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春陽
欄目主持/李雯雯
糧食,人人必需,天天必需,人類生存與發展必需品,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糧食生產是基石,糧食儲備是保障。認真研究中國糧食儲備文化,對做好新時代國家糧食儲備工作,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糧、食在中國古代字義是有區別的兩個字。東漢學者鄭玄(公元127-200 年)注解:“行道曰糧,謂糧也;止居曰食,謂米也。”這里的“糧”是指行人攜帶的干糧,行軍作戰用的軍糧;“食”是指長居家中所吃的米飯。后來這兩個字逐漸復合成“糧食”,在先秦史籍《左傳·魯襄公八年》中就有“楚師遼遠,糧食將盡”的記載。中國古代糧食的代稱也叫谷、五谷、八谷、九谷、百谷等,但以五谷為最多。五谷這個詞,初見于《論語·微子》中“四體不勤,五谷不分”。五谷的種類古代說法不一,《周禮·夏官職方氏》“其谷宜五種”注指:黍、稷、菽、麥、稻,這是很普遍的一種解釋。后統稱谷物為五谷,但不一定限于五種谷物。古代,人們很迷信自然,稱社為地神,稷為谷神,故將二者結合在一起稱為社稷。由于古代以農立國,“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因而社稷成了國家的代名詞。
根據考古發掘研究,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農作物起源中心之一。中國最早出現的糧食作物,南方以水田作物稻為代表,起源于中國,距今有1 萬多年的歷史;北方以旱地作物粟為代表,起源于中國,距今有6000 多年的歷史。糜子有粳糯兩種類型,粳性的稱稷,糯性的稱黍,起源中國,距今至少有5000 多年的歷史。大豆又稱菽,起源于中國,距今至少有5000 多年的歷史。在中國古代曾作為主食的黍、稷、粱等糧食品種,現已退居次要的地位。
中國糧食的解釋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糧食是指谷物類,即禾本科作物。包括稻谷、小麥、玉米、大麥、高粱、燕麥、黑麥等,習慣上還包括蓼科作物中的蕎麥。廣義的糧食是指谷物、豆類、薯類的集合,包括農業生產的各種糧食作物。這與國家統計局每年公布的糧食產量概念基本一致。豆類,主要包括大豆、綠豆等。這里,特別要指出的是,大豆,中國將其歸類為糧食;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將其歸類為油料。薯類主要包括甘薯、馬鈴薯等。2016 年9 月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第7 版)對糧食的解釋是,供食用的谷物、豆類和薯類的統稱。
糧食儲備文化是指人類從事糧食庫存及其相關活動的統稱。
主要參考劉堅《中國糧食儲備制度的歷史沿革》一文(《中國糧食儲備改革與創新》,白美清編著,經濟科學出版社,2015年12 月版),中國的糧食儲備,起源距今約6000 年以前。開始興起的原始農業,先民們逐漸擺脫居無定所的生活,獲取的食物有了相對可靠的保障。當年生產的糧食,除了保證一年需要外,還要滿足次年收獲新糧食前的需要,人們于是將一定數量的糧食儲存起來,以常年供應和應對災年。
(一)先秦時期。先秦時期是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變的歷史時期,鐵制農具與耕牛的運用,實行田稅制等,促進了農業生產水平提高,帶動了商業的發展。同時,諸侯相互征戰,自然災害頻發,加之糧食貿易活躍,以營利為目的糧食囤積很普遍。因此,重農積谷在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的戰略地位日顯突出,糧食儲備順應了時代的要求,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
1.提出糧食儲備思想。孔子認為,足食、足兵,民信之。墨子認為,倉無備粟,不可以待兇饑。管子認為,民以食為天。
2.形成糧食儲備制度雛形。公元前21 世紀,中國出現了第一個王朝夏朝,糧食倉儲制度正式成為國家一項重要財政制度,國家糧食儲備有了一定規模。
