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榮鵬,張程
(湖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湖北 荊州 434020)
明代偉大的醫藥學家李時珍窮畢生之精力,采眾家之精華,歷近30載之艱辛,撰寫出鴻篇巨著《本草綱目》。全書約190萬字,收載藥物1892種,收集驗方11096個。在這浩如煙海的驗方中,治療方法豐富多彩,給藥途徑琳瑯滿目。今特整理選取其中有關頭痛病證的給藥途徑,希冀對拓展臨床給藥途徑、提高臨床療效有所裨益。
1.1 煎湯內服。《卷32·吳茱萸》[1]:“嘔涎頭痛,吳茱萸湯:用茱萸一升,棗二十枚,生姜一大兩,人參一兩,以水五升,煎取三升。每服七合,日三服。”解析:此方出自《傷寒論》,主治厥陰寒氣上攻,逆犯陽明所致的頭痛嘔逆。方中吳茱萸功能暖肝散寒止痛,溫中止嘔,為君藥;輔以人參、大棗以扶助正氣;佐生姜溫中散寒,調和胃氣以止嘔。諸藥合用,共奏散陰寒、降逆氣、平嘔逆、止頭痛之功。此方療效卓著,是煎湯內服的有效方劑。煎湯內服法亦是現在使用最為廣泛的治療方法。
1.2 浸酒內服。《卷36·蔓荊子》:“頭風作痛,蔓荊子一升為末,絹袋浸一斗酒中七日。溫飲三合,日三次。”解析:《本草匯言·卷之十·蔓荊實》[2]中稱:“蔓荊子,主頭面諸風疾之藥也。”本品性涼,味苦、辛,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之功,歷來作為治療頭痛的常用藥。以本品入酒,借酒之活血升散,直達頭部,止頭痛效果倍增。若患者善飲酒,則可使用此法。若不善飲酒,則不能應用。
1.3 煮酒內服。《卷14·當歸》:“頭痛欲裂,當歸二兩,酒一升,煮飲六合,飲之,日再服。”解析:當歸乃補血、活血要藥,功能補血活血,散寒止痛,凡血虛、血瘀兼寒證之疼痛均為首選之品。《湯液本草·卷之六·酒》[3]云酒“為導引,可以通行一身之表,至極高之分”。此方用酒煮當歸,可增強當歸的活血化瘀之力,并能引藥至頭部。酒具有揮發性,經煎煮后大部分已揮發,故不善飲酒者,亦可使用此法。
1.4 研末內服
1.4.1 茶清送服:《卷14·莎草、香附子》:“氣郁頭痛 《澹寮方》用香附子炒四兩,川芎藭二兩,為末。每服二錢,臘茶清調下。常服除根明目。”解析:方中香附功能行氣止痛,李時珍謂其“得芎藭、蒼術則總解諸郁”;川芎辛溫升散,能上行頭目,祛風止痛,為治療頭痛要藥。兩者伍用,可行氣止痛之功作用于巔頂之上。此方用臘茶清調下,是借其清輕之功,使藥物作用于頭部。
1.4.2 細茶、薄荷送服:《卷14·白芷》:“偏正頭風 百藥不治,一服便可,天下第一方也。香白芷炒二兩五錢,川芎炒、甘草炒、川烏頭半生半熟各一兩,為末。每服一錢,細茶、薄荷湯調下。”解析:方中白芷辛散溫通,善治陽明頭痛、眉棱骨痛;川芎辛溫升散,能上行頭目,祛風止痛;甘草味甘能緩急,善于緩急止痛;川烏辛散溫通,善驅逐寒濕而止痛。諸藥合用,共奏祛風散寒、通絡止痛之功。薄荷味辛發散,輕揚升浮,與茶葉相伍,便于輕揚上行,使藥達病所。
1.4.3 牛腦、煮酒送服:《卷50·牛》:“偏正頭風 不拘遠近,諸藥不效者,如神。用白芷、川芎各三錢。為細末。以黃牛腦子搽末在上,瓷器內加酒頓熟,乘熱食之,盡量一醉。醒則其病如失,甚驗。”解析:方中川芎辛溫,功能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為治頭痛要藥;白芷辛散溫通,祛風止痛,善治頭痛,尤善止陽明頭痛。二者為臨床治療頭痛常用藥物,但給藥途徑較為新穎。中醫有“以臟治臟”、“以類補類”之說,此方用黃牛腦治頭痛,即是此意。用酒煮熟,是取其通血脈、行藥勢之功。
2.1 煎湯洗頭。《卷25·淡豉》:“頭風疼痛,豉湯洗頭,避風取瘥。”解析:淡豆豉辛散輕浮,能疏散表邪。用豆豉煎湯洗頭,可使藥效直接作用于患處,并借湯藥之熱力,以祛散頭面風邪而止痛。
2.2 煎湯擦發。《卷32·吳茱萸》:“頭風作痛,茱萸煎濃湯,以綿染,頻拭發根良。”解析:以藥測證,本方所治頭痛當為感受寒邪所致。吳茱萸辛散苦泄,性熱祛寒,能散寒止痛,善治風寒邪氣侵襲肝經所致巔頂頭痛。以之煎汁頻擦發根,能使藥力持久的作用于頭皮,通過透皮而吸收。
