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江區供稿
為彌補農村地區公共服務的短板,滿足農村村民日益增長的民生需求,近年來,松江區積極探索集社會價值體系、服務空間體系、社區服務體系、多元參與體系、考核激勵體系于五位一體的“好鄰居”松江特色社區服務品牌,力爭打通服務農村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松江區的這一做法入圍2020年度全國農村公共服務典型案例。
立足城鄉社區服務還不夠平衡、農村基礎服務設施建設相對滯后的實際,推動“一心一站一點”建設,促進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向農村社區延伸。
通過品牌化設計、標準化建設、規范化運營、專業化支撐和社會化發展,松江區在今年推進了首批3個鎮級“好鄰居”示范社區服務中心建設。例如,車墩鎮流動人口和老齡化比例較高,鎮政府將部分屬于商業租賃的空間進行收回改造,整合各方資源,打造了集老年助餐、科普教育、健康體驗、農村養老等功能綜合設置的祥東“好鄰居”社區服務中心,總面積達5177.31㎡。中心充分考慮周邊村民婚喪喜事的需求,在二樓辟出一半區域作為村民會所,使周邊5個居村的村民最多只需要步行15分鐘就能走到中心,構建了“十五分鐘社區生活圈”,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評。
為優化“好鄰居”社區服務站功能,松江積極打造“1+5+X”空間體系模式,全區84個村實現從原有風格不一的村委會辦公場地到“好鄰居”社區服務站翻牌的升級轉變?!?”即一個受理服務“廳”,辦公場所統一設置敞開式辦公,前臺以窗口形式接待村民,代理代辦相關基本公共服務項目,提供便民利民服務、公益慈善服務咨詢等。“5”即五間基礎服務“室”,分別為聯勤聯動室、議事協商室、黨群服務室、文體活動室、衛生服務室,每間服務室功能清晰、定位明確,從空間上進一步明晰社區服務站功能劃分,提升空間利用實效。“X”即X項特色服務“點”,由各村在“1+5”基礎上,結合自身實際,因地制宜地布局設置特色服務項目點,做到家門口的“一站式”服務。
為彌補農村村域面積大、資源配置不合理的短板,松江區按照村民自主發起、村民自愿參加、活動自己設計、政府引導指導的“三自一引”原則,積極培育農村睦鄰點,激發基層自治活力,增強村民凝聚力。例如,新浜鎮胡家埭村的68歲村民徐亞根,主動騰出自家房子申報村里睦鄰點,按照一位負責人、一個固定活動場所、一個明確的活動主題、一本活動記錄臺賬“四個一”的建設標準,區民政局、村委會給予資金、資源支持,配齊完善睦鄰點設施設備,為周邊村民提供豐富的活動內容和場所,和睦鄰里關系,培育文明鄉風。目前,全區已有400多個農村睦鄰點,其中示范老年人睦鄰點有190個。
“好鄰居”服務體系積極在“實”字上下功夫,通過做好資源集聚的“加法”、科技賦能的“乘法”,不斷提升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水平。
社區事務受理中心的190余項政務服務清單已全部向村級延伸,更多事項在“好鄰居”社區服務站實現了一次性辦結;積極整合面向社區的各類生活服務清單,目前已開通為村民提供水電煤繳納、公積金賬戶查詢等內容;依托黨員“雙報到”“雙報告”等制度的志愿服務清單不斷拓展,身邊的能人達人、熱心公益志愿者等社區力量進一步被挖掘,多層次、廣覆蓋、常態化的社區公益志愿服務網絡雛形初顯。
明確錯時工作制度,進一步規范了村委會錯時工作、延時工作、晚間值班、雙休日和節假日值班,并通過微信公眾號、村務公開欄等方式向社會公示具體情況,提高村民的知曉率,確保村民“找得到人、辦的了事”。制定接待群眾制度,全面推廣“全崗通”、“首問負責制”和工作日志、民情手冊等做法,梳理完善“首問接待—限時辦結—辦結告知”的辦事流程,及時回應村民訴求。完善績效考核制度,加大群眾評價在考核中的權重,強化以群眾滿意度為導向的績效考核管理,對不能勝任的村干部執行退出機制,做到“能上能下、能進能出”。
積極推進社區治理信息化平臺——“社區云”建設試點工作。在社區治理端,為居村依法協助行政、依法開展自治、日常辦公管理提供多維度支撐;在居民參與端,設置信息公開、社區通知、在線服務、自治議事等“居社互動”功能,推動“好鄰居”社區服務延伸到手機屏幕,提升年輕村民、上班族等群體的參與度。在此基礎上,加快推進松江區個性化“好鄰居”社區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努力打造松江社區治理智能化的品牌。
“好鄰居”社區服務體系積極推動“三個轉變”,加快實現以“有形有限空間”發揮“更好更優功能”的工作目標。
積極收集民意,精準對接需求,持續多點發力。針對農村老人不愿離家養老,葉榭鎮探索推廣全市首個“幸福老人村”;針對農村地區文化資源不足,區文旅局推出農家書屋“百姓書聲”文化惠民項目;針對村民收入低、看病難,區衛健委每年向農村輸送鄉村醫生,推廣1+1+1簽約服務,開展免費體檢、健康狀況評估、優先轉診等服務。
改變過去社區單一服務的短板,依托黨建帶動、服務支撐、活動聯線等資源,實現群策群力、各司其職又互為補充的“集群作戰”效應。例如,車墩鎮依托社會組織服務中心平臺,通過購買服務形式引入社會組織,打造“大海公益”等一批深受社區群眾歡迎的服務項目品牌,實現了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的“雙提升”。
堅持“辦公面積最小化,服務空間最大化”的原則,要求村居干部走出“單間”辦公室,“下樓”到社區服務站等集中辦公,為群眾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務。目前,全區各村已因地制宜完成村級辦公場所改造,實現了村“兩委”成員開放式辦公,在提升村干部工作能力的同時也實現了“村干部”為“勤務員”的轉變,拉近了與村民的距離,疏通了服務群眾的“神經末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