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暢,楊曉波,李婭,周建,陸家龍,楊海玲
(云南中醫院大學第三附屬醫院,云南 昆明)
咳嗽是一種保護性反射動作,通過咳嗽反射能有效地清除呼吸道內的分泌物和從外界進入呼吸道內的異物。但長期、頻繁咳嗽影響工作與休息,甚至加重心肺負擔,促使感染擴散而失去保護意義。咳嗽常伴有咳痰,咳痰是將呼吸道內病理性分泌物,借助咳嗽反射而排出口腔的動作,屬病態現象。引起咳嗽的原因主要是呼吸道疾病,從鼻咽部至小支氣管整個呼吸道黏膜受到刺激時,均可引起咳嗽。刺激效應以喉部勺狀間腔和氣管分叉部粘膜最敏感。呼吸道各個部位,如咽、喉、氣管、支氣管粘膜受到刺激性氣體(冷熱空氣、氯氣、氨氣及吸煙等)、各種炎癥、粉塵、出血、腫瘤、異物等因素刺激,均可引起咳嗽。但肺泡內分泌物在排入小支氣管時才能引起咳嗽,而急性咳嗽常見于感染。其它引起咳嗽的病因有:胸膜疾病、心血管疾病、中樞性因素、藥物、胃食管反流病等,臨床上根據咳嗽病程分為三類:急性咳嗽,發病少于3 周;亞急性咳嗽,發病在3~8 周;慢性咳嗽,持續時間8 周以上[1]。對咳嗽的治療,根據咳嗽的不同原因采用不同方法與藥物,主要有:鎮咳劑、祛痰藥、抗菌藥物、糖皮質激素、抗組胺藥物等,由于咳嗽病因復雜,臨床上易誤診、診斷不明確等,導致濫用抗生素等,造成咳嗽遷延不愈。
有關咳嗽的認識最早見于《內經》,如《素問·宣明五氣論》說:“五氣所病......肺為咳”指出咳嗽的病位在肺。對咳嗽病因的認識,《素問·咳論》指出,咳嗽系由“皮毛先受邪氣,邪氣從其合也”,明·張介賓執簡馭繁,將咳嗽分為外感和內傷兩大類,《景岳全書·咳嗽》指出:“外感之邪多有余,若實中有虛,則宜兼補以散之。內傷之病多不足,若虛中夾實,亦當兼清以潤之”;清·喻昌《醫門法律》論述了燥的病機及其傷肺為病而致咳嗽的證治,創立溫潤、涼潤治咳之法;針對新久咳嗽治療中常見的問題,提出“凡邪盛咳頻,斷不可用劫澀藥。咳久勢衰,其勢不銳,方可澀之”;《醫學心悟》所說:“肺體屬金,譬若鐘然,鐘非叩不鳴,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邪,自外擊之則鳴,勞欲情志,飲食炙煿之火,自內攻之則亦鳴”;《醫學三字經·咳嗽》亦說:“肺為臟腑之華蓋,呼之則虛,吸之則滿,只受得本臟之正氣,受不得外來之客氣,客氣干之則嗆而咳矣;只受得臟腑之清氣,受不得臟腑之病氣,病氣干之,亦嗆而咳矣”[2]。綜上所述,咳嗽病與外邪侵襲和內傷雜病皆有關。
陸老認為,咳嗽病因復雜,外感、內傷、外感兼內傷皆可導致咳嗽。陸老經過臨床不斷實踐與反思總結所治咳嗽患者,認為燥熱咳嗽者十之八九,為什么燥熱咳嗽者多呢?認為人是一個整體,與所處自然環境息息相關,而云南地處高原地帶且地理位置接近赤道,全年熱多冷少,燥多濕少,且隨著現代社會物質的日趨豐富,人們追求美食享受,香燥食品的大量攝入,或不良生活習慣如抽煙,熬夜或疾病長期耗損,易形成陰虛燥熱體質。此時若外感燥熱之邪,易從燥化。