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竹 ,何敏華
(1.大理大學 臨床醫學院,云南 大理 671000;2.大理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云南 大理 671000)
原發性干燥綜合征(Primary Sj?gren’Syndrome,PSS)是一種常見的主要侵犯淚腺、唾液腺等外分泌腺體、具有高度淋巴細胞浸潤及特異性自身抗體為特征的彌漫性結締組織疾病。典型臨床表現為口干、眼干,除口干、眼干外,還可累及皮膚、呼吸系統、血液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關節肌肉等多個系統和組織。目前該疾病無法治愈,只能治療,因此早期的診斷和適當的治療對預防嚴重的并發癥和提高PSS患者的生活質量至關重要。生物制劑利妥昔單抗可改善PSS患者的唾液腺功能,減輕疲勞,減少腺外表現,尤其是在病程早期開始治療時,這也強調了在病變器官和組織發生不可逆損傷之前早期診斷以確診PSS的重要性。本病血清中可檢出多種自身抗體,抗SSA抗體作為PSS的診斷性抗體,與PSS的臨床表現緊密聯系??筍SA抗體參與了PSS的發病機制,在臨床癥狀出現前平均6年可以檢測到,在病程中比較穩定,更多的出現在伴有內臟損害的PSS患者,不僅有助于PSS的診斷,也代表了不同的臨床類型。本文總結了抗SSA抗體與PSS臨床關聯性的研究現狀,并將其相關作用機制綜述如下。
1.1 抗SSA抗體與PSS的相關作用機制??筍SA抗體是PSS最常見的自身抗體,是機體免疫應答產生紊亂而產生的免疫球蛋白。SSA抗原為核糖核蛋白復合物,是由52KD和60KD兩種多肽和一組小細胞質RNA即hY1-5RNA組成,其中Ro60作為RNA伴侶,而Ro52具有E3連接酶活性。SSA 抗原主要存在于細胞胞質內,也有小部分存在于核周區及細胞質內。在PSS中,抗SSA抗體的敏感性較高,陽性率為50%-70%,是PSS最常見的自身抗體。研究報道,PSS患者在抗SSA抗體陽性的情況下更易出現口干,此時唾液流率低,認為抗SSA抗體可能導致唾液腺損傷[1]。相關機制可能為自傷抗體沉積于唾液腺進而介導唾液腺損傷,誘發口干,而研究證實,抗SSA抗體本身就是一種損傷性自身抗體。因此,認為抗SSA抗體可能與口干相關。關于PSS合并血液系統受累,PSS患者在抗SSA抗體陽性的情況下更易出現血白細胞減少和粒細胞減少,其機制可能是抗SSA抗體吸附在粒細胞表面,固定并激活補體,導致粒細胞破壞[2];有研究表明,PSS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基本正常,血液中白細胞減少主要是由于自身抗體破壞以及向周圍池轉移減少而引起的;也有學者通過Logistic回歸分析法指出,抗SSA抗體有可能為結締組織疾病血液系統損害的標志性抗體。而淋巴細胞減少也可能與抗SSA抗體有關,研究發現將神經精神性狼瘡病人淋巴細胞分離并使用含抗SSA抗體的自身血清培養后,凋亡率增加,故認為淋巴細胞凋亡可能與抗SSA抗體有關。綜上,認為抗SSA抗體與血液系統損害有關,發病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關于PSS合并神經系統病變,自身抗體被認為是引起神經系統損傷的第二重要機制[3]。有研究指出抗SSA 抗體陽性可作為PSS出現神經系統嚴重損害的預測因子;也有研究指出與非感覺共濟性神經病比較,PSS相關的感覺運動性神經病的抗SSA抗體水平明顯升高。因此,認為抗SSA抗體可能與神經系統病變有關,但發病機制尚不明確。關于PSS合并肺間質病變,抗SSA抗體容易導致實質性臟器的損傷,滴度增高時容易出現肺間質性病變[4];并且容易發生系統性損害,產生嚴重的肺間質性病變,故可以用于預測PSS的肺間質病變,提示抗SSA抗體可能與PSS肺間質病變有關[5]。因此,PSS患者出現抗SSA抗體陽性時,應及早行肺高分辨率CT檢查,達到早發現、早治療的目的。