3.實施糧食“平糴”調節制度。戰國時期魏文侯丞相李悝(公元前455-公元前395 年)提出“平糴法”,就是國家在豐年以平價購買余糧,荒年以平價售出,以平糧價,取得了很好效果。
(二)秦漢時期。秦朝是指公元前221 年秦建立的統一的封建王朝,秦代基本上是沿用先秦時期的糧食倉儲管理制度,但是,有所發展。
1.秦制定了完整的糧食倉儲制度。《秦律》是國家大法,共有108 條律,其中26 條律是糧食儲藏和糧食加工,制定的糧食入庫、發放的登記管理規定,為后世沿用。
2.秦統一了度量衡,糧食有了統一的計量標準。
3.漢朝的大司農中丞耿壽昌創建常平倉。耿壽昌于五鳳四年(公元前54 年)奏請在邊郡普遍設置糧倉,“以谷賤時增其賈爾糴,以利民,谷貴時減賈而糶,名曰常平倉。民便之。”至此常平倉逐漸作為一項制度推行,對古代糧食儲備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權頻繁更替,社會動蕩不安,經濟受到嚴重破壞,糧食儲備在艱難中發展。
1.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軍事需要,南北政權均采用“和糴”方式,即由官府出資向百姓購買糧食,充實軍糧庫存。
2.時斷時續的常平倉制度。豐年,在糧食價格低時,政府出資收購(和糴);歉年,糧食價格高時,政府低價出售(平糶)。實行比較好的是西晉和北魏。
(四)隋朝時期。隋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結束長期戰爭分裂局面后,快速發展的時期。隋統一后,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復經濟,頒均田令,將土地分配給大批戰后返鄉的農民耕種,鼓勵墾荒。隨著耕地面積擴大和有效利用,農業生產出現了恢復性發展,糧食產量不斷提高。隋朝中心重點城市均在北方,糧食主產區在南方,為防止黃河泛濫和自然災害給農業帶來不利影響,隋政府開始著力充實糧食庫存,建設糧食倉儲設施。
1.在黃河沿岸修建四座大型中轉糧倉。黃河以北各州征收的糧食先集中存放在這里,后沿黃河或永濟渠運往洛陽、長安。
2.民間儲糧設義倉。隋文帝采納度支尚書長孫平的建議而設置義倉,即民間每秋成時,按貧富為差戶出粟一石以下,儲之閭里(鄉里)以備兇年賑給,名為義倉(民間儲備)。
3.開通大運河運糧。隋朝時,長江中下游地區稻谷快速發展,超過了北方的小麥。為加強國家糧食儲備,南糧北運成為長期穩定的糧源保證。公元605 年,隋煬帝下令修建運河工程,人工運河連接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河系,總長2000 多公里,形成了以洛陽為中心貫通南北的水路運輸網絡。此后,一直到清朝晚年近千年中,成為糧食運輸的命脈,為糧食儲備合理布局發揮了巨大作用。
(五)唐朝時期。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強盛的歷史時期之一,從王朝建立以后的290 年間,政治開明,經濟發展,史稱太平盛世。倉儲豐盈是國力強盛的重要標志,唐代糧食儲備數量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通典》記載,天寶八年(公元750 年),糧食儲備計1.966 億石。為了有效控制糧食,保證在存儲中不受損失,形成了制度化管理。
1.建立了功能完善的國家、地方、社會糧食儲備體系。唐代糧食儲備倉庫分為六種:正倉、太倉、轉運倉、軍倉、常平倉、義倉。正倉是州縣糧倉的統稱,主要受納本地區的正租、兩稅、官府規定的通過和糴購買的糧食,是國家糧食儲備的主體。太倉是專為皇室、國家機構百官提供俸祿的糧倉,主要受納各州縣正倉征納的糧食、經轉運倉調運各地上供的正租、兩稅。轉運倉是沿漕路建設的周轉調度倉。軍倉,主要受納由政府通過和糴就近購買的糧食、從正倉撥發的糧食、軍隊屯田自產糧食。常平倉,唐代的常平倉有了進一步發展。唐玄宗于公元714 年修常平法,下令除地下濕不能貯糧的南方地區外,其他各州都要建立常平倉。后又規定常平倉倉本、貸糧定額,允許常平倉賒糶,新糧收獲時再由農民按原價折錢歸還。至此,形成了完整的常平倉糧食糴糶價格體系。義倉,唐代的義倉與隋代設立的義倉不同。公元628 年,唐太宗將義倉受納的糧源,重新恢復到強制性的納稅制。義倉功能是“備歲不足”,性質是“救饑饉”的專項儲備。一直延續到唐代晚期。
