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軍利,杜元灝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針灸部,天津)
動眼神經炎的主要癥狀可表現為患眼上瞼下垂、復視,中醫稱上胞下垂,指上胞乏力不能升舉,以致臉裂變窄,掩蓋部分或全部瞳神的眼病。又稱雎目、胞垂、侵風、眼瞼垂緩,嚴重者稱瞼廢?!赌拷洿蟪伞げ€廢》中以“手攀上險向明開”說明上胞下垂的嚴重癥狀。本病可單眼或雙眼發病,有先天與后天之分。上胞下垂相當于西醫學的上臉下垂,常因提上瞼肌或支配提上瞼肌的動眼神經分支病變、重癥肌無力、先天異常、機械性開瞼障礙所致。在現今眼科學教材中已看不見“動眼神經炎”這一病名,而以“動眼神經麻痹”代之,其涵蓋范圍更廣,但本篇案例病史明確,療效顯著,可明確診斷為動眼神經炎,而不以動眼神經麻痹為診斷囫圇概之。
李某,男,54 歲,2019 年12 月6 日初診,主因“左上瞼下垂伴復視3 日”就診??淘\:左眼瞼下垂,下垂程度早晚差異不大,伴復視,雙側眼球無明顯運動障礙,無流淚、畏光及眼痛,無言語及肢體活動障礙,無頭痛、嘔吐及抽搐、發熱、口喎等癥,渴喜冷飲,舌黯紅,苔薄黃,脈弦數。自訴3 日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左側睜眼困難,并逐漸出現復視,當日就診于附近某眼科醫院,予測眼壓等相關檢查后未見明顯異常,建議排除顱內病變。第2 日于我市某腦病??漆t院查顱腦MR 未見異常,考慮面神經麻痹,建議針灸治療,遂于第4 日轉診于我院針灸科門診。吾師循循追問病史,訴1 周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鼻塞,左側鼻根部及眉棱骨處疼痛,誤認為是感冒,自行口服“消炎藥”后疼痛減輕,未再重視。聞及此處,吾師胸中了然,告知患者及吾等此病應是病毒感染所致的動眼神經炎,中醫診斷即上胞下垂,證屬熱毒上擾、脈絡瘀阻。西醫治以抗病毒,予口服泛昔洛韋膠囊0.25g Tid 3 天,中醫治以清熱解毒、涼血活血,自擬清熱解毒方,日1 劑,早晚2 次飯后溫服,連服7 日。中藥組方如下:板藍根15g、大青葉15g、金銀花15g、連翹15g、虎杖15g、威靈仙15g、芡實15g、野菊花15g、蒲公英15g、淡竹葉10g、白茅根15g、赤芍10g、牡丹皮10g、丹參10g、紅花6g。囑患者7日后復診,然未再來。2020 年1 月8 日電話回訪,得知患者自服藥半月后已痊愈,自訴服藥至第5 日后復視消失,左眼瞼上提日漸改善,7 日服藥畢后未再增服他藥,2 周后左眼瞼可完全上提。
上胞下垂以“睢目”為病名首載于《諸病源候論·目病諸候》,曰“其皮緩縱,垂覆于目,則不能開,世呼為睢目,亦名侵風”,并指出本病乃“血氣虛,則膚腠開而受風,客于瞼膚之間”所致,然非獨血氣虛可以致萎,歷本《中醫眼科學》中將上胞下垂證型分為脾虛氣弱證及風痰阻絡證[1,2],然臨證變化之多,非此二者足以言盡,本病即不在其列。
本病病機為外感風熱火毒,邪熱上炎灼津,津血同源,津涸則血稠,經脈氣血瘀滯,胞瞼失于濡養,無力提舉,則上胞下垂驟然發生;而目珠失于濡養,則可視物成雙。故治以清熱解毒、涼血活血,以板藍根、大青葉、野菊花、蒲公英清熱解毒,金銀花、連翹疏風清熱,紅花活血化瘀,牡丹皮、丹參、赤芍涼血活血,虎杖一藥而三用,清熱解毒涼血同功,芡實甘平補脾,益腎固精,白茅根涼血并可預防邪犯肺胃;黃元御的《玉楸藥解》對威靈仙評價頗高,言其“味苦,微溫,入足太陰脾、足厥陰肝經,起癱開痹,化癖行痰”,胞瞼為肉輪屬脾,故此處以威靈仙入脾經達病所以“起癱”;淡竹葉“主新舊風邪之煩熱”(李中梓《雷公炮制藥性解》),味淡利竅,清心除煩,且與白茅根同用,清熱利尿,使熱從小便而瀉,諸藥相合,邪熱除而血利,胞瞼濡養恢復,自可上提。
提上瞼的肌肉有提上瞼肌和 Müller 氏肌,提上瞼肌受動眼神經支配, Müller 氏肌受頸交感神經支配。上瞼下垂就是指此二肌的功能不全或喪失,以至上瞼呈現部分或全部下垂。上瞼下垂有先天性和后天性兩類,此處僅討論后者。后天性包括動眼神經麻痹性上瞼下垂、交感神經麻痹性上瞼下垂、肌源性上瞼下垂、機械性上瞼下垂、老年肌病性上瞼下垂。交感神經麻痹性上瞼下垂程度較輕,是交感神經麻痹的部分癥狀,多見于頸部手術,外傷與甲狀腺腫患者,且因下瞼板肌同時受累,眼輪匝肌力量相對增強,結果下瞼位置一般略高而形成小瞼裂;肌源性上瞼下垂常見于重癥肌無力患者,多為雙側,且不伴有復視;老年肌病性上瞼下垂為原發性肌肉萎縮所致,亦為雙側發病,年老女性多見;機械性上瞼下垂由于眼瞼本身的病變,如腫瘤、淀粉樣變、嚴重沙眼、炎癥水腫、外傷、組織增殖(象皮病)等所致。[3]根據患者病史及癥狀,排除以上三種情況,此處考慮為動眼神經炎所致的動眼神經麻痹,該病通常是由于動眼神經或神經核受損所致,通常為單側性,除上瞼下垂外還伴有眼球運動障礙,時有復視。動眼神經的眶內段是出海綿竇后,經眶上裂出顱到眼眶,在眶上裂處分為二支,上支小,下支大,均經過肌肉圓錐進入眼眶,其上支在眶內經視神經之上分支到上直肌和提上瞼肌,下支在眶內視神經之下,分支至內直肌、下直肌和下斜肌。[3]此處患者眼球運動障礙尚不明顯,考慮病情尚輕淺,僅侵犯到部分上支。根據導師臨床經驗,病毒性感染易侵襲神經,故予泛昔洛韋抗病毒治療。動眼神經炎不難診斷,但當不存在眼球運動障礙時,其癥狀不典型,容易漏診誤診,此時應注意詳細詢問病史。
臨床上動眼神經麻痹多見,動眼神經炎則較少。動眼神經炎所致的動眼神經麻痹,其癥狀嚴重程度根據炎癥所侵犯的神經分支而定,若患者出現眼球運動障礙,相信不難診斷,若僅侵犯到眶內段的上支,則可不見眼球運動障礙,不可忽略。中醫多以癥狀命名,故動眼神經炎以上胞下垂命名亦可,中醫在治療肌源性上瞼下垂、機械性上瞼下垂有其局限性,但對于外感邪熱之毒所致的動眼神經炎,中醫有其值得驕傲之處,在本案中,患者僅口服3 日抗病毒藥物,服中藥5 日后復視消失,停藥1 周后痊愈,其中藥效用不可否認。因臨床案例較少,不排除動眼神經炎的自限性,還需更多的案例以供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