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吉德瑪,圖古斯白乙拉
(內蒙古民族大學附屬醫院,內蒙古 通遼)
據文獻[1]敖勒毛色始載于古印度《醫學八支》。繼而《四部醫典》、《四部甘露》等蒙、藏醫藥古籍文獻均予以收載,臨床上應用至今。敖勒毛色(奧毛塞)蒙、藏醫臨床應用歷史較長。該藥味甘、苦,酸,性平。具有活血、化瘀、調經的功能。主治陰道疾病,血郁宮中,血痞,閉經,血脈病,皮膚病,難產,死胎,胎衣難下[2]。該藥材在傳承過程中出現異物同名,品種變異。據相關文獻記載和調查情況,各地所認用的敖勒毛色原植物涉及到5 科6屬7 個品種。即,葫蘆科多年生蔓生草本植物赤瓟Thlandiantha dubia Bunge,產于東北、華北,藥用其果實[2];小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西藏鬼臼Sinopodophyllum héxandrum (Royle) Ying ,產于西藏林芝、波密、亞東、青海、甘肅、四川西部藥用其根和果實;鬼臼S.haxandrum(Rotle)Ying var.chinensis Sprag,產于西藏、青海、甘肅、四川西部、云南、陜西,藥用其根和果實[3];西藏八角蓮Dysosma tsayuensis Ying,產于西藏東南部,藥用根和果實[4];白花菜科蔓生灌木刺山柑Capparis spinosa L.產于新疆、西藏,藥用其成熟果實[5]。莧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l.除東北以外全國各地均出產,藥用其根。
本文欲蒙、藏醫常用藥敖勒毛色(奧毛塞)進行本草考證,為今后挖掘、整理、繼承和提高提供文獻依據。
《認藥白晶鑒》[6]稱:“生于峽谷林中,枝很多,具多數小花,果實狀如牦牛睪丸,內含種子形如馬藺子,紫紅色。”《認藥學》[7]載《莖大,葉似酸模葉,色綠上有葉脈圖文,果實成熟后變紅且光滑》,《蒙藥正典》[8]載:“生于林間或鄉間;根分枝多,葉似獨活葉,大而柄長,花小,紅色而美麗,果實大小如兔心,熟后邊紅,內含褐色種子,性狀如馬藺子。”并附藥材圖片一幅。《晶珠本草》[9]引自《現觀》一書稱:“生于河溝、林緣。根堅硬、有百條之多;葉狀如獨活葉,葉片大,柄長;花小,紅色,美麗;果實狀如牛睪丸,成熟后狀如血囊;種子紅紫色,狀如馬藺子。《藍琉璃》[10]稱:《本品真確圖鑒和實物不相符合,莖大,葉綠色,狀如亞大黃,有葉脈,果實成熟后呈紅色》。以上本草文獻記載的形態特征基本一致,但據《蒙藥正典》,《藍琉璃》記載當時亦存在品種混亂情況。
《蒙藥正典》[8]鬼臼項附注記載,東部地區用牛膝;西部地區大多用益母草;在《番漢藥名》并未記載敖勒毛色,至《藏蒙漢藥典》記載本品為赤瓟子,此為葫蘆科多年生蔓生植物赤瓟Thlandiantha dubia Bunge,的成熟果實,目前大部分地區所用的敖勒毛色既是本品,高等蒙醫藥院校教材《蒙藥學》[1],《內蒙古蒙藥材標準》[1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品標準(蒙藥)》[12]相繼收載;據調查以通遼市庫倫旗為主的東部部分地區認用莧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l.的根。經作者調查和核實,新疆巴音郭楞州和博日塔拉州蒙醫認用白花菜科蔓生灌木刺山柑Capparis spinosa L 的成熟果實(藥材名:老鼠瓜)[13]。
《藏藥志》[4]奧毛塞項下收載,小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桃兒七Sinopodophyllum héxandrum (Royle) Ying 和西藏八角蓮Dysosma tsayuensis Ying 的果實和根兩個品種;《中國藏藥》[3]鬼臼(奧毛塞)項下收載的為西藏鬼臼Sinopodophyllum haxandrum(Royle)Ying(即,桃兒七)和鬼臼S.haxandrum(Rotle)Ying var.chinensis Sprag 的果實和根,《中華臧本草》[14]在敖勒毛色項下收載西藏八角蓮Dysosma tsayuensis Ying 并命名為奧毛塞曼巴(即,質量差的);《藏藥標準》[15]收載鬼臼(奧毛賽),為小檗科植物桃兒七(小葉連)Sinopodophyllum hexandrum(Royle) Ying 的干燥成熟果實。