2.建立了自上而下的糧食儲備垂直管理體系。糧食儲備的正倉等六種倉庫,正倉、義倉由州縣長吏和倉司管理。常平倉由中央責成道、州管理。軍倉由支度使負責,軍將、倉司管理。轉運倉、太倉由中央直接管理監督。
3.建立了糧食儲備倉儲保管制度。在建倉后立銘磚,標明倉的名號、儲糧來源、數量、入倉日期、受納官員姓名等。糧食出入庫由原出入人員負責。
4.建立了完善的災情報送制度。災害發生時,地方先由里正向縣里申報,后由縣、州逐級上報,直到朝廷。
唐朝時期是中國糧食儲備輝煌發展的時期,糧食儲備系統和相關制度比較完整,對后世產生了示范作用。此后,宋、元、明、清的糧食儲備都是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革和發展。
(六)宋朝時期。宋太祖號召農耕,鼓勵墾荒,實行土地自由買賣和租佃契約化,促進了農業經濟繁榮。公元1021 年,宋真宗時期,耕地面積最高達5.2 億畝,中等年份糧食產量保持在1500 億斤左右。但是,宋朝糧食儲備規模不及唐朝。主要因為糧食商品率達到17%左右,常年約有258億斤左右糧食進入市場,遠距離的糧食貿易不斷擴大,大規模的商品糧食市場逐步形成。這樣,大大緩解了政府糧食儲備的壓力。
1.宋代京倉與唐代的太倉功能相同,設在現在的開封,共有25 座糧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民營儲備社倉。公元1181 年,宋孝宗“詔行社倉法于諸郡”,由此成為常規化的糧食儲備制度。社倉是官督民辦的糧食倉儲,主要來源:從常平倉借入、富戶自愿出借、民戶自籌。實行后,取得了“一鄉四五十里間,雖遇兇年,人不缺食”的好效果。
2.宋代的主要倉型有京倉、軍倉、轉運倉、常平倉、義倉、社倉等,倉型種類多達30 多種,倉的功能相對單一,不同的倉有不同作用。這是糧食倉儲理論和功能的突破,對宋朝時期應對自然災害,促進農業穩定發展,防止農民因災致貧發揮了重要作用。
(七)元朝時期。公元1260年,忽必烈登基后,在“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本,衣食以農桑為本”的思想指導下,設立司農司,貫徹重農桑的國策。
1.《農書》對糧倉的推廣。公元1313 年,王禎出版《農書》,其中在《農器圖譜》專門安排章節對倉、京等倉儲設施進行圖文詳解,是中國歷史上糧食倉儲的傳世專著。主要倉型有義倉、常平倉等。
2.義倉與常平倉的發展。元代初期,北方農業生產受到嚴重破壞,為恢復農業生產,將一些地區農戶為生產互相而自發成“鋤社”進行推廣。規定,民戶50 家為一社,社中眾人合力相助。每社設義倉一處,社長主持,每年按丁納粟,以防饑年。這樣,一些邊遠地區得到開發,北方地區逐步恢復,南方恢復到宋代水平,社會糧食儲備得到了發展。公元1288 年,義倉糧食儲備量31.55萬石,對局部地區賑災救荒發揮了一定積極作用。
同時,元代常平倉始建于公元1269 年,后于公元1272 年由官府出資擴建。為充實常平倉糶本,朝廷又以鐵課(稅)糴糧,還將各地沒收官員財產等撥作糶本。從此以后,常平倉逐步推廣。公元1289 年,南方各地基本都有常平倉糧食儲備。
3.發展糧食漕運和海運。元代實行兩都制,除現在北京的大都外,還有錫林郭勒盟正藍旗的上都。兩都糧食均需外輸。由于宋代的運河不能滿足漕運的需要,從公元1276 年始,元世祖忽必烈決定改造和延長大運河,先后修通了濟州河、會通河、通惠河,至公元1293 年,大運河全線通航,漕船可由杭州直達北京。與此同時,公元1287 年,設立行泉府司,專管海運。次年,又設兩個漕運司,負責接運南方來的糧食物資,將直沽的糧食運往北京。公元1293年,逐步形成了大小近3000 糧船的規模。公元1328 年,海運糧食最高達350 多萬石。
(八)明朝時期。為增加糧食產量,南方大力發展雙季稻,部分地區出現了三季稻。在16 世紀,引進了原產于美洲的玉米,原產于東南亞的甘薯,并大面積推廣。這些作物的引進,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增強了農民生存能力,增加了糧食儲備品種和資源。
