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云霞,姚金蘭
(湖州師范學院護理學院, 浙江 湖州)
護理人員手部皮膚出現的一系列瘙癢、干燥、皸裂、脫屑,甚至紅斑、水泡,皮炎癥狀,被稱為職業性手部皮炎[1]。突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醫護人員高強度高風險工作的同時,職業性手部皮炎問題凸顯。Skoet[2]一項調查顯示在所有職業中醫務人員的手部皮炎的發病率是最高的,尤其是護士。且85.3%患手部皮炎的護士認為此病影響了工作或生活[1]。國外對于護士手部皮炎的研究起步較早,國內相關研究甚少,本文對護理人員職業性手部皮炎情況進行綜述,提出將礦物質元素運用于手部皮炎的干預措施中,旨在為醫護人員提高防護意識,做好防護工作,減少職業性損傷,以及開展護理人員職業性手部皮炎的相關研究提供借鑒。
手部皮炎是職業性皮膚病的常見的表現[3]。發生率在普通人群中平均9.26%[4]。北京[5]對護士手部皮炎調查得出患病率為18.39%,顯著遠遠高于普通人群濕疹皮炎患病率。
據世界衛生組織和Batalla 等[6]人提供信息得知,自身因素是刺激性接觸皮炎危險因素之一。國內[7]一項對手部濕疹問題相關性分析得出,自身和家族特應性體質者手部皮炎患病率較高;崔海燕[1]也發現患手部皮炎護士中特應性病史的比例11.8%明顯高于無手部皮炎被調查者4.8%。除自身易感因素外,年齡<40[8],工作年限>10[9]年與手部皮炎的發生也有重要關系。
頻繁洗手會去除表面皮脂層,增加患皮炎的風險[6]。國內一項護士手部皮炎的調查與分析[1]說明患手部皮炎的護士每天洗手的次數主要集中于10-15 次,指出洗手可能是危險因素,而香港[10]一家醫院通過回歸分析得出,自身特應性和洗手次數每天>20 次是其危險因素;國外調查[11]顯示,約98%患刺激性接觸性皮炎患者,認為洗手是引起手部皮炎癥狀的原因。
護理人員每天在工作中,有成百上千次手衛生時機,因ABHRs(通常是指含有濃度為60%至95%的乙醇、正丙醇和異丙醇)具有快速廣譜抗菌的作用,目前被廣泛應用于醫務人員手衛生中[6],且Boyce 一項系統回歸性研究中[12]指出護士每小時使用ABHRs 不少于15 次,每班不少于141 次,頻繁吸入酒精使有皮膚問題史人群患病率從22%到上升到55%,甚至高達85%。國外對ABHRs 在皮膚中的損傷作用已有不少相關研究,而國內研究多聚焦于其抗菌作用,對其損傷機制研究甚少。因此國內醫務人員有必要積極借鑒國外現有的研究成果,結合國內情況,以期進一步探究。
濕性環境,是導致職業性手部皮炎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與其他辦公室相比,醫院的環境是一種濕性環境,這種濕性環境使手部皮炎的發病率增加兩倍[13]。
Lan 研究顯示[9],手部皮炎對護理人員的工作及生活產生消極影響。一項對422[14]例患有手部皮炎的護理工作者進行問卷調查,得出患有手部皮炎的護士的生活質量明顯低于無手部皮炎的護士,說明手部皮炎的嚴重程度與生活質量成反比。
在醫護工作中,手部皮炎是護理人員手衛生依從性失敗的主要原因[15]。護士手部皮炎影響其洗手次數,護士常因洗手和使用含醇的快速手消毒劑后皮膚產生刺激、干燥和瘙癢癥狀而不愿意洗[16]。對護理職業性手部皮炎的研究有利于提高護理人員手衛生的依從性進而可有效降低醫院感染的爆發流行[17]。且文獻[18]表明84.1%的人認為脫離工作環境,癥狀會改善。