關于PSS合并肝損害,多個研究示PSS肝損害患者中多數抗SSA抗體陽性,且高滴度的抗Ro-52抗體與RF陽性、肝臟和肌肉受累、唇腺活檢陽性顯著相關。而有研究通過對PSS肝損害患者進行肝穿刺中未發現有抗SSA、SSB抗體所形成的免疫復合物。因此,認為抗SSA抗體可能與PSS肝損害相關,抗SSA抗體陽性時,仍需警惕肝損害的發生。關于PSS合并胎兒受累,患有PSS的母親體內自身抗體對胎兒心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抗SSA抗體可經胎盤累及胎兒心臟,導致心臟結構或心律異常;抗SSA抗體陽性的母親首次妊娠時,約2%的胎兒心臟受累,而再次妊娠時,高達12%-20%的胎兒心臟受累[6]。研究發現,母親抗SSA抗體陽性,還易導致胎兒心臟內膜彈力纖維增生癥和房室傳導阻滯,與抗體介導的炎癥反應、心肌損傷有關[7]。因此,對于抗SSA抗體陽性的母親,產前需對胎兒進行心臟檢查,及早發現、及時治療,盡可能避免不良妊娠結局的發生,警惕新生兒狼瘡的發生。關于PSS合并甲狀腺功能異常,認為與自身免疫異常、自身抗體的產生有關。在組織學上,甲狀腺與PSS常易累及的腮腺和唾液腺有相似之處,都有活化的T淋巴細胞浸潤,上皮細胞表達HLA II類分子,克隆B細胞擴增,說明甲狀腺疾病與PSS的發生可能有共同的發病機制。有研究指出甲狀腺疾病可能會導致抗SSA抗體陽性率的增高[8],PSS患者中抗SSA抗體陽性率隨甲狀腺疾病發生率的增高而增高,提示抗SSA抗體陽性者更需關注有無甲狀腺疾病。因此,抗SSA抗體陽性是否有預測甲狀腺疾病的發生仍需進一步觀察研究,抗SSA抗體陽性時仍需警惕甲狀腺疾病發生。關于PSS合并補體下降、RF異常,郭亞平等[9]發現,抗SSA抗體陽性與補體C3、C4降低及RF升高具有相關性,而低C4水平又與系統受累相關,并提示預后不良;補體降低的機制可能為PSS患者體內產生大量自身抗體,這些抗體與抗原結合形成大量免疫復合物,激活補體,并大量消耗補體,引起低補體血癥[10]。
1.2 抗SSA抗體與PSS臨床聯系??筍SA抗體與PSS的臨床表現聯系緊密,可能與出現唾液腺功能損傷、血白細胞減少、淋巴細胞減少、神經系統損害、胎兒房室傳導阻滯、胎兒心臟結構改變、新生兒狼瘡、肝臟損害、肺部受累、平滑肌受累、唇腺活檢陽性、RF陽性、補體降低、甲狀腺功能異常等相關。
1.3 抗SSA抗體與系統性損害。PSS患者可同時合并多器官受累,相對較少的研究探討了自身抗體與腺外表現之間的關系,并指出特定的自身抗體與特定的腺外表現存在不同程度的相關性。曾有研究報道,PSS患者抗體數量與腺體外器官受累數量有關,抗體數量越多,腺體外器官受累數量越多 ,與2個自身抗體相比,大于2個自身抗體的患者出現更多的腺外器官受累。而抗SSA抗體、抗SSB抗體與PSS患者的系統性損害密切相關,既反應了疾病的受累范圍和程度,對病情的臨床評價也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而抗SSA抗體的存在與更嚴重的全身性疾病的發生存在相關性,且是腺外器官受累存在的最強預測因子。其機制可能為由于免疫系統紊亂導致B淋巴細胞高反應性,即B淋巴細胞功能亢進,產生大量自身抗體,隨著B淋巴細胞活化越多,機體免疫損傷越重,進而導致多器官損害。目前對于抗SSA抗體、抗SSB抗體與系統性損害之間的聯系研究較少,有待更多研究以發現兩者之間的聯系。
抗SSA抗體作為PSS的診斷性抗體之一,參與了PSS的發病機制,對診斷、病情評估及預后判斷均有重要價值。在臨床工作中,發現抗SSA抗體陽性時,需警惕PSS的發生;確診PSS后,根據抗SSA抗體是否陽性,預測將來可能會出現的合并癥及并發癥,及早監測和治療,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和預后。目前關于研究抗SSA抗體與PSS臨床聯系的報道不多,其中大部分機制仍不清楚,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以發現更多的關聯性,為PSS患者提供更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