一位同志來到這里,連同胡文磊,三人 一起開始了駐村幫扶工作。
那時,通村道路雖已拓寬,但是還未鋪油硬化,且彎道多、坡度大,“雨天‘水泥路,晴天‘揚灰路”。趕上下雨,車輛基本無法出門。就在這樣的情況下,駐村幫扶工作隊和鎮、村干部一遍一遍地走訪農戶,了解他們的實際困難和訴求,聽取建議、意見和家庭發展意愿,根據群眾的思想動態,鼓勵他們不因貧困而氣餒、退縮,樹立勤勞致富意識,爭取早日脫貧摘帽。

2019年年底,為解決貧困戶孫俐養殖的家畜沒有銷售渠道、運輸困難的問題,駐村幫扶干部積極聯系各方找銷路,最終聯系到了買家。然而,在送貨的前一天晚上,突降大雪。怎么辦?耽誤了送貨可不行。第二天一大早,駐村幫扶干部驅車來到孫俐家,幫他裝車,在雪路中行駛了60多公里到達西峰區,卻沒想到,發往隴西的班車司機告訴他們,由于天氣原因,當天無法發車,他們只能尋找住處先住一晚。第二天早晨6點多,天還沒亮,駐村干部便開車前往車站將貨發出。在一次媒體采訪中,孫俐說:“感謝黨的好政策,感謝幫扶干部,讓我有了脫貧的信心。在咱們農村,只要勤快些,動起來,敢闖敢干,就能致富……”
在駐村幫扶的日子里,無論是駐村干部對村民的幫助,還是村民送來的一擔水、一把菜、一捆柴,都越來越緊密地將駐村干部和村民的心連在一起。
有了大家的攜手同行,我相信,脫貧攻堅一定可以如期取得勝利。
(張學良,讀者出版集團員工,2019年6月任鎮原縣廟渠鎮六十坪村駐村幫扶工作隊隊員,2020年9月至今任六十坪村第一書記、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