國內崔海燕[1]對護士職業性手部皮炎調查顯示,曾或現患手部皮炎被調查者中病情很快痊愈的占14.7%;病情反復占73.5%;病情遷延不愈占11.8%。丹麥[2]一項研究顯示護士職業性手部皮炎的平均病程為4.9 年,德國[19]研究也發現在所研究的所有病例中大多數患者接受治療的時間超過1 年。可見,該病易反復,且隨季節變化,嚴重困擾護理人員身心健康。
Parsons 等[20]認為經常使用保濕性乳液和護手霜,可防止皮炎發生,76%受試者同意應用手保濕霜減少皮炎的風險。加之文獻[21]說明護手產品中含有脂肪、油脂、保濕劑,可以增加皮膚水分,但Paula 等[22]人表明在使用洗手液之后,等待至少5 分鐘,以保持手部衛生。而國內實際情況中,基于患者人數較多,護理工作量大,或在類似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突發事件情況下,較難實現等待至少5 分鐘條件。
國內外運用的各種護手產品以及杜惠蘭[23]發明的醫用護手貼作為手部皮炎的主要干預措施,皆在手衛生過程結束后。本文提出將礦物質元素運用到手衛生過程中。礦物質是一類無機營養物質,是人體必需元素。在護膚品行業,礦物質已被廣泛運用,若將礦物質運用到手衛生過程中,根據文獻[24],對能維持皮膚最佳健康狀態起重要作用的礦物質元素總結如下。①鋅可維持皮膚健康,使其光滑緊致。②錳具有保濕作用易吸收。③鍺明顯抗氧化能力,治療濕疹。④硒保持組織彈性。⑤鐵使皮膚潤澤而富有彈性。⑥鎂促進肌膚表皮皮脂膜的修復,舒緩炎癥。⑦銅消炎作用。鑒于礦物質在洗手過程之中的運用形式缺少相關的文獻和數據支撐,故本文僅提出以下兩種設想。①礦物質元素與水結合注入醫用洗手液中,此方式不改變洗手液原成分,便于操作與應用。②將礦物質元素加入速干手消劑中,此方式可使其在手部皮膚上停留時間較長,增強保護作用。基于此,護理工作者洗手過程中便實現了礦物質與皮膚相結合,避免在手衛生過程結束后進行防護,做到一級預防。但只是初步探索,對于礦物質的運用模式以及其是否對洗手液或速干手消劑原有成分產生影響等問題需進一步探索,以期探究其可行性與安全性。
姜華[25]提出通過在護理工作中減少洗手次數,來降低護理人員的手部皮膚的損傷,從而減低職業暴露。而臨床工作中,面對多種易感因素,手衛生作為醫院感染控制中最為重要環節之一,降低洗手次數來減少職業暴露率的思路,其施行可能會受到一定限制。
許筱云[26]運用中藥外敷治療手部皮炎雖臨床應用療效尚佳,但此實驗納入癥狀較嚴重人群,對于癥狀較輕的瘙癢、干燥、皸裂、脫屑患者,并未提及,而香港[10]對當地一家地區醫院進行問卷調查顯示,護士90%以上以瘙癢干燥為主,可見該種方法對輕癥是否也有效不得而知,且其采用外敷的方式進行干預,時間上具有局限性,但運用中藥思路具有可探索性。
首先衛生管理部門需重視醫護人員職業性手部皮炎情況,做好一級預防。其次,構建醫護人員手部皮炎預防文化氛圍,利用新媒體等多種途徑來促進護理人員對手部皮炎重要性的認識。
職業性手部皮炎對護理人員的職業健康產生重要影響,在突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公共衛生事件之際,醫院成為抗擊感染主戰場,落實醫護人員防護措施、關注科室護理人員身心健康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目前國外關于護理人員職業性手部皮炎的相關研究甚多,而國內研究多聚焦在手衛生的重要性方面,對于在手衛生過程中對護理人員產生的手部皮炎問題研究甚少。且綜合國內外的干預措施多集中在使用護手產品、減少洗手次數、健康教育方面,此類干預措施皆在手衛生發生后,對于在手衛生過程中如何干預并未提及。本文提出了將礦物質元素運用到手衛生過程中的設想,未來可開展礦物質對職業性皮炎的實證研究,進一步探索其方法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