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啟桃
(廣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縣人民醫院,廣西 百色)
骨科患者中,下肢骨折的患者最多,患者常常需要利用外科手術進行治療,從而恢復肢體功能,對下肢骨折患者實施手術后,由于各種因素影響,患者不僅會誘發并發癥,還會出現疼痛現象,影響患者對手術的配合,不利于手術的療效,下肢骨折因其不易固定,往往使患者移動時疼痛加劇,甚至誘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1]。除此之外,老年下肢骨折患者一般會合并有慢性基礎性疾病,加上患者體質弱,手術耐受性差,故而,對下肢骨折患者實施人性化護理配合手術治療,能提升治療效果,促進患者的恢復。
骨折是指骨結構斷裂,下肢骨折包括股骨骨折、跟骨骨折、股骨干骨折、盆骨骨折等,該病發生原因包括直接暴力、間接暴力、勞損以及疾病等,多發于幼兒與老人。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其常見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可以利用閉合復位或者手術復位治療,需要及時治療,不然會存在后遺癥[2]。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下肢骨折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指因靜脈血流緩慢等多種原因,導致下肢靜脈血液異常凝結,形成血栓,患者常常感到疼痛,當血栓脫落時隨血流進人的器官,嚴重危及患者性命,該并發癥誘發因素較多,如(1)麻醉因素:麻醉能減少下肢血流量,進而導致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2)手術因素:骨折后3~7 d血液凝固性最高,同時手術也可以使血液呈高凝狀態,加上術中出血量大,深靜脈受損,會提高血栓發生率,增加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可能性,此外,術中避免使用止血帶壓迫患肢,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3)制動因素:下肢骨折后常會固定患肢,促進患肢痊愈,但在固定患肢時不可避免地會壓迫肌肉、血管,降低血流速度,從而誘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4)其他因素:與其他階段的人群相比,老年人的血管較脆,血管壁薄,術后修復能力弱等是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之一;合并內科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等[2]。因此,護理工作人員應在臨床工作中對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加以重視,加強對老年下肢骨折相關知識的掌握,并積極選擇有效的預防措施。
骨折對老年患者造成的心理打擊非常大,部分患者還有高血壓、冠心病等疾病,極易誘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等并發癥。護理工作人員積極主動與患者及家屬進行溝通,快速掌握患者的病情程度,了解患者的情緒變化[3]。向患者介紹手術的可行性與重要性,耐心傾聽患者的想法,但手術前患者需要長期臥床,心理負擔重,易出現悲觀心態,護理工作人員需要為患者實施人性化的心理疏導,結合患者具體情況進行心理干預,消除患者抑郁、不安的情緒,穩定患者情緒,使患者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治療,講解康復治療注意事項,幫助患者樹立恢復肢體功能的信心,由于老年人聽力下降,所以護理工作人員在與其溝通時要有耐性,語速適宜[4]。護理工作人員針對不同的病情進行不同的護理,了解患者是否存在過敏史,掌握患者的一般資料,了解患者的心理態度以及家庭關系,并對患者實施綜合性分析,進而為患者制定人性化的心理護理。醫護人員需要對患者進行術前指導,并獲得家屬的支持。
對老年下肢骨折患者進行人性化護理期間,基礎護理工作十分重要,護理工作人員,需要清楚患者的生命體征,時時觀察患者的生理指標并詳細記錄,同時掌握患者的心率與血壓情況[5]。觀察患者術后切口是否有滲血情況出現,使引流管保持通暢,并觀察引流液的顏色、性狀等,一旦發現情況異常立即采取相關的處理措施。如病情好轉可攝取低脂、高纖維的易消化食物,均衡營養,忌煙、酒類物品,飲食不當可以誘發嚴重并發癥,尤其患者術后活動量不足,消化功能降低,腸蠕動變弱[6]。飲食指導十分重要,患者需要常飲水(2000~3000 mL/d)來降低血液黏稠程度,保證腸道通暢,不在下肢大量輸液,避免出現下肢靜脈回流現象,防止血液滯留在血管內形成血栓,若是患者合并糖尿病,要將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圍內。
