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凱聞
“糧價穩、百價穩”,保供穩價一直是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扛穩糧食安全重任的核心工作之一。走過亮點紛呈的2019,全國糧食和物資儲備系統在創新完善宏觀調控上打出組合拳,一年來糧食流通順暢有序,市場運行總體平穩。
做好糧食收購不僅關系到農民的切身利益、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也是做好保供穩價、維持糧食市場總體穩定的關鍵一環。秋糧在糧食生產中比重較大,為做好秋糧收購工作,2019 年9 月中旬,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聯合國家發改委等八部門印發《關于切實做好2019 年秋糧收購工作的通知》,并召開全國秋糧收購工作會議作出具體收購部署。旺季收購期間,國家局負責同志帶隊,分赴黑龍江、江蘇、湖北、湖南等主產省開展秋糧收購督導調研,對春節前后售糧高峰期的收購工作進行再安排、再部署,從合理布設網點、加快騰倉并庫、改進優化服務、加強監督檢查、強化情況調度等方面提出具體要求。在各地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秋糧收購進展總體順利,截至2020 年1 月5 日,累計收購秋糧2155 億斤,市場價格總體穩定,優質優價特征明顯。各地密切關注糧食市場價格走勢,江蘇、安徽、黑龍江等省及時啟動預案,嚴格執行最低收購價政策,有效保護了種糧農民利益,牢牢守住了“種糧賣得出”的底線。
放眼全年,2019 年全國各級糧食部門認真組織政策性收購,積極引導多元主體開展市場化收購,全年共收購糧食7900 億斤,沒有出現大范圍“賣糧難”。各地及早謀劃糧食收購工作,對每季糧食生產形勢認真分析,結合本地實際,及時作出收購預判,有針對性地制訂工作方案,做好倉容等方面準備,并召開專門會議,對收購工作作出部署,壓實各方責任。多措并舉消化糧食不合理庫存,搞好糧食統計、監測分析和預期管理、精準調控,政策性糧食庫存較最高點下降36%,糧食市場供應穩定有序。
“易糧通”“滿意蘇糧”“惠三農”“贛糧通”……各地不斷創新為農服務方式,開發線上客戶端、小程序,糧食收購逐漸向信息化方向發展。重點產區還可通過訂單收購、預約收購、綠色通道等方式,有序引導農民錯峰售糧,打造農企供需對接平臺,宣傳解讀售糧政策,幫助農民交“明白糧”,成功實現“指尖賣糧”。
與此同時,各地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在政策引導、資金保障等方面積極采取措施,不斷優化營商環境,調動多元市場主體收購積極性。江蘇、安徽、河南等省建立了糧食收購貸款信用保證基金制度,為市場化收購資金提供保障。督促中儲糧集團公司切實履行最低收購價政策執行主體責任,認真抓好政策性收購,嚴格執行預案啟止規定和質價政策。截至2020 年1 月7 日,啟動預案的8 個主產省已布設執行網點2144 個,網點布局總體能夠滿足農民售糧需要。
在2020 年初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糧食儲備司有關負責人表示,要進一步加強市場監測和分析研判,主動發布收購進展、市場價格等信息,為農民售糧和企業經營提供優質信息服務,有效引導市場預期。完善銀企對接平臺,發揮好糧食收購貸款信用保證基金政策作用,確保收購資金充足。加大與鐵路部門協調力度,發揮糧食鐵路運輸需求與運力供給對接機制作用,確保運力供給充足。督促各地落實好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不斷優化糧食收購市場環境,充分調動多元主體入市積極性。嚴格執行最低收購價政策,充分挖掘可用倉容,合理增設收購網點,滿足農民售糧需要,確保收購有序開展。加強監管,以實行稻谷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的11 個省(區)為重點,督查最低收購價糧食收購各環節,嚴厲查處抬級抬價、壓級壓價、“以次充好”“轉圈糧”等違規行為;同時,用好12325 糧食流通監管熱線,強化社會宣傳和監督,積極處理群眾合法訴求。
隨著東北地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逐步提高,源源不斷的商品糧行銷全國,我國糧食生產的北糧南運格局已悄然形成。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等北方糧食主產區的糧食通過鐵路、水路等源源不斷地運往廣東、浙江、福建、四川等南方主銷區,成為名副其實的促進糧食區域供求平衡的“大動脈”。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工作,2019 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都對加快恢復生豬生產提出明確要求,國務院常務會議對搞好北糧南運保障南方銷區飼料糧供應作出安排部署。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做好北糧南運工作,切實保障玉米等飼料糧供應的重要指示精神,促進玉米南北方產銷銜接,拓寬南方銷區飼料養殖企業采購渠道,幫助企業提前鎖定糧源,2020 年1 月2 日至7 日,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通過國家糧食電子交易平臺,采取線上交易和線下交易相結合的方式,在吉林省長春市舉辦全國公益性飼料糧專場交易會,不收取交易手續費,并提供物流運輸、融資支持等服務,促進南方銷區大型飼料養殖企業與產區精準對接,滿足企業用糧需要。最終共成交871.2 萬噸,成交金額155.4億元。
