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顯峰 張軍偉 劉晉軍
摘要:培育精神文化是大學文化建設的核心所在。本文從分析消防救援行業院校主要特征入手,認為其精神文化的共性內容應是訓詞精神、大學精神、戰斗精神三個維度有機融合的結構體系,并從確立凝練鮮明的文化主題、形成與時俱進的內容體系、構建和諧共振的規章制度、營造特色濃郁的環境氛圍四個方面,提出了精神文化培育的具體路徑。
關鍵詞:消防救援;行業院校;精神文化;培育
消防救援行業院校是根據國家國防和軍隊改革部署,2018年底開始從公安、武警類院校轉制,專門培養消防救援專業人才的高等教育院校。著眼院校特征,培育獨具特色的精神文化,是特色大學精神培育的具體實踐,是消防救援行業院校轉型發展的客觀需要,對于院校傳承優良傳統、更新文化理念、提高辦學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1 消防救援行業院校的特征
消防救援行業院校是以紀律部隊標準建設,面向消防救援隊伍培養人才的新型高等教育院校,它兼具軍事院校和普通高校屬性,同時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在辦學定位上,服務應急管理體系,發展消防救援學科專業,行業性、職業性、專業性鮮明;在育人目標上,培養的是“對黨忠誠、紀律嚴明、赴湯蹈火,竭誠為民”的消防救援指揮和技術人才,學生必須具備嚴格的紀律意識,深厚的愛民情懷,強烈的犧牲奉獻精神和專業的搶險救援本領;在管理模式上,實行“兩嚴兩準”,師生學習、生活、言行舉止都依照“條令條例”進行規范,師生必須有更強的政治性、組織性、紀律性。特殊的辦學定位、育人目標、科研方向、教學管理模式,呼喚和催生消防救援行業院校建立自身獨特的文化體系。當前,消防救援行業院校正處于從武警院校向普通高等教育轉型建設的歷史時期,不追風、不趨同,找準定位,保持個性,培育體現院校特色的精神文化,是消防救援行業院校高起點謀劃、高水平建設的基本要求。
2 消防救援行業院校精神文化的共性內容
大學精神文化存在共性內容和個性特征兩個層面。消防救援行業院校精神文化的共性內容,應當以習近平總書記訓詞精神為指引,傳承軍校優良傳統,吸收先進大學精神,融合消防救援隊伍特色精神,形成有機統一的結構整體。其構成應包含三個主要維度。
2.1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消防救援隊伍的“訓詞精神”
2018年11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民大會堂向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致訓詞時指出,“國家消防救援隊伍要‘對黨忠誠、紀律嚴明、赴湯蹈火、竭誠為民,在人民群眾最需要的時候沖鋒在前,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難,給人民以力量,為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而英勇奮斗”[1]。總書記訓詞精神,是消防救援隊伍建設發展的旗幟和方向,凝聚著隊伍的發展動力,標示著隊伍的建設形象,是消防救援系統最根本、最核心的價值追求。消防救援行業院校作為消防系統的組成部分,精神文化體系中,“訓詞精神”應處于統領和核心地位,其內容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忠誠,忠誠是紀律隊伍建設的根本要求和基本定位,對黨、國家、人民高度忠誠是消防救援隊伍應確立的根本信仰和精神追求,也是隊伍長期的、一以貫之的建設重點;二是有為,當前,消防救援隊伍和院校正處于轉型發展時期,在黨和人民的囑托和期盼中,隊伍建設全面強化,救援能力快速提升,重大任務完成出色,必須也一直在努力踐行著主動作為、奮發有為的使命擔當;三是為民,消防救援隊伍存在的價值就是為人民“守夜”,保人民平安,必須把服務人民、為民奉獻作為根本價值追求[2]。
2.2高等教育共同追求的“大學精神”
大學精神是大學之為“大”的本質反映和重要支撐,是大學應該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的生動詮釋。筆者認為,新時代大學精神可集中梳理為以下幾個要素。一是以“追求真理”為核心的科學精神。大學是知識傳播和創造的場所,科學精神是知識傳播和創造的根本要求,學術自由、求真求是、批判創新、民主獨立、兼容并包等精神追求都是科學精神的延伸和體現。二是以“全人教育”為核心的人文精神。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教育的最終目的,大學教育不僅要傳授知識和技能,更要注重陶冶品格、塑造人格、引導道德,尊重人的個體性和社會性,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三是以“復興中華”為核心的使命精神。中國知識分子自古就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強烈政治責任感和文化使命感,新時代中國大學精神與民族精神同頻共振,體現出了忠誠擔當的家國情懷和“四個服務”的責任使命[3]。
2.3森林和消防隊伍一脈相承的“戰斗精神”
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主體由原武警森林部隊和消防部隊轉制而來。兩支隊伍在長期的建設發展中,形成了特色鮮明的行業精神,集中體現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傳承自軍隊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斗精神。兩支隊伍在長期的滅火戰斗中,形成的“不怕困苦、不畏艱險、赴湯蹈火”的火場精神,是兩支隊伍在特殊戰場上戰斗精神的另類體現。二是以服務人民為核心的奉獻精神。消防隊伍始終堅持忠誠為民、敢于犧牲、熱情服務、無怨無悔,森林隊伍大多扎根山區林海,默默奉獻,不為人知。由兩支部隊改編的消防救援隊伍,奉獻精神已融入血脈。三是以維護生態安全為核心的人文精神。森林隊伍長期生活、戰斗在林海深處,在維護森林安全的過程中,逐漸與森林融合,形成了維護生態安全、建設生態文明的生態情懷和精神追求[4]。
