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趙征宇
(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 成都)
井穴的五行配屬首見于 《靈樞·本輸第二》:“肺出于少商……手大指端內側也,為井木”,“心出于中沖……為井木 ”,“手太陽小腸者……出于少澤……為井金”,“大腸……上出于商陽……為井金。”指出了心包經以外的十一條經脈的井穴屬性,但未提及井穴以外五輸穴其它穴位的五行屬性。而完善五腧穴的陰陽屬性的則是在《難經·六十四難》:“《十變》又言陰井木,陽井金……陰滎火,陽滎水……陰輸土,陽輸木……陰經金,陽經火……陰合水,陽合土。”[1]自此十二經脈的五輸穴均被配屬五行,陰經按木火土金水及陽經按金水木火土的順序排列。
《難經·本義》曰:“十二經所出之穴,皆謂之井木……以井主東方木,木者,春也,萬物生發之始。”陰經井穴性屬木,應東方和春季;《素問·生氣通天論》云:“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陽氣為萬物生發之源,可以主宰生命。東方居于四方中日出方位,是溫暖和光明的所在,也是萬物賴以生存的前提。《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通過春季的陽氣生發和萬物萌動,類比井穴為經氣生發的源頭。
陰經井穴屬木,木有生發的特性,陽經井穴五行屬性卻為金。十二經氣血流注始于寅時肺經,肺屬辛金,其表經大腸屬庚金,大腸經氣血流注次于肺經寅時,為卯時,雖大腸經氣血流注晚于肺,但卻是所有陽經中氣血最早流注的經脈,也就是說大腸庚金為陽經氣血始發之經,故其也具有生發之意[2]。
2.2.1 天干與五行相配相化
《難經·六十四難》解釋“陰井木,陽井金”為:“是剛柔之事也,陰井乙木……陽井庚金。陽井庚,庚者乙之剛也……陰井乙,乙者庚之柔也。乙為木,故言陰井木也……庚為金,故言陽井金也……”這其中包含著夫妻剛柔及天干陰陽相合的關系。《黃帝內經》中,天干與五行的相配關系分別為“天干配五行”和“天干化五運”。“天干配五行”即將十天干按照相鄰兩干分屬于五行:甲乙五行屬木,丙丁五行屬火,戊己五行屬土,庚辛五行屬金,壬癸五行屬水。“天干化五運”是由古人觀天象,以天干進行歲運推算所得,將天干中陰干陽干隔五相合化: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天干化五運”后世也被稱為“五門十變”[3],如表1 所示。故陰經乙木與陽經庚金相合,陰陽相濟而不相犯,夫妻相配,陰陽相制相生。
2.2.2 五運六氣相參
《素問·天元紀大論》曰:“寒暑燥濕風火,天之陰陽也……木火土金水,地之陰陽也……”。后世醫家多以“五運六氣”以注解,汪昂在《素問靈樞類篡約注》直接對其進行了注解:“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金木水火土為五運。風寒暑濕燥火為六氣。”[4]即五運的具體內容是木火土金水,六氣的內容是風寒暑濕燥火。即天為陽,應寒暑燥濕風火六氣,地為陰,有木火土金水五運。“五運六氣”理論是重要的中醫理論。“五運六氣”理論依據陰陽五行之間的生克制化來揭示天體的運轉、氣象的變化以及生命活動與疾病關系的規律,體現了中醫“天人相應”的觀念。在“天人相應”思維模式指導下,將五運六氣聯系臟腑經絡,便如張志聰在《靈樞經集注》所言“五臟之輸……出于井木者,五臟合地之五以應生、長、化、收、藏之氣,故從木火土金水而順行;六腑之輸……出于井金者,六腑應天之六氣,六氣生于陰……”[5],即五臟合五行,臟為陰而生于陽,應五行中具有生發之性的春木,故以井木為先;六腑應六氣,腑為陽而生于陰,從秋而始,故以燥金為首。此為參照天地陰陽變化,陰根于陽,陽根于陰,五臟之陰經合于地之五運,六腑之陽經合于天之六氣,而得出“陰井木,陽井金”。
2.2.3 河源取象比類
《靈樞·九針十二原》:“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輸,所行為經,所入為合”。古人把經氣在肘膝以下的運行比作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淺入深。《靈樞·經水》指出“經脈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經水”,將人體十二經脈流注與天地十二條河的水流相類比。周景超等[6]通過尋找黃河的發源地,從河源的考定著手,提出“河出昆侖說”及“河出重源”說。“河出昆侖說”運用取象比類思維,以陽經經脈類比黃河地上水源,經氣起源于昆侖,其色白,方位為西,均符合金的特性,進而提出陽經井穴屬金。而“河出重源說”則認為黃河另有一源起自地下,相對于地上昆侖源其性屬陰,其方位為東,如木之升發一般破土而出,故以陰經類比黃河地下水源,經氣起源符合木的特性,故陰經井穴屬木。
2.2.4 陰陽平衡制約
井穴多起于四肢末端爪甲旁,經氣雖淺小如水源,但作為各經脈的起止穴,既歸屬于相關臟腑,又為相表里的陰陽兩經氣血交會之處。《靈樞·動樞》云:“夫四末陰陽之會也,此氣之大絡也。”說明四肢末端為陰陽之氣交接轉換之處。若陰陽經井穴五行屬性同屬木或同屬金, 則無以體現陰陽的對立關系,只有陰井木,陽井金,金木既能相克,又能相合,便能“剛柔相濟,陰陽相合”,氣血也能得以順利交接運行。
井穴作為經氣生成之源及陰陽經氣血交會之所,能調節臟腑經氣及平衡人體陰陽,既往被廣泛用于治療熱癥、閉證、臟病重癥,近現代也被用于治療中風、老年癡呆、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等多種疾病。但井穴因陰陽及五行屬性不同,陰經與陽經的井穴在主治上也有一定差異。
井穴在陰經屬木,內應于肝,肝主疏泄,調暢氣機,故陰經井穴長于舒肝理氣。《難經·六十八難》中提到“井主心下滿。”《難經集注》解釋為“井法木以應肝,脾位于心下,今邪在肝,肝乘脾,故心下滿,今治之于井,不令木乘土也。”[7]因此,陰經井穴因其善于調暢氣機而多被用于治療肝氣橫逆結于胸腹的“心下滿”之證,如胃痛脘痞、脅肋脹滿、郁悶不樂等疾病。此外,因陰經井穴內應于肝,肝木主風,故其尤善治療由內風、外風引起的卒中、癲癇、驚風抽搐等疾病。
井穴在陽經其性屬金,內應于肺,肺主皮毛。《靈樞·壽夭剛柔》曰:“刺營者出血,刺衛者出氣,刺寒痹者內熱。”陽經井穴位于四肢末端肌肉淺薄處,治療以刺血及淺刺為主,故善治衛分及營分。陽經井穴刺血瀉營分血熱且治于皮毛,故善于治療痤瘡、蕁麻疹、帶狀皰疹等皮膚疾病。此外,陽經井穴內應于肺,肺主衛氣于表,井穴又為陰陽經氣血交會之處,為邪氣由表發散透瀉最佳處,淺刺陽經井穴可解表治療外感風寒或風熱。
綜上所述,“陰井木,陽井金”既是“人與天地相參”的思想體現,又是陰陽制約平衡、五行相克相合的結果。本文溯本求源,通過總結歷代醫家觀點來分析“陰井木,陽井金”,突出陰陽經井穴在臨證中的特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