同時,本刊從日前召開的全國糧食和物資儲備工作會議上獲悉,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已經協調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做好運力、資金等保障工作,對納入北糧南運相關政策支持的糧食,在鐵路運力安排上予以重點保障,在信貸資金上按規定予以支持。
“下步,我們將持續密切關注市場動態,加強監測分析預警,根據玉米市場形勢和生豬養殖情況,加大工作力度,及時組織好市場化購銷,增加南方市場玉米等飼料糧供應,促進生豬養殖加快恢復。”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糧食儲備司有關負責人表示。
為切實做好保供穩價工作,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等有關部門堅持常年常時投放國家政策性糧食,并統籌考慮市場需求和糧食庫存消化,科學制定銷售底價,合理把握銷售節奏,2019 年共銷售成交國家政策性糧油3855 萬噸,其中稻谷1248 萬噸、小麥343 萬噸、玉米2191 萬噸、油脂油料73 萬噸,有效保障了糧油市場供應。
產銷區合作,一方面增加了糧食產區種糧農民收入,推動產區糧食支柱產業做大做強;另一方面,為銷區居民提供了優質糧源,對于平衡各地資源優勢不均,切實保障全國糧食供應,維護價格平穩也有著重要意義。據統計,2018 年全國糧食省際間流通量達4392 億斤,約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1/3;2019 年繼續保持在4300億斤以上。
近年來,各地糧食產銷合作意識強烈,不僅積極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機制,而且主動搭建線上交易、線下洽談等合作平臺,充分發揮引擎作用,促進糧食流通有序順暢。當前,糧食產銷區的合作關系更加緊密、形式更加多樣、內容更加豐富。31 個省區市按互惠互利的原則,均簽訂了糧食產銷合作戰略相關協議。其中黑龍江、河南、吉林、福建、廣東等省分別與10 個以上省份簽訂合作協議。2018 年以來,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先后在黑龍江、河南舉辦了兩屆中國糧食交易大會,積極打造全國性糧食產銷合作平臺,市場影響力和社會關注度顯著提升。2019 年,通過國家糧食電子交易平臺組織的各類地方糧油交易專場成交總量325.9億斤,同比增長52.6%,成交量再創新高,有效保證區域糧食供應發揮產銷合作平臺作用。
除此之外,各級糧食部門推動以資本為紐帶,打造自己的骨干糧食企業集團,培育合作載體,做強經營主體,實現不同層級的國有糧食企業優勢互補、強強聯合。各地以骨干國有糧食企業為基礎,組建跨區域集團公司,鼓勵跨區域建立生產和收儲基地、加工園區,成為推動糧食產銷協作和保障區域糧食安全的重要載體。在合作形式上,各級糧食部門不斷創新,發展“互聯網+糧食”等新模式,大力拓展網上糧食交易,推進線上線下互動,實現智能交易、智能支付、智能倉儲、智能物流、智能配送。產銷區開展跨區域品牌營銷,實現資源利益共享。部分省主動對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多種形式的糧食合作。
為更好地實現融合發展,豐富合作內涵,各地堅持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通過鼓勵發展訂單收購、開展產后服務、建立異地儲備和收儲基地等形式,拓寬產銷合作渠道,確保產銷合作取得實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支持企業積極開展訂單收購,拓展糧食產后服務體系,提供代清理、代干燥、代儲存、代加工、代銷售服務,提高合作水平。
為進一步強化合作保障,推動落地見效,各地還因地制宜制定了很多具體實施意見,出臺了一批含金量高、針對性強的政策措施。部分省區市省級財政拿出專項資金扶持糧食產銷合作,內蒙古等9 個省區組建運行覆蓋全省(區)的信用保證基金,基金總規模達74 億元。物流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拓展糧食運輸通道,為穩定糧食市場、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撐。
據本刊了解,2020 年,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將繼續支持并精心指導推進糧食產銷合作向縱深發展,支持各地加強政府層面戰略協作,構建長期穩定、高效精準的糧食產銷合作關系;引導各地建立糧食產銷合作省內部門協調機制和省外信息資源共享機制;擴大中國糧食交易大會品牌效應,優化整合區域性洽談會,確保產銷合作落地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