1.建立預備倉。明初,由于長期戰亂,生產力受到嚴重破壞。為了穩定政權和抵御自然災害,明太祖朱元璋于公元1368 年下令設立預備倉,官府財政直接糴購糧食儲存,以備賑濟,預備即預防災荒有所準備,在賑貸災荒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預備倉為明代獨有。
2.中央糧食儲備有南京倉和京通倉(即太倉)、水次倉(沿運河設置的漕糧轉運倉)、衛倉(軍倉)。明朝的太倉稱南京倉和京通倉,公元1371 年、1396 年,明太祖朱元璋兩次投資,先后建成41 座衛倉和南京城內4 個大型糧庫。南京倉主要受納糧源為南京和應天所隸屬各府的稅糧,供發放南京官員俸祿和衛所的軍餉之用。貯米129 萬石、麥4.6 萬石。公元1409 年,明遷都北京后,明成祖下令在北京興建糧倉,共建倉庫68 座,其中在19 座倉庫中設置了衛倉(軍倉),統稱京通倉。儲糧400 萬石。南京倉和京通倉的管理由多個部門官員組成,職責明確,各司其職,互相監督。這樣,形成了明代的太倉儲備體系。
3.地方糧食儲備有常平倉、社倉(義倉)。明代實行預備倉,通過賑貸直接救荒,同時也兼有常平倉糴糶平抑糧食價格功能。因此,明代雖有常平倉、社倉,但是,常平倉、社倉的功能和作用低于其他朝代。
(九)清朝時期。清朝糧食儲備制度是借鑒前世經驗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開始就比較完備。清代主要倉型有京通倉(中央儲備皇家糧倉)、常平倉、社倉、義倉、旗倉和營倉(沿邊沿海等地方的軍倉)等。
1.京通倉。清代京通倉是在明代基礎上進行改建和擴建,有大型倉庫15 個,廒間1362 座,主要儲存各地繳納的稅賦漕糧,保證官俸、京城軍糧供應、平糶、賑濟之用。常年儲糧400 萬石,最多年份高達700 萬石。
2.常平倉。順治十年(公元1653 年),順治通令各省修葺常平倉。清代常平倉要優于前代,主要特點:谷本充足,除官紳富民捐輸、按畝攤征等外,主要是國家出資;調節糧價,一般春糶秋糴,糶三存七;賑濟大災,截止到清光緒時期,全國動用常平倉賑濟的大災在22 次以上;品種多樣,儲存糧食品種有米、谷、麥、大麥、高粱等10 多種。
3.社倉和義倉。清代社倉、義倉始于順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雍正時期,議定社倉之法,對社谷的籌集、管理形式作出了明確規定。義倉設于市鎮,民辦民管,支放手續、核查等與社倉相同。
4.旗倉和營倉。旗倉是清代特有的糧倉,是清東北三省軍倉的統稱,為鎮守和戍邊部隊提供餉糧,管理中還效仿常平倉。營倉是各省設置于沿海或距省會遙遠之偏僻地方的軍倉,始于康熙二十二年,一般按“每兵一名,儲谷一石”標準儲糧。
(十)民國時期。1911 年至1949 年,國家處于內憂外患、戰事不斷和自然災害頻發時期,農業生產受到了極大破壞,糧食供應緊張,是中國歷史上糧食儲備最薄弱的時期。民國初年,部分地方建立了單行的積谷制度,全國沒有儲糧。1928 年后,國民政府逐步恢復和建立了糧食儲備和糧倉,儲糧備荒。從1936 年開始,糧食儲備增加了可以輔助農村生產發展的用途,以倉庫的存谷作為抵押向金融機構借款,可以辦理農村貸款。糧倉的類型有積谷倉、公糧收支倉、農倉(農業倉庫)等。
1.積谷倉。種類又分為縣倉、市倉、區倉、鄉倉、鎮倉、義倉六種。縣倉、市倉為官立,區倉、鄉倉、鎮倉為公立,義倉為私立。倉本來源,除義倉為私人捐助款,官督民辦外,其他公款建立。倉谷處理,縣、市倉分平糶、散放兩種辦法,區、鄉、鎮倉和義倉則增加一項貸放,準許貧戶青黃不接時告貸,新谷登場時償還,照章加利息一分。1945 年,各省市積谷儲糧,稻谷286 萬石,小麥1.25 萬石,雜糧6.8 萬石,積谷款153.9 萬元。
2.公糧收支倉。1941 年,為配合糧食征實和征借的需要,建立了一些新的儲糧設施。主要有收納倉庫,對征收征購農民的糧食,開始分散暫存在各縣的鄉區。1942 年,規定各縣可設征收處8處,每處平均4 倉。據統計,收納倉庫的糧食占征實和征購(借)糧食總量的五成以上。還有集中倉庫和聚點倉庫。政府除接收征收征購的農民糧食外,還有一部分采購的糧食,先集中在就近倉庫,即集中倉庫。并在主要糧食集散地建立了一批具有糧食集并和中轉功能的倉庫,稱為聚點倉庫。先把集中倉庫糧食轉運到聚點倉庫,再將聚點倉庫糧食運送到需要的地方去。