2.3 研末摩頭。《卷17·附子》:“頭風摩散,沐頭中風,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日則痛甚。用大附子一個炮、食鹽等分,為末。以方寸匕摩囟上,令藥力行。或以油調稀亦可,一日三上。”解析:浴后或汗出時腠理開泄,易為風寒邪氣所襲而致頭痛。附子氣雄性悍,走而不守,能溫通經絡,逐經絡中風寒濕邪,有較強的散寒止痛作用;食鹽咸寒,滲透絡脈,可引邪外出。研末后在囟門上摩擦,所生之熱不但能助藥力滲透,亦可驅寒外出。
2.4 下敷上熨。《卷51·麝》:“偏正頭痛,久不除者。晴明時,將發分開,用麝香五分,皂角末一錢,薄紙裹置患處。以布包炒鹽于上熨之,冷則易。如此數次,永不再發。”解析:麝香辛香,開通走竄,行血中之瘀滯,開經絡之壅遏,能活血、通經、止痛;皂角辛能通利氣道,咸能軟化膠結之痰。二藥合用,凡氣滯血瘀、痰瘀交阻之偏正頭痛皆能治之。將藥末外敷患處,可使藥力接續;用布包炒鹽熨于其上,其溫熱之性可助藥力滲透。
2.5 研末調涂
2.5.1 蔥汁調涂:《卷17·附子》:“年久頭痛,川烏頭、天南星等分,為末。蔥汁調涂太陽穴。經驗。”解析:頭痛日久,邪氣深入,常入于絡,痼結難除。烏頭辛熱之品,藥力雄厚,善能止痛;又加天南星祛風痰,止痛止痙,善入經絡,祛經絡之邪。此方用蔥汁調涂,是借蔥汁的辛香透達之性,透邪外出而止痛。
2.5.2 用酒調涂:《卷34·牡桂》:“偏正頭風,天陰風雨即發。桂心末一兩,酒調如膏,涂傅額角及頂上。”解析:肉桂辛甘大熱,能行氣血、通經脈、散寒止痛。酒可通血脈、行藥勢。兩者合用,能增強通脈止痛之功。同時,酒具有滲透性,能促進藥物的吸收。調如膏狀貼于患處,可使藥力持久。
3.1 研末吹鼻。《卷9·雄黃》:“偏頭風病,至靈散:用雄黃、細辛等分為末。每以一字吹鼻,左痛吹右,右痛吹左。”解析:中醫學很早就將鼻腔給藥作為治療疾病的一種手段,漢代的《金匱要略·雜療方》[4]即記載有“救卒死方:薤搗汁,灌鼻中”。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通過鼻腔給藥,藥物經鼻粘膜吸收后,能快速地直接輸送中腦中而發揮治療作用。方中苦平之雄黃搜肝氣、瀉肝風,以除內風;佐以辛溫之細辛祛風散寒,以祛外風[5-6]。表里同施,共奏祛風止痛之效。適用于感受風邪所致的頭痛。
3.2 取汁滴鼻。《卷13·延胡索》:“偏正頭痛,不可忍者。玄胡索七枚,青黛二錢,牙皂二個去皮子,為末,水和丸如杏仁大。每以水化一丸,灌入病人鼻內,隨左右,口咬銅錢一個,當有涎出成盆而愈。”解析:以鼻粘膜作為吸收途徑來說,液體較固體易吸收,故此方將丸藥水化,灌入鼻中,能提高吸收效率。方中玄胡索“能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故專治一身上下諸痛”;青黛功能清熱涼血解毒,清肝火;牙皂味辛善走竄,能祛痰以通竅。使用后,鼻腔“涎出成盆”,由此來看,此頭痛當為痰濁瘀阻所致[7]。
《卷14·假蘇》:“頭項風強,八月后,取荊芥穗作枕,及鋪床下,立春日去之。”解析:《靈樞經·經脈》[8]:“膀胱足太陽之脈……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挾脊抵腰中……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腘中。”取荊芥穗做成枕頭,鋪在床單下面,人睡于上,則荊芥穗的祛風之功可作用于整條足太陽膀胱經。故太陽膀胱經感受風邪所致的頭項強痛可用此法治療。
頭痛病證給藥途徑有四種。①內服給藥:多以酒、茶、薄荷、牛腦作為媒介,引導藥物達于頭部;②頭皮給藥:多用性溫之藥作用于頭皮而滲透,發揮祛風散寒作用;③鼻腔給藥:多用細辛、皂角、蓽茇、冰片、麝香、艾葉、乳香等辛散透達之品,通過鼻粘膜吸收后直接進入頭部。④循經給藥:使藥物作用于足太陽膀胱經,通過經絡循行使藥力達于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