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菊
(山西省太原市第四人民醫院,山西 太原)
艾滋病即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是人體感染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后,機體免疫功能不斷遭到HIV破壞,使人體對威脅生命的各種病原體喪失了抵抗能力,從而發生多種感染或腫瘤,最后導致死亡的一種嚴重傳染病[1]。目前已成為毒害面最廣的全球性衛生問題,至今為至尚無特效的治療方法。那么,針對于患有這一疾病的病人,他們有哪些臨床特點?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進行護理呢?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共收治270例艾滋病患者,現將臨床特點及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270例均為艾滋病病毒抗體陽性,并均為經衛生部批準的艾滋病確認實驗室確認證實陽性者。其中258例為農民,有賣血史:12例為干部,有輸血史,感染上丙肝、艾滋病。男198例,女72例:年齡28~58歲。270例患者均有不規則發熱持續1個月以上,210例以咳嗽、咳痰、呼吸困難為主要癥狀占78%,18例以腹瀉為主要癥狀占9%,24例以皮疹為主要癥狀占13%。
回顧性分析了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共收治270例艾滋病患者的護理方法。主要的護理方法是做好用藥指導,做好發熱、咳嗽、咳痰、腹瀉、皮膚的護理,做好一般護理,加強心理疏導、飲食指導、健康行為指導和出院指導。
除6例死亡外,其他病人癥狀得到有效控制,出院后給予口服抗病毒治療,病人對護理工作及治療效果滿意,護理人員未出現感染現象。
目前,藥物治療是對抗艾滋病的主要手段。用藥指導是艾滋病患者臨床護理的重要內容。為了做好用藥指導我們采取了多方面的護理措施,收到較好效果。護理要點是:(1)因為藥品價格昂貴、不良反應大、患者需在每天的不同時間服用許多藥,依從性差。告知患者一旦不能完全遵守治療方案,治療效果就會變差,或可出現有抗藥性的HIV毒株,一旦停藥,血液中HIV病毒載量短期內可以反彈。因此,按要求服藥,遵守服用劑量和時間。(2)注意觀察藥物的不良反應,定期做實驗室檢測。如齊多夫定,引起貧血或粒細胞減少。服藥期間應定期檢測血常規,最初3個月至少每2周1次。茚地那韋:不良反應有轉氨酶升高、血脂升高、血糖升高等。一般不需停藥。長期應用可引起脂肪過多綜合征,表現為腹部、頸部脂肪大量積聚,此即所謂HIV脂肪重新分布綜合征。個別可引起腎結石,服用時應囑患者每日至少飲8杯水。艾法韋侖的不良反應有皮疹、頭暈、惡心、頭痛和乏力,發生于治療開始的最初2周。以上抗病毒藥物常被選為聯合用藥,及時、合理和正確地選取多種藥物的聯合治療可以顯著延長患者的生命和降低病死率。
發熱是艾滋病患者最主要的臨床特點。本組270例患者入院時均有發熱,體溫38.5~40 ℃,表現為不規則發熱,一般持續3~5 d,通過藥物降溫、物理降溫,體溫逐漸下降至37 ℃左右,其中有6例患者持續高熱,體溫38~40℃長達21 d,各種降溫效果都不佳。我們對癥采取了多方面的護理措施,收到較好效果。護理要點是:艾滋病患者住院期間體溫較高,持續時間較長。因此,護理人員要嚴密觀察體溫變化,每4 h測量1次體溫,及時向醫生匯報,采取降溫護理措施。特別是在降溫過程中要注意觀察病情變化,避免降溫過快引起虛脫。鼓勵患者多飲水,觀察輸液的速度,保證液體量的補充,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患者退熱后出汗較多,要指導患者及時更換內衣、被褥及床單,保持皮膚清潔干燥,消瘦患者骨骼突出部位給予按摩、翻身,預防并發癥的發生。