歷代糧食儲備的主要文化:一是防災減災、備戰備荒、平抑糧價的傳統糧食儲備文化思想。這一思想,主導了中國2000 多年糧食儲備的發展。孔子認為,足食、足兵,民信之。墨子認為,倉無備粟,不可以待兇饑。管子認為,民以食為天。二是健全的糧食儲備制度。歷代都保持合理的糧食儲備數量,備戰備荒,是國家治理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據《史記》記載,公元前21 世紀,夏朝糧食倉儲制度正式成為國家一項重要財政制度,糧食儲備有了一定規模。此后,各代不斷完善。唐代糧食儲備倉庫分為正倉、太倉、轉運倉、軍倉、常平倉、義倉等六種,正倉、太倉、轉運倉、軍倉是國家糧食儲備,常平倉是地方糧食儲備,義倉是民間社會糧食儲備。從而建立了功能完善的國家、地方、社會糧食儲備體系,一直沿用至今。同時,實施糧食“平糴”調節制度。戰國時期李悝(公元前455-公元前395 年)提出“平糴法”,國家在豐年以平價購買余糧,荒年以平價售出,以平糧價。公元前54 年,漢朝的大司農中丞耿壽昌創建常平倉,“以谷賤時增其賈爾糴,以利民,谷貴時減賈而糶,名曰常平倉。”此后常平倉作為一項制度推行,對糧食儲備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三是完善的糧食儲備管理法規。秦制定了《秦律》,共有108條律,其中26 條律是糧食儲藏和糧食加工的規定。唐建立了糧食儲備倉儲保管制度,建倉后立銘磚,標明倉的名號、儲糧來源、數量、入倉日期、受納官員姓名等,為后世沿用。這些優秀的糧食儲備文化,歷經2000 多年的檢驗,維護了國家糧食安全,是我們堅定糧食儲備文化自信的基礎,要傳承和發揚。
歷代糧食儲備的主要經驗:
(一)糧食儲備是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是足糧則治、乏食則亂。歷朝歷代重大的社會政治動蕩,絕大多數與農業受災和糧食儲備有直接關系。因此,重糧厚積逐步成為歷代統治者的共識和文化傳統,糧食安全是各朝各代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
(二)不斷完善糧食儲備制度。
1.糧食儲備機構。漢武帝于公元前150年實施均輸平準政策,在中央主管國家財政的大司農之下設立均輸官,由均輸官到各郡國收購糧食等物資,把中央所需要的糧食等貨物運回長安儲備。以后,從上到下,歷代國家都有專門糧食儲備機構,委派專門官員管理。
2.糧食儲備體系。在夏商時期,出現了國家糧食儲備體系的雛形。唐朝時期,建立了功能完善的國家、地方、社會糧食儲備體系。此后,各代統治者重視和完善國家糧食儲備體系,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3.糧食儲備法規。秦代《秦律》將糧食儲備和管理納入法規管理。西漢設置常平倉專項糧食儲備制度,通過國家收購和拋售糧食,調節糧食市場供求,從而實現穩定糧食市場價格和保障糧食供應,糧食市場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的互補作用。這一糧食儲備制度,不僅為以后的社倉、義倉等社會糧食儲備所借鑒,而且隨著自身不斷發展,對后世糧食儲備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4.糧食儲備功能明確和作用互補的倉型。宋代的倉型種類多達30 多種,倉的功能相對單一,不同的倉型有不同作用,對促進政治、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后,各代不斷完善,至清代,糧食儲備倉型相對穩定。
另外,各朝各代國家糧食儲備數量都有一定規模,但是,由于沒有統計資料,不能進行比較研究。
(三)健全積谷防饑和以豐補歉預警機制。中國歷代自然災害頻發,據《中國救荒史》初步統計,公元前1766 元(商湯18年)至公元1937 年的3703 年間,歷史上發生的水、旱、風、雪等災害共達5258 次,平均6 個月發生一次。從唐代開始,國家建立了災情報告制度。所以,歷代一直高度重視天文、氣象觀測,在積儲備荒、積儲安民文化影響下,創立了中國原始的信息預警制度和措施,代代傳承,不斷發展。
(四)長期的南糧北運保證了地區間糧食總量平衡。中國地域遼闊,糧食地區間產銷差別大,糧食的調控,不僅運用糧食儲備的進出對價格進行調整,而且從南方調運大量糧食到北方實現地區間余缺調劑。從春秋戰國開始,水路運糧成為最有效方式。此后至清代,歷代南糧北運主要通過大運河來進行。大運河工程之巨,運糧之多,使用之久,效率之高,都是舉世無雙。
