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促進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意見提出,因地制宜發展規模化養殖,引導養殖場(戶)改造提升基礎設施條件,擴大養殖規模,提升標準化養殖水平。加快養殖專業合作社和現代家庭牧場發展,鼓勵其以產權、資金、勞動、技術、產品為紐帶,開展合作和聯合經營。鼓勵畜禽養殖龍頭企業發揮引領帶動作用,與養殖專業合作社、家庭牧場緊密合作,通過統一生產、統一服務、統一營銷、技術共享、品牌共創等方式,形成穩定的產業聯合體。加強對中小養殖戶的指導幫扶,不得以行政手段強行清退。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中小養殖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帶動中小養殖戶專業化生產,提升市場競爭力。加強基層畜牧獸醫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培育壯大畜牧科技服務企業,為中小養殖戶提供良種繁育、飼料營養、疫病檢測診斷治療、機械化生產、產品儲運、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實用科技服務。
近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發布通知,指出經全國農民合作社發展部際聯席會議同意,決定啟動2020年國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評定工作,采取名額分配、等額推薦、媒體公示、發文認定的方式進行。本次擬評定國家示范社2065家、全國農民用水合作示范組織178家,申報國家示范社的農民合作社原則上應是省級示范社,符合《評定監測辦法》及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有關規定。符合條件的申報主體向所在地的縣級農業農村部門及其他相關業務主管部門自愿申報,縣級農業農村部門組織申報主體通過國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管理系統(www.zgnmhzs.cn)填報申報材料并提交。2020年11月15日前,各地通過國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管理系統完成申報單位基本情況填報并在線提交。
10月11日,全國農業生產托管工作推進會在山西省晉中市召開,會議透露,截至2019年底,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總量達89.3萬個,生產托管服務面積超過15億畝次,其中服務糧食作物面積達8.6億畝次;服務帶動小農戶超6000萬戶,占全國農業經營戶的30%。據對19個省份共875個托管案例的定量分析顯示,農戶采取全程托管,算上人工成本,小麥每畝節本增效356.05元,玉米每畝節本增效388.84元。
近日,自然資源部在對全國人大代表建議的答復中明確,農產品深加工、農家樂、餐飲、住宿用地等,不直接為生產服務或與生產直接關聯,不屬于設施農業用地范圍,屬于農村二三產業用地,原則上應納入建設用地范疇。關于設施農業用地到期后歸屬問題,設施農業用地屬于農業內部結構調整,不涉及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征收,主要通過流轉農村集體土地獲得,經營到期或生產結束后,必須恢復原用途,并歸還原農村集體組織或農民個人,不應由政府收回。
近年來,甘肅省聚集要素資源,創新運營機制,持續完善特色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體系,已建成果蔬保鮮庫4433座,儲藏能力達533萬噸。甘肅省堅持在市場化運作的基礎上,持續完善帶農惠農機制,重點扶持家庭農場、合作社和村一級建產地田頭保鮮庫。村集體建設200噸左右采收短時收儲庫、合作社建設500噸至1000噸周轉庫、縣富民公司建設5000噸托底收儲庫、龍頭企業建設萬噸以上外銷庫,從而構建產地大中小配套和采收、周轉、托底、外銷有機銜接的冷鏈物流體系,形成了功能完善的產地市場銷售網絡體系。目前,全省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有龍頭企業經營、貧困村專業合作社持有經營、農民專業合作社或家庭農場經營3種模式,初步形成了“企業+合作社+農戶”的聯農帶農為農機制,運營上基本滿足了多方面、多層次的需求。
(本欄目信息摘編自“中國農民合作社”微信公眾號,讀者可關注該公眾號瀏覽更多合作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