3 消防救援行業院校精神文化的培育路徑
精神文化培育有其自身規律。依據精神文化形成規律,有意識、有計劃、有目標地開展培育工作,可促使主題鮮明、特色濃郁的精神文化加快形成。
3.1確立凝練鮮明的文化主題
精神文化主題是凝結院校歷史使命和傳統,體現學校辦學理念和精神追求的總領性語言,它體現著院校的特色和靈魂,在精神文化培育中處于首要地位,越是鮮明凝練,越容易被人們識別和牢記,越容易起到凝聚人心的效果。20世紀初國家危難之際,蔡元培、梅貽琦、張伯苓等一批教育家高舉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精神旗幟,或體現學術精神之本質,或植根傳統文化之厚土,或反映人才培養之追求,主旨鮮明凝練,鑄就了三校各具特色的辦學風格和辦學成就,本質反映了精神文化培育樹立主題的重要意義和內在規律。
一是要成立專門組織進行研究。如西南聯大為確立精神文化主題,聘請了當時的一代大家馮友蘭、朱自清、羅常培、羅庸、聞一多等人組成校歌校訓編制委員會,專門研究編制校歌校訓,體現了對院校精神文化主題確立的極度重視。二是要深刻反映院校追求和時代精神。如西南聯大校訓“剛毅堅卓”,是在校歌校訓編制委員會最初提議“剛健篤實”基礎上進一步修改而成,一方面深刻體現抗戰時期學校教育圖強、文化救國的精神追求,另一方面也反映民族危難之際國民不屈不撓、堅強抗戰的時代精神,極具感召和激勵作用[5].
3.2形成與時俱進的內容體系
消防救援行業院校精神文化的內容亦包含共性要求和個性特征兩個層面。共性要求方面,筆者認為,消防救援行業院校精神文化內容體系主要包含習主席“訓詞精神”、高等教育“大學精神”、消防救援隊伍“戰斗精神”三個維度。個性特征層面,則主要是各院校自身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文化傳統和特色追求,既包含著對精神文化共性內容的個性詮釋,也蘊含院校獨有的內容要素。精神文化的內容體系要注重共性要求和個性特征的有機統一。
一方面,共性內容要歷久彌新。“訓詞精神”指引著消防救援行業的信仰和追求,“大學精神”詮釋著教育的本質和要求,“戰斗精神”體現著隊伍的屬性和靈魂,這些共性的內容要素,是院校在長期的建設過程中應該始終堅守的精神陣地。另一方面,個性特征要一脈相承,與時俱進。各院校在建設發展過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文化傳統,應總結本校歷史文化傳統和特色核心理念,結合院校地域文化、辦學層次、培養目標、專業設置及師生價值訴求等方面情況,并吸收時代精神和教育理論研究的最新成果,凝練院校獨特的精神特征。
3.3營造特色濃郁的環境氛圍
環境是精神文化培育的物質載體。校園建筑、規章制度、學術文化活動等可見載體,時刻以潤物無聲的方式,發揮著隱性教育的功能,對師生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營造環境氛圍,要樹立系統理念,調動物質環境、制度環境、人文環境等多種要素。
要讓物質環境“活”起來。圍繞精神文化主題為學院建筑、道路命名,有計劃地建設景觀園區,張貼、懸掛英雄、科學家、思想家肖像和格言,將體現校訓精神的語錄印刷在自編教材、信紙上等,讓院校精神追求與物質環境融為一體。要讓規章制度“動”起來。在通過宣傳、督查落實制度的同時,開展演講、辯論等活動使師生主動認識了解制度,在校園網、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開設板塊討論制度,引導師生主動選擇和利用制度進行自我管理、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要讓文化活動有“靈魂”。有計劃、有目的地創作富有思想內涵的文化作品,組織各種文化活動、體育活動、課余興趣活動,使師生在活動中認識得到感知領悟、精神得到感染熏陶。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向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授旗并致訓詞強調 ?對黨忠誠 ?紀律嚴明 ?赴湯蹈火 ?竭誠為民 ?為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英勇奮斗[J].中國應急管理,2018(11):4.
[2] 黃明在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授旗訓詞動員大會上強調堅決扛起光榮旗幟 ?忠實踐行訓詞精神 ?全面鍛造新時代應急救援主力軍和國家隊 ?為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英勇奮斗[J].中國應急管理,2018(11):5-6.
[3] 吳朝暉.新時代中國一流大學精神構建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9(10):14-19.
[4] 叢德龍.武警森林部隊特色文化建設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5.
[5] 封海清.西南聯大的文化選擇與文化精神[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基金項目:本文是中國消防救援學院2020年度院級課題《中國消防救援學院學員隊精神文化建設探索》中期成果。
作者簡介:
程顯峰(1970-),男,遼寧本溪人,碩士學歷,中國消防救援學院干部培訓大隊政治委員。
張軍偉(1981-),男,河南安陽人,碩士學歷,中國消防救援學院學員十四隊隊長。
劉晉軍(1975-),男,山西長治人,本科學歷,中國消防救援學院基礎部講師,技術8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