借鑒歷代糧食儲備制度的主要經驗,新中國70 年來建立起了完整的國家糧食儲備制度。
(一)確定了不同時期糧食儲備數量。新中國成立后,黨中央、國務院非常重視糧食儲備,并逐步建立了一定規模的糧食儲備。1955 年,設立甲字糧儲備制度。這部分用來應對災荒的糧食被稱為“甲字糧”,構成新中國糧食儲備的重要部分。糧權屬于中央,國有糧食企業承擔儲備任務。1960 年,中央認為,在糧食分配上,必須瞻前顧后,以豐補歉,逐步糧食儲備。要做到國家有儲備,公社和基本核算單位有儲備。從1961 年第一季度開始,建立了由糧食部直接控制的少量儲備糧,全部擺放在京、津、滬三大城市,糧權屬于中央和國務院。1962 年,中央決定建立備戰目的的軍用“506”戰略儲備糧,即儲備足夠50 萬人6 個月食用的糧食以作備戰之需,實行軍政共管。1963 年,建立農村集體儲備。做到“逐漸增加國家、集體和個人的糧食儲備,達到國有余糧、隊有余糧、戶有余糧的要求。”
(二)建立了國家專項糧食儲備制度。1990 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建立國家專項糧食儲備制度的決定》。在建立專項糧食儲備制度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中央、省級、地縣三級儲備體系。2000年,成立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506糧”“甲字糧”劃入中央儲備糧。此后,各地相應建立了地方儲備糧管理公司,管理地方儲備糧。至此,新中國建立起了比較完整的國家、地方(省、市、縣)、社會糧食(糧食企業、農民)儲備制度。
(三)糧食安全系數逐年提高。新中國成立70 年來,糧食儲備數量基本保證了國家糧食安全。糧食庫存量的多少是衡量一個國家糧食安全與否的一項重要指標。一般以一個糧食年度結束時,糧食結轉庫存量占下年預計糧食消費量的比例作為糧食庫存安全系數。由于沒有全國年度糧食結轉庫存總量、全國年度糧食消費總量統計資料,我們通過按照月人均18 公斤(20 公斤、22.5 公斤、25 公斤)糧食消費量(含口糧、種籽、飼料用糧、工業用糧等)測算出全國年度糧食消費總量。用當年全國糧食生產總量減去當年全國糧食消費總量后,即為當年全國年底糧食結轉庫存總量。采用此辦法測算,糧食庫存安全系數20世紀50年代年均15.4%(含1949 年,假定1949 年年底糧食庫存量為0);60 年代年均12.7%;70 年代年均15.2%;80 年代年均19.7%;90 年代年均33.5%;21 世紀10 年代年均35.6%;2010 年至2018 年年均67.8%。
2010 年至2018 年,世界谷物庫存安全系數年均18.5%。近30年來,中國糧食庫存安全系數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說明中國國家糧食安全保障水平明顯提高。2019 年初,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發布2018 年《全球糧食安全報告》,報告利用聯合國相關統計資料及數據,通過糧食購買力、供應力、品質與安全、自然資源與韌性四個指標來綜合計算各國糧食安全指數,以衡量一國的糧食安全狀態。在全球113個國家中,中國排名第46 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領先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印度(第76 位),世界第四人口大國印度尼西亞(第65 位)。中國在亞太地區排名第7位,前6位是:新加坡、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全球糧食安全排名前10 位是:新加坡、愛爾蘭、英國、美國、荷蘭、澳大利亞、瑞士、芬蘭、加拿大、法國,多數為富裕發達的歐美國家。然而,倒數5 位:布隆迪、剛果民主共和國、馬達加斯加、也門、塞拉利昂,全部是貧窮落后的非洲國家。所以,糧食安全顯示的是國家經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