因肺為華蓋,位處上焦,外邪侵襲,上先受之,且肺為嬌臟,不耐寒熱,感邪后易導致肺臟驅邪外出而致咳嗽。因肺喜潤而惡燥,燥邪侵襲,損傷肺陰,導致肺臟功能失調,如若小樹缺水之滋潤,不能茁壯成長矣,故治療上陸老注重補充肺陰,兼清熱潤燥利咽,化痰止咳,擬用方藥桑杏湯合沙參麥冬湯加減,方藥主要有:桑葉10g 杏仁打6g 玄參10g 沙參12g 麥冬15g 金銀花10g 薄荷6g 炙枇杷葉10g 炒黃芩5g 玉竹10g 化紅5g 茯苓15g 京半夏10g 浙貝母10g 蘆根15g 薏苡仁15g 白茅根15g 竹茹5g 冬瓜仁15g 浮小麥20g 炒谷/麥芽各15g 等,方中桑葉乃箕星之精,箕好風,故善搜風,其葉輕揚,其紋象絡,其味辛苦而平,故能輕解上焦脈絡之邪,且能清肺以止咳;杏仁苦辛溫潤,擅長降利肺氣,潤燥止咳;二者配伍,潤燥熱,治咳嗽,玄參、沙參、麥冬養陰潤肺,益胃生津,使邪去而津液不傷;金銀花、薄荷疏風清熱解毒,利咽;冬瓜仁、竹茹、化紅、炙枇杷葉、浙貝母、京半夏共湊化痰止咳;炒黃芩瀉火解毒;白茅根清肺胃熱,清熱利尿,使熱從小便而解;玉竹、蘆根生津止渴;浮小麥益氣固表;炒谷/麥芽、薏苡仁、茯苓顧護脾胃,以免苦寒傷胃。綜上,全方共湊滋陰潤肺,清熱潤燥,化痰止咳之效,且隨不同癥狀陸老精準加減不同藥物或劑量加減變化等,效果甚好。臨床上陸老所治愈咳嗽患者甚多,慕名而來患者亦甚多,服藥后患者反饋藥效良好。
4.1 患者彭XX,男,56 歲,于2019 年8 月14 日到陸老門診就診,咳嗽5 天,咳嗽頻作,痰色黃不易咯出,口干口苦,咽干咽癢,乏力,納可,大便偏干,小便偏黃。查體見:咽紅有濾泡,舌紅苔黃,脈數,患者既往無特殊病史。陸老予藥:桑葉10g 杏仁6g 沙參12g 麥冬15g 金銀花10g 薄荷后下6g 化紅5g 茯苓15g京半夏10g 蘆根15g 浙貝母10g 炒黃芩5g 粉葛15g 炙枇杷葉10g 桔梗5g 竹茹5g 浮小麥20g 炒谷/麥芽各15g,予3 劑,1 劑服用2 日,每日2 次,飯后涼服。囑忌香燥飲食,服用藥后若沒完全好,需來復診。一周后復診,患者自訴咳嗽較前明顯緩解,痰液變清易咯,口干較前緩解,已無咽干咽癢,納食可,二便調,繼予上方去薄荷2 劑治療,囑服藥后好轉無需再診,一周后患者未再診。
4.2 患者張xx,女,53 歲,2019 年10 月18 日陸老門診就診,患者自訴時有咳嗽,間斷發病已有2 年余,咯黃色粘痰,咽痛咽癢,偶口干口苦,不伴發熱、喘息,納食可,二便調,已絕經。查體見:咽紅有濾泡,舌紅,苔薄黃少津,脈數,律齊。患者既往有慢性支氣管炎2 年余,無其它特殊病史,陸老予藥:桑葉10g杏仁打6g 南沙參12g 麥冬12g 石斛15g 化紅5g 茯苓15g 京半夏10g 浙貝母10g 蘆根15g 薏苡仁20g 冬瓜仁15g 炒黃芩5g 炙枇杷葉10g 白茅根15g 浮小麥20g 炒谷/麥芽各15g 生甘草5g,予3 劑,1 劑服用2 日,每日2 次早晚飯后涼服,囑忌香燥飲食,多喝水,并一周后復診。一周后復診,患者自訴咳嗽好轉,咽痛咽癢改善,咯少量白泡沫樣痰,納眠可,二便調,查體見:咽已不紅,舌淡紅苔薄黃,少津,脈數,律齊。