手術以后,老年下肢骨折常會有疼痛狀況發生,護理工作人員需要觀察患者創口部位的滲血情況,如滲血情況嚴重,要及時通知主治醫生,同時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處理,護理工作人員需要根據患者的疼痛程度,對于患者切口部位進行相關的加壓包扎,并持續冰敷,同時為患者進行紫外線照射治療,30 min/次,3 次/d,保證患者骨折部位的供血充足,緩解患者的疼痛狀況[7]。在對患者進行疼痛護理時,保證操作正確,動作輕柔,避免對患者造成損害,消除患者的痛苦。除此之外,護理工作人員還可以為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播放一些輕柔的音樂等方式進行放松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或指導其深呼吸,這樣可有效減輕患者的疼痛程度[8]。
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在手術后常常發生腫脹情況,而且患者容易誘發諸多并發癥,導致患者骨折難以愈合,對于這種情況需要護理工作人員對患者實施健康宣教,也可提供相應的健康指導資料,告知患者治療方案,使其重視術后腫脹情況和腫脹的影響,指導家屬如何幫助患者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利用人性化的心理干預,提高患者治療效果,促進患者早日康復[9]。
作為護理工作人員應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專業的健康教育,預防老年下肢骨折的發生,指導患者了解該病是如何發生、如何護理以及手術效果等相關知識,使患者了解該疾病、治療方法等,引起患者重視。護理工作人員在患者能夠下床活動時,多注意巡視病房,觀察患者呼吸等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預防肺栓塞發生,注意患者癥狀情況[10]。在術后,護理工作人員可結合患者下肢骨折狀況,盡早指導患者進行相關的功能康復鍛煉,可促進患者血液流動,緩解血液滯留問題,改善患肢的內環境,降低并發癥發生。老年患者術后活動無耐力,可選擇機械輔助運動,針對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病情、身體狀況等多方面制定人性化的鍛煉計劃,在盡量早期下床活動,減少臥床時間,護理工作人員每日多次為患者介紹、指導如何進行功能鍛煉,先讓患者進行輕微的肢體活動,并指導患者進行長訓練;術后兩周左右,可以讓患者從被動訓練轉化為主動訓練;術后1.5 個月左右,患者能夠開始進行關節屈伸運動;逐漸增加下肢關節的活動量有助于關節功能恢復,改善血流情況。同時,指導家屬協助、陪伴患者進行功能鍛煉,一旦患者出現不適,馬上處理[11]。當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在進行功能訓練期間,不宜久坐、久站,避免下肢肌肉按摩動作減弱,可有效預防血流減慢甚至停滯所造成的深靜脈血栓的情況出現,使患者能夠更快更好地恢復肢體功能[12]。
在對老年下肢骨折患者進行操作前,需要營造舒適的手術室環境,能夠緩解患者的不安焦慮等負面情緒,減輕疼痛感。采取適當溝通,可幫助患者盡快熟悉手術室環境,特別是在對患者進行翻身等操作時,需要得到患者的配合,良好的護患溝通可提高患者依從性,從而減輕患者的疼痛感[13]。
綜上所述,老年群體肌群出現退變情況,若受到外力影響,極易出現下肢骨折情況,常采取手術的方式進行治療,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對于疼痛的耐受性差,尤其在進入手術室后,受到各種因素影響,患者疼痛感加重,降低了患者的依從性,延緩了手術的進程,該治療方式不僅會給患者帶來極大的創傷,還會產生諸多并發癥[14]。因此,護理工作人員需要對老年下肢骨折患者進行護理干預,現階段,我國多個醫院把人性化護理作為護理培訓的主要目標,堅持以患者為中心,不僅要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還要尊重患者,最大程度地滿足患者的需求[15]。護理工作人員需對患者病情嚴密監測、記錄,并將信息匯報給醫生,同時,當患者出院后,仍需要給予患者鼓勵與關心,知道患者的心理變化,積極有效地與患者進行溝通,叮囑家屬常陪伴患者,使患者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