綜合上述記載蒙醫、藏醫所認用的敖勒毛色已達5 科6 屬7個品種。其中,蒙醫所用敖勒毛色較為混亂。
葫蘆科多年生蔓生植物赤瓟Thlandiantha dubia Bunge,的生境,果實性狀、顏色、種子性狀等與《認藥白晶鑒》、《蒙藥正典》所記述基本一致,尤其《蒙藥正典》[8]所附圖實為指赤爮子;但赤爮為蔓生植物,花黃色,種子亦黃白色,不符合“花紅色”、“種子紅紫色”的描述。《蒙藥正典》所附圖以及蒙醫所認用的赤爮子雖然與本草文獻記載的形態特征有所不一致,但認用歷史已久,所用范圍廣,臨床療效較佳,資源較為豐富,應認定為正品。西部部分地區認用的益母草應為原藥材緊缺情況下,尋找功能相近的藥材替用而已,目前基本已不用。莧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l.亦是代用品,牛膝的功能主治[16]與敖勒毛色功能主治相似,故清朝官員官布扎布所著《必用藥劑諸品》[17]一書把敖勒毛色的漢名注為牛膝,后占布拉道爾吉所著《蒙藥正典》[8]附圖亦沿用注為牛膝。目前在內蒙古地區已基本糾正。新疆地區所認用的白花菜科蔓生灌木刺山柑Capparis spinosa L.為蔓生灌木,匍匐或懸垂;根粗大,葉片近圓形,寬卵形或倒卵形;花瓣白色,粉紅色或紫紅色;漿果橢圓形,長2.5~4cm,寬1.5~3cm,內皮呈血紅色。種子深褐色,象蘿卜子,有辛辣味。其中,花、漿果性狀和種子等基本吻合敖勒毛色的記述,但敖勒毛色應為草本植物,故認定地區習用品。
小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桃兒七Sinopodophyllum héxandrum(Royle) Ying 和鬼臼S.haxandrum(Rotle)Ying var.chinensis Sprag的須根發達,葉片3 裂或5 深裂,花瓣粉紅色,漿果卵圓形,成熟時紅色,產于青藏高原等特征符合蒙、藏醫本草文獻所描述的生長在河溝兩旁灌叢林帶,根有百條之多,果實狀如牛睪丸,成熟時如血囊等特征吻合,應認定為本草文獻所載敖勒毛色。西藏八角蓮Dysosma tsayuensis Ying,的根狀莖粗壯,橫生,多須根;莖生葉圓形或近圓形,幾為中心著生的盾狀;花大,白色;漿果卵形或橢圓形,紅色,種子多數。上述形態特征除果實外,不符本草文獻記述。故認定為代用品。
蒙藥和藏藥均屬于傳統醫藥范疇,具有因緣關系,較多藥材雖然名稱有所不同,但藥用部位和功能基本一致,交叉使用。如,訶子、土木香、沙棘、文冠木等。有些品種名稱雖然一致,但基源不同,如,敖勒毛色(奧毛塞)、巴如日阿(巴如拉)、珠如日阿(珠如拉)等,屬于歷史發展過程中的變異現象。故對歷代蒙、藏藥本草所載藥物進行基源考證,恢復其原貌,正本清源的同時從發展的角度全面調查了解各地用藥狀況及其臨床療效,對基源清楚,療效可靠,應用范圍較廣的品種,給予正名,逐步達到一藥一名的目標,是民族醫藥的健康發展和保障臨床用藥安全、有效以及開發研究均有重要的現實和歷史意義。如,敖勒毛色(奧毛塞)是蒙醫和藏醫不同音譯名,沿用至今,歷代蒙、藏藥本草文獻上所述有關敖勒毛色(奧毛色)項下的記載內容亦基本一致,但蒙古地區和藏區在敖勒毛色(奧毛塞)的認用上出現差異。本研究經過本草考證認為小檗科植物桃兒七Sinopodophyllum héxandrum (Royle) Ying 和鬼臼S.haxandrum(Rotle)Ying var.chinensis Sprag 的果實完全符合歷代蒙醫和藏醫本草文獻所載敖勒毛色的特征,內蒙古西部地區、青海、甘肅等地蒙醫也用此品,故其名稱應定為奧毛塞。葫蘆科植物赤瓟Thlandiantha dubia Bunge 的果實,在內蒙古大部分地區所認用,并且臨床應用歷史較長,效果良好,為了辨別使用建議其名稱改為傳統蒙古名,即,赫日音-赫木和為宜。
為了尋找新資源為目標,對其余地區性習慣用品,有必要尊重臨床經驗,用現代藥學理論,新分析技術有機結合深入研究,予以定論,為臨床安全用藥及進一步開發應用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