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琴,肖堯
(1.湖北中醫藥大學,湖北 武漢;2.湖北省中醫院,湖北 武漢;3.湖北省中醫藥研究院,湖北 武漢)
中風后抑郁即卒中后抑郁,是指中風后患者表現出抑郁的癥狀,病程持續半個月以上,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等,有20%的患者出現多種神經紊亂癥狀[1]。卒中后抑郁是一種常見的并發癥,削減了卒中患者的治療效果[2]。中風后遺癥期是抑郁的高發期,近年PSD 的發病率也持續上升,有研究統計大致發病率在20%-50%,以輕中度抑郁為主[3]。
雖然目前有很多關于卒中后抑郁的治療和預防方案,但該病的發生機制尚不明確,且發生率也沒有明顯降低[4]。臨床上PSD患者缺乏積極性,排斥治療,無形之中延長了患者病程。目前采用針灸藥物治療PSD 已廣泛應用于臨床且具有確切療效,本文將近年來針灸藥物治療該疾病的臨床研究綜述如下。
卒中后抑郁,中醫稱為郁證,最早記載于《黃帝內經》:“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景岳全書》中明確提出郁證病名:“若憂郁病者則屬大虛,本無邪實”。《古今醫學大統·郁證門》記載:“郁為七情不舒,遂成郁結,既郁之久,變病多端”。清·程杏軒《醫述》載:“腦藏傷,則神志失守”。該癥病位在腦,精神情志等改變是主要癥狀,中醫認為腦主宰人體的生命和精神活動,與郁證的發生有關聯。
有研究[5-7]認為該病發病原因是肝氣郁結或痰瘀閉竅,致使肝失疏泄條達之性,導致臟腑陰陽失調,神明失去主導所致。而劉濤等[8]則認為該病是中風后出現的繼發性疾病,有其獨特的病理基礎。中風后期臟腑陰陽失調,加之痰瘀易阻于經絡,進而影響三焦通調,致使氣機不暢而郁;同時五臟藏五神應五志,臟腑失調及氣化失常便會彰顯出情志的變化,發為本病。
無論從臨床研究還是動物實驗來看,西醫認為目前還不清楚該病的發病機理,生物、心理及社會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較為公認[9]。內源性的機制學說(包括神經生化與神經解剖學機制)認為中風的病變位置與抑郁的發生密切相關,并提出當左側半球、額葉、基底節部位損傷后,PSD 發生率相對較高[10]。而反應性的機制學說切入點在心理方面,認為中風后多數患者出現偏癱,日常生活都需要專人照顧,心里容易產生低落煩躁等情緒,進而發展為抑郁。
有研究[11]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給予PSD 患者口服艾地苯醌30mg,與對照組相比療效較好(P<0.05),結果表明艾地苯醌對于抑郁癥狀有確切的療效,且有助于中風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孟鯤鵬[12]觀察丙戊酸鎂緩釋片對PSD 患者的作用,發現觀察組比對照組更有效,并能顯著降低漢密爾頓抑郁量表的評分,改善患者精神狀況,幫助PSD 患者康復。
徐其濤等[13]給予13 例患者解郁丸治療,12 例患者給予帕羅西汀治療作為對照,經過6周治療后,治療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1),表明解郁丸對中風后抑郁癥療效顯著,能明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范濤[14]認為類似加味四逆散等疏肝祛瘀、舒肝解郁類的方藥對于缺血性中風后出現的抑郁癥效果明顯,有助于修復神經損傷。中藥治療PSD 安全經濟,療效明顯,避免因服用西藥帶來的不良反應和依賴,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針灸治療綠色安全,療效明確,臨床應用也越來越廣泛。研究表明體針、頭皮針、電刺激及耳穴貼敷等療法,均能取得較好的療效。肖順瓊等[15]選取300 例患者,在常規針刺治療的基礎上,對照組加用口服百優解治療,治療組加用其他針灸方法治療。結果顯示HAMD 量表評分較治療前有顯著改善,針刺對于抑郁的改善效果明顯。研究表明對PSD 患者的背俞穴進行溫針灸治療,有助于患者抑郁癥狀的改善以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提高[16]。另有研究[17]采用“醒腦安神”的頭皮針法治療PSD 患者,效果顯著。
很多研究發現針刺與中藥結合治療PSD 縮短了患者的康復進程,提高了生活質量,幫助患者更早的回歸社會[18-19]。劉丹等[20]選擇38 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在口服鹽酸氟西汀的基礎上配合化痰解郁針法治療,能明顯改善中風后抑郁狀態,副作用小。楊晶等[21]同樣用鹽酸氟西汀膠囊治療作為對照,選擇耳穴電針治療中風后抑郁癥,發現患者焦躁不安、悲觀等情緒得到改善。劉凱[22]將舌針與中藥并用治療與傳統針刺相比較,結果顯示舌針與中藥并用治療抑郁癥狀的效果更明顯,應當在臨床上進一步的推廣和使用。張麗華等[23]認為與口服草酸艾司西酞普蘭片相比,調督通腦針刺法治療能較快改善抑郁的核心癥狀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而且無明顯毒副作用。
綜上所述,中風后抑郁發病頻率高,針灸藥物結合治療中風后抑郁癥比單純使用某一種方法治療效果更佳。針灸治療通過刺激腧穴,疏經通絡,促進經氣傳到,達到陰陽平衡的狀態;若再配合藥物治療,內外兼顧,使機體達到一個陰平陽秘的狀態,促進整體康復。針藥并用可發揮各自的優勢,避免因長期服用藥物產生的副作用,彌補各自不足之處,使治療效果達到更佳的狀態,改善患者生活狀態,對個體乃至社會都具有長遠的利益。
雖然臨床上中醫藥治療無明顯毒副作用,療效確切,但治療過程緩慢,用時相對較長,而且有許多問題也亟待解決[24]。比如研究的領域相對局限,已發表的文章更多的是經驗總結以及臨床個案報道,缺乏嚴格的醫學標準以及多中心大樣本的實驗研究。
PSD 病名、分型及診斷療效標準均不規范,且關于PSD 發病機制的研究尚少,很多理論都是傳承而來。對此,希望未來的研究對PSD 的診斷療效標準等達到共識,通過臨床及研究探討PSD 的發病機理,從而指導臨床。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研究讓PSD 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