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10月17日,在第七個國家扶貧日到來之際,作為全國脫貧攻堅獎獲獎者,5位農民合作社理事長在北京接受表彰,展現了農民合作社助農聯農帶農的關鍵載體作用,見證了農民合作社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的高光時刻!他們是合作社人的榜樣,值得合作社人驕傲,更值得向他們學習。
自2015年吹響決戰脫貧攻堅的號角以來,截至2019年底,我國貧困人口減少到551萬人,貧困發生率從10.2%降至0.6%,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基本解決,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接近完成。在這場決戰決勝的戰役中,農民合作社作為連接小農戶與大市場的有效載體,充分發揮了聯農帶農、興產增收的重要作用,成為了脫貧攻堅的排頭兵。據悉,全國有385.1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戶加入了農民合作社,約10%的國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位于國家級貧困縣,帶動成員22萬余戶。各地在實踐中也切實把農民合作社當作開展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給平臺、促發展。例如,江西省出臺專門文件,引導合作社采取自主經營、流轉經營、領養促進、資產托管、資產收益、就業務工、消費扶持、技術支持等方式帶動貧困戶發展。如今,全省參與產業扶貧的合作社12395家,帶動貧困戶戶均增收2054.39元/年,24個國定貧困縣培育農民合作社1.83萬家,貧困戶成員達1.3萬多戶。在政府支持、政策惠顧的良好條件下,合作社帶頭人們亦是發揮各自優勢,扛起了帶貧增收的大旗。全國脫貧攻堅獎創新獎獲得者、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江孜縣年堆鄉尼瑪藏式卡墊加工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旦增稱來成功研發出“看照片紡藏毯的紙樣使用技術”,通過領辦合作社將這種技術進行推廣,吸納周邊貧困群眾入社實現抱團發展、脫貧致富。中國大地上的農民合作社猶如星星之火,點燃著貧困農戶心中的希望,且漸成燎原之勢。
目前,我國脫貧攻堅收官在即,然而鞏固脫貧成果、實現鄉村全面振興仍然任重道遠。農民合作社還要持續發力、久久為功,幫助廣大困難群眾形成持續穩定的增收渠道。一方面,做實產業扶貧。結合當地資源優勢,強化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基礎,促進產業融合和轉型升級,做好產前產后“兩頭”的服務工作,實現既能產得出又能賣得好;另一方面,致力扶貧扶志。充分發揮農民合作社的社會功能,通過開展合作社技術培訓、文化建設等活動,讓貧困戶在精神上強大起來,使其成為有本領、懂技術、肯實干的勞動者,用雙手奮斗屬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一篙松勁退千尋。合作社人要發揚釘釘子精神,一錘接著一錘敲,不斷密切利益聯結機制,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繼續做好脫貧攻堅的“排頭兵”。奮斗創造歷史,實干成就未來,讓我們一起共同奔向美好的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