陸老予藥:太子參15g 麥冬15g 石斛15g 玉竹10g 南沙參15g 桑葉10g 杏仁打6g 茯苓15g 化紅5g 京半夏10g 蘆根15g 白茅根15g 竹茹5g 炙枇杷葉15g 炒芩5g 浮小麥20g 炒谷/麥芽15g生甘草5g,予患者3 劑,囑忌香燥飲食。一周后患者再次復診,咳嗽已明顯好轉,痰量明顯減少,繼予上方去杏仁3 劑繼續治療,患者好轉后未再復診。
4.3 患者郭XX,男,65 歲,于2019 年11 月15 日到陸老門診就診,患者自訴時有咳嗽多年,近5 日因天氣變化咳嗽加重,痰黃難咯,頭痛,咽干咽痛,口干口苦,四肢乏力,唇干起皮,納食差,眠欠佳,大便干,小便黃。查體見:血壓:138/76mmHg,心率:78 次/分,咽紅,舌紅苔黃少津,脈數。患者既往有“肺纖維化”病史1 年余,現在家間斷吸氧治療。陸老予開藥:桑葉10g 杏仁6g 沙參15g 麥冬15g 菊花10g 生白芍15g 炒杜仲15g 粉葛15g 茯苓15g 京半夏10g 鉤藤20g 石斛15g 玉竹10g 化紅5g 浮小麥20g 蘆根15g 薏苡仁20g 冬瓜仁15g 白茅根15g 炒芩5g 炙枇杷葉10g 竹茹10g 炒谷/麥芽15g, 予3 劑,1 劑服用2 日,每日2 次早晚飯后涼服,囑患者忌香燥飲食,多喝水,并一周后復診。一周后患者復診,患者自訴仍有口干口苦,頭已不痛,咳嗽好轉,痰較前易咯,乏力癥狀改善,納食較前好轉,大便較前好解,小便顏色較前清,陸老予藥:桑葉10g 杏仁6g玄參10g 沙參12g 麥冬15g 玉竹10g 化紅5g 茯苓15g 京半夏10g 浙貝母10g 蘆根10g 冬瓜仁15g 竹茹5g 浮小麥20g 炒谷/麥芽各15g,予3 劑,1 劑服用2 日,每日2 次早晚飯后涼服,囑患者忌香燥飲食,并一周后復診。一周后患者再次復診,仍咳嗽,咳嗽較前好轉,精神狀態較前好轉,痰清較前易咯,納食較前好轉,睡眠好轉,陸老繼予上方加甘草5g 治療,后患者反饋藥效較好,藥味道不苦易于接受。現患者仍一直服用陸老開的藥物,陸老會根據患者目前情況加減藥物,雖此患者咳嗽不能完全治愈,但患者自認為生活質量較前提高,陸老也因此得到患者稱贊。
咳嗽是臨床上常見病多發病,目前西醫主要治以鎮咳、祛痰、抗感染等治療,西醫治療咳嗽仍具有局限性及存在抗生素濫用。中醫對咳嗽的認識較成熟,認為咳嗽的病因包括外感和內傷,而風、寒、暑、濕、燥、火六氣,皆令人咳。肺喜潤而惡燥,不耐寒熱,為嬌臟。陸老根據咳嗽的病因及肺臟的特點,認為咳嗽患者多為外感燥熱之邪,肺驅邪外出而致咳嗽且燥熱之邪易損傷肺陰,肺臟功能失調,導致咳嗽,故治療上需潤燥利咽,化痰止咳的同時,需兼顧補益肺陰,且強調補益肺陰(潤肺)在治療咳嗽中的重要作用,臨床上采用此治法治療咳嗽取得良好效果。醫者治療咳嗽患者(外感燥、熱、火)時,不妨借鑒陸家龍教授治療上采用驅邪外出同時兼顧補益肺陰方法,值得借鑒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