艾滋病患者因長期發熱、消瘦,皮膚營養較差,容易出現皮膚感染。36例患者出現皮膚病變,其特點:全身點狀丘疹,高出皮膚,先為鮮紅色,1周后為暗紅色,脫屑,瘙癢明顯。有12例患者皮膚受損,全身皮膚廣泛性暗紅、糜爛,流出淺黃色液,不瘙癢,四肢糜爛相對輕微。我們對癥采取了多方面的護理措施,收到較好效果。護理要點是:(1)保持皮膚清潔、干燥,穿干凈、寬松的棉質衣服,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2)暴露皮膚病變部位,用2%雙氧水沖洗,用2.5%碘酒涂擦,75%乙醇脫碘,用氯霉素粉涂于糜爛面,每天2次換藥。(3)用無菌單層大紗布覆蓋糜爛處,以免引起再感染。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疏導是醫護人員的一項重要工作。因為被艾滋病侵蝕的絕大多數是因當時貧窮賣血而染病的農民,他們缺乏知識,心理承受能力差[2]。筆者長期接觸艾滋病患者能夠洞悉他們的心情,也能體諒他們的痛苦。為了幫助患者擺脫焦慮、恐懼的心理,每天到病房以親切的語言關心患者,經常與患者談心,尊重、理解、溝通,了解其需求和困難,滿足合理要求。對心理障礙疏導,以解除恐懼感,積極配合治療,幫助病人正視現實,建立自尊,提供與家屬和親友溝通的機會,尊重人格、隱私。減輕患者親屬照顧者不良心理反應及行為表現。艾滋病具有不可治愈、高病死率、傳染性的特點[3]。目前,人們對艾滋病歧視、疏遠、恐懼的問題依然較為嚴重,患者及其家屬都面臨著很大的生理與心理壓力,極易產生不良心理反應與行為表現。而家屬的不良心理反應與行為表現會對患者生活質量、心理狀態產生直接的影響。隨著醫學的發展,護理工作已經從醫院發展到社會、家庭,護理對象也從個人發展到社會、家庭與個人[4]。怎樣通過護理干預減輕家屬的不良心理反應與行為表現,提高心理健康,為患者提供更好的照顧與心理支持,是目前艾滋病護理研究的重要課題。相關研究表明,對艾滋病患者照顧者,通過心理干預、心理咨詢等讓他們了解自己的負面情緒對自身及患者身心健康的影響,幫助他們調節自我心理狀況,學會處理負面情緒的調節與控制,養成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可以顯著減輕其不良心理反應與行為表現,對患者也會起到相應的積極作用。現在國家對艾滋病患者非常重視,全國各界人士都在關愛艾滋病患者,給艾滋病患者以溫暖和尊重。醫護人員在臨床工作中,以勇氣和自信以及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嫻熟的工作技巧,給予患者極大的鼓舞和安慰,成為他們樹立信心的最好榜樣,讓患者處于配合治療和護理的最佳心理狀態[5]。
電話回訪除了可以督促患者遵醫囑藥物治療和康復治療,還能夠進行個性化的心理治療人文關懷,還能夠將患者在住院期間對于醫護人員隱藏在心里的某些不滿想法等在出院后如實說出來,排除因為在醫院的因素干擾,患者更能夠坦誠說出住院期間的護理感受,通過這種真實、客觀評價來改進醫院護理措施[6]。電話回訪過程中,通過傾聽患者的護理建議,獲取提高護理質量持續改進信息,找出醫院護理過程中的薄弱點、疑難點,經過持續的改進,達到提高患者滿意度的目的。通過患者對服務態度、基礎護理、健康教育、病房管理、關愛患者的滿意度及護理能力評分,醫院可以根據回訪結果,準確及時的改善護理質量,讓患者護理滿意度明顯提高。其原因可能是電話回訪患者,為其提供體貼、關心的服務,可以讓患者感受醫護人員的關懷,能夠提高社會效益,讓醫院在社會群體中樹立更加良好的形象;同時,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能夠用來衡量醫院醫護服務質量,從而促進醫院全面發展,提高其競爭力[7]。
艾滋病屬于傳染病中的一類,且該病的病死率極高,醫務人員在對患者進行治療和護理過程中,第一要提高本身的專業素質以及較好的職業素養;第二要為患者的就診提供專業性、針對性的治療及護理方案,同時進行心理疏導,維持一個舒心、安全的治療和護理環境[8]。與此同時要在整個護理過程中實施人文關懷,有助于患者積極配合醫務人員進行治療,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有利于降低艾滋病的傳播,使艾滋病得到較好的控制,也充分說明了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護理服務理念[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