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丹
(鷹潭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江西 鷹潭 335000)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腦卒中的發病率逐年提升,為臨床救治工作帶來了較大的壓力[1]。腦卒中患者在病情長期發展過程中心理負擔會加重,出現抑郁的傾向,加重病情發展,影響患者預后。本研究探討綜合性心理干預在腦卒中后抑郁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
選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鷹潭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收治的50例腦卒中后抑郁患者,按護理方法的差異將其分為常規組和研究組,每組25例。常規組男13例,女12例;年齡51~78歲,平均(64.50±5.43)歲。研究組男14例,女11例;年齡53~76歲,平均(64.50±5.19)歲。2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常規組采用常規護理,主要包括健康宣教、飲食指導、用藥管控以及病房管理等。
研究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綜合性心理干預。1)強化患者的認知干預。對于部分患者而言,在實施治療期間,對疾病的認知程度不高,安全意識不強,在病情長期發展過程中會產生一定的恐懼以及害怕心理。此時,護理人員就要積極展開健康知識宣教,提升患者對該疾病的認知程度,幫助患者建立臨床治療自信心。糾正患者錯誤的認知,讓患者認識到心理護理干預在整個治療當中發揮的作用和意義。2)注重患者心理疏導。對患者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評估,對患者的心態實施動態監測,積極與患者展開溝通交流,掌握患者存在的負面情緒,在家屬的協助下,以患者出現的抑郁為主要方向,積極展開引導,幫助患者建立臨床治療信心,消除患者出現的抑郁以及焦慮[2]。3)加強患者后期的康復護理。對患者腦神經、肢體功能、認知功能損傷程度進行評估,根據患者之間的差異,為其制定相應的心理疏導計劃,落實早期康復護理,促進患者更好的恢復[3]。
對比2組患者實施護理后的生活能力和運動能力評分,以及抑郁自評量表(SDS)和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
1)生活能力評分:以Bathel評分為準,對患者的衣食住行以及大小便、個人衛生等進行評分。
2)運動能力評分:以精細運動能力測試量表(FMFM)評分為準,對患者的肢體活動能力、正常的坐立、肢體伸展以及平衡等進行評分。
3)SDS評分:有20項評價項目,使用7級評分法,分界值為53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抑郁情緒越嚴重。
4)HAMD評分:總分≥35分嚴重抑郁,<8分無抑郁癥狀。分數越高,表明患者抑郁情況越嚴重。
研究組患者實施護理后的生活能力和運動能力評分均優于常規組(均P<0.001);研究組患者實施護理后的SDS和HAMD評分相較于常規組得到顯著改善(均P<0.001)。見表1。

表1 2組患者生活能力、運動能力、SDS和HAMD評分比較分
腦卒中多發于中老年患者,會對患者的認知功能、神經功能以及肢體功能造成嚴重的損傷。在病情長期發展過程中,患者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影響患者后期治療工作的同時,不利于患者獲得更好的預后[4]。因此,對于腦卒中后抑郁患者,除了予以相應的治療措施外,還需改進護理措施。本研究將綜合性心理干預應用到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的護理中,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實施護理后的生活能力和運動能力評分均優于常規組(均P<0.001);研究組患者實施護理后的SDS和HAMD評分相較于常規組得到顯著改善(均P<0.001),表明綜合性心理干預可改善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心態,為患者獲得更好的預后。在腦卒中后抑郁患者中應用綜合性心理干預,從患者的角度出發,綜合疾病發展對患者心理產生的影響,評估患者存在的心理問題,予以相應的心理疏導計劃,提升了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加強了患者自我管理意識。綜合患者存在的心理問題,予以相應的心理疏導計劃,可消除患者出現的負面情緒,幫助患者建立治療信心,進而提升患者的依從性與配合度,為患者獲得更好的預后[5]。
綜上所述,在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的護理中加以綜合性心理干預,可改善患者治療心態,為患者獲得更好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