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是三大谷物中體量最大、用途最廣、價格最敏感的品種。我國玉米生產不斷向主產區集中,南方有16 個省份玉米缺口大,玉米分布區域不平衡的矛盾凸顯,“北糧南運”態勢不斷發展,將對糧食供求格局和糧食安全形勢產生重大影響。2019 年,吉林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黑龍江省糧食局聯合開展軟科學課題研究,分析了玉米北糧南運的必然性、現狀趨勢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有關政策措施建議。
(一)東北生產資源富集,玉米增產潛力巨大。東北地區地廣人稀,糧食生產資源稟賦高,耕地面積占全國的1/4,人均耕地是全國的2.5 倍,位于世界三大黑土帶和黃金玉米生產帶之一,特別是玉米生產條件好、產量基數大、增產潛力大、商品率高、外運外銷渠道多。在2016 年起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調減玉米種植面積的背景下,2018 年黑、吉、遼、蒙四省區玉米總產仍高達2229 億斤,占全國的43%,接近半壁江山。東北是全國最大的玉米主產區和輸出地,玉米外運量一度高達1 億噸以上。
(二)人口密度南高北低,蛋白需求南多北少。玉米是食用蛋白的主要來源之一。近年來,在東北地區人口持續減少的同時,東南沿海地區經濟快速發展,中西部地區快速崛起,勞動力流入規模巨大,隨著人口不斷集聚,食用蛋白消費不斷增加,拉動玉米原料消費持續增長。據統計,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人口7.1 億,占全國的51%;而東北三省人口呈負增長態勢,2018 年黑、吉、遼三省總人口僅1.34 億,分別減少15.6 萬、13.4 萬、15.3 萬。
(三)南方飼料養殖業發達,玉米需求強勁。玉米是肉蛋奶等動物蛋白生產的主要原料,飼用消費占我國玉米消費總量60%以上。受氣溫、水源、生產和消費習慣等因素影響,我國飼料養殖業產能和龍頭企業主要集中在中南、華南和西南地區,這些地區玉米消費占全國的60%左右。隨著養殖業規?;M程加快,南方地區飼用玉米消費數量將進一步增加。此外,這些地區蛋白質、氨基酸、果糖等玉米深加工產業也比較發達。東北玉米糧源充足,南方玉米需求強勁,北糧南運格局將進一步發展。
(四)未來玉米供求趨緊,北糧南運格局將成為保供穩市基礎。近3 年國家臨儲玉米庫存消化2 億噸,東北臨儲玉米庫存大幅下降。在產量調減、庫存減少、消費強勁、中美經貿摩擦導致玉米及替代品進口減少的格局下,玉米供需緊張局面原本可能在2019 年底左右出現,但受非洲豬瘟影響玉米需求減少,推遲了供求緊張的發生時間。未來隨著生豬生產恢復、燃料乙醇產業發展規劃實施,玉米消費可能爆發式增長,穩步釋放東北地區玉米生產潛力將成為保障玉米供應的必然選擇,北糧南運數量將進一步增加。
(一)運輸基礎設施設備建設有待完善。東北玉米通過鐵路直達入關仍有80%以上以包糧為主,中間需多次進行灌袋、拆袋、搬運、裝車、卸車等過程,易發生散落、遺失、污染等問題,人工依賴度高、效率低、損失損耗多。部分鐵水聯運港口與鐵路之間沒有配置專用線,通過汽車倒運作業環節多、效率低。南北物流體系建設和資源配置尚不對稱,“北重南輕”“主線強支線弱”,長江流域沿線、廣西西江沿線、西南地區和西北地區倉儲物流設施建設薄弱,鐵路站臺基礎設施不完備,成為制約物流通道的“最后一公里”。
(二)物流組織化程度偏低。當前,除中糧集團等大型國有企業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物流體系外,其他民營性質的糧食物流企業,普遍存在經營規模偏小、彼此合作松散、組織化程度低等特點,難以形成高效的市場競爭力和規模化效益。信息化手段在糧食物流中尚未得到充分、廣泛應用,運輸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低。總體看,“北糧南運”通過港口的流通速度一般在20 天以上,效率較低;從東北產區到南方銷區的物流綜合成本占糧食銷售價格的20%左右,成本過高。
(三)鐵路運輸方向性、季節性運力不足問題仍不同程度存在。主要體現在哈爾濱鐵路局所轄區域的黑龍江省北部終端地區,個別時段需要排空,運力相對緊張,較難滿足糧食運輸需求。同時受東北地區農民售糧習慣和儲糧條件等因素影響,糧食運輸主要集中在每年的一、四季度,與東北地區煤炭等重要物資運輸高峰疊加,導致收購期間東北鐵路部分區域運力偏緊。
第一,抓重點,打通理順物流通道。加強公路與鐵路銜接,針對糧食兩端客戶規模、能力不均等問題,鐵路部門可在糧食集散地區的鐵路貨場周圍形成綜合貨運樞紐;嘗試自身發展公路物流,實現鐵路全程“一體化”服務;加強鐵路和公路運價聯動機制,推行物流全程一單制,實現一站托運,一次收費,一單到底。在東北地區以及黃淮海、華南、華東等糧食主要產銷區,依托現有優質物流節點資源,改造、整合、升級一批集倉儲、配送、流通加工等于一體的現代綜合性糧食物流園區,簡化作業流程,提高運輸時效,加強糧食物流“最后一公里”服務。
第二,抓要害,鼓勵鐵路散糧運輸。加快推進由包糧運輸向散儲、散運、散裝、散卸“四散化”運輸變革,可在全國糧食主要集聚地,推廣散糧和敞頂箱等糧食專用集裝箱運輸設施設備,嘗試探索在非沿江沿海的玉米主銷區建設散糧接收發放設施,定點接收東北玉米。同時,大型國有糧食企業應積極開展第三方物流業務,提高自身鐵路專用線利用率。
第三,抓關鍵,整合利用倉儲資源。據調查,吉林省現有可利用收儲能力達1607 億斤左右,超過該省兩年糧食產量。產區與銷區雙方可采取入股、收購等方式,開展代收代儲、聯購聯銷商品糧或儲備糧業務,將東北地區收儲能力為銷區所用,既可以減少國家和南方銷區后期倉儲建設投入,節省社會成本和財政支出,又可發揮東北地區糧食生態、糧源、品質、倉儲優勢,促進產銷深度合作、倉容物盡其用。
第四,抓基礎,強化東北地區農村道路建設。汽運是東北地區農戶、經紀人、糧食收儲庫之間運輸的唯一選擇。應加快東北地區農村公路及高速公路建設,對干線公路快速通道和“瓶頸”路段進行改建,拓展通村公路和聯網公路建設,完善交通運輸網絡,保證糧食快速從田間地頭入庫進站到港。
第五,抓配套,加大港口整合和信息化建設力度。整合優化自然資源、經營資源、行政資源、金融資源和臨港產業資源,在港口基礎設施投資上向智能化、信息化、綜合化傾斜,構建大物流供應鏈綜合服務體系;一體化配置從產地到港口的物流資源,有針對性地為客戶“量身定制”低成本、便捷、高效的綜合物流服務產品,實現糧食物流減成本增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