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潔
(內蒙古林業總醫院 心內科,內蒙古 牙克石)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種以冠狀動脈嚴重狹窄為基礎的血栓形成致血管閉塞。早期溶栓可有效縮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梗死面積,改善左室功能,顯著降低患者的近期和遠期死亡率[1]。因此,溶栓已成為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溶栓越早,效果越好[2]。為提高患者的療效和預后,做好急性心肌梗死(AMI)靜脈溶栓治療的臨床觀察及護理干預工作,效果滿意,現分析如下。
選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3例,進行靜脈溶栓治療,其中男26例,女17例,年齡37~71歲,平均(58.5±2.5)歲;BMI平均(26.4±2.7)kg/m2,發病時間1.6~13 h,發病至溶栓時間,<2 h者10例,2~4 h者13例,4~6 h者17例,>6 h者3例。梗死部位:前間壁4例、前壁11例、下壁7例、高側壁7例、正后壁6例、廣泛前壁5例、內膜下1例、其他2例。
進行靜脈溶栓治療,并給予臨床觀察及護理干預,阿司匹林片300 mg。注射用重組人尿激酶50 mg。溶栓后12 h內給予100 U/kg低分子肝素鈉,經臍周皮下注射,連續治療6~10 d。
(1)溶栓前準備:常規需配備藥物有注射用重組人尿激酶、5%葡萄糖注射液、生理鹽水等,在醫生指導下,可立即溶栓并常規配以利多卡因腎上腺素、心電圖監護儀、除顫器、心臟起搏器、呼吸機、氣管切開袋、氧氣等急救藥物和器械[3]。
(2)護理人員應掌握常見心律失常的急救處理、各種搶救設備的正確使用、急救藥物的用量和使用方法,隨時做好除顫和起搏準備,幫助醫生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4]。
(3)患者應絕對臥床,采取臥位或半臥位,給予吸氧,立即開通靜脈通道,進行心電圖監測,給予止痛藥,采集血樣進行常規檢查后溶栓。密切監測病人心率、心律、血壓、脈搏、體溫、呼吸、尿量、精神狀態等變化,并記錄在特殊護理單上[5]。
(4)心理護理:心肌梗死病情危重,發病兇猛,并發癥較為嚴重,甚至猝死。因此,患者往往緊張、恐懼。在護理過程中,應消除患者的恐懼心理,保持患者情緒穩定,避免興奮和不良刺激,防止疾病復發。當病人胸痛嚴重時,護士應陪在病人身邊,避免忙于搶救,忽視病人的感受[6]。此外,應積極采取止痛措施,有效緩解疼痛。病人應該被允許表達對死亡的恐懼。應以最親切的態度和最恰當的語言向患者解釋,以安慰患者。醫務人員有序地工作。不要慌張,以免增加患者的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耐心向患者及其家屬說明溶栓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必要性,以及溶栓對患者預后的影響,解除患者的顧慮,積極配合治療。
(1)進行溶栓治療時,通常同時建立兩條靜脈通道,一條是提供靜脈套管針,保證溶栓藥物及時輸注;另一條是提供輸液和搶救藥物,使患者在病情變化時得到治療,為患者爭取搶救的時間,并保持有一側上肢進行監測血壓[7]。
(2)確保溶栓藥物及時輸注。注射用重組人尿激酶原50 mg,先將20 mg溶于10 mL生理鹽水溶解后,靜脈推注在3 min注完,其余30 mg溶于90 mL生理鹽水進行靜脈滴注30 min內完成。
(3)由于注射用重組人尿激酶原,在靜脈滴注過程中,密切觀察有無顫抖、發熱、皮疹等過敏反應,有無皮膚、粘膜、內臟出血等不良反應。如有少量出血,采取相應措施緩解。如有大量出血,應立即停藥緊急處理,密切觀察血壓波動情況。嚴格控制溶栓藥物的用量、滴速和穿刺部位[8]。
(4)密切觀察患者的血壓、體溫、脈搏及呼吸的變化,特別注意低血壓的發生。密切觀察過敏反應。觀察胸痛緩解的程度和時間情況。密切觀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發生時間,記錄心電圖。室性心律失常和緩慢性心律失常均作為AMI心律失常。如無血流動力學異常,不需特殊處理。觀察并記錄皮膚黏膜、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及顱內出血情況,記錄出血程度及出血量[9]。當出血量較大時,應檢查血紅蛋白,記錄止血方法和輸血情況,連續監測心電圖和血壓;治療前至用藥后4 h每0.5 h做12-18導聯心電圖。如有右室梗死,應加右室V3R~V7R導聯,發病8~14 h后每2 h、14~24 h、4 h監測CK、CK-MB,溶栓后3 d每天抽血檢查。如有異常應及時處理。
(5)轉運護理:護理人員應提供各種監測指標,協助醫生選擇轉運時間。靜脈溶栓和再灌注現象通常發生在溶栓后20~40 min。再灌注前應及時轉急診,避免再灌注心律失常。在運輸過程中,患者應平穩、輕柔、快速地移動。一般情況下,病人應仰臥,頭部偏向一側。氧氣應該很快接通。檢查靜脈輸液管,防止變形、移位或脫落。病人應與心電監護儀連接,以進行連續監測。準備好除顫器、吸引器和氣管插管。同時密切觀察病人的意識、血壓和呼吸。
2.3.1 再灌注心律失常
給藥過程中應密切觀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發生情況,對無血流動力學異常的快速室性或室性自主心律患者不需治療。對于突然發生的心室顫動或持續性心動過速,應采用直流電除顫或同步電復律。
2.3.2 出血
常見出血部位多見于穿刺點和粘膜。最嚴重的并發癥是顱內出血。腹腔出血少于腦出血。消化道出血多見于溶栓后短時間內,泌尿道出血少。護士應密切觀察病人的大便顏色、皮膚粘膜、牙齦、嘔吐物、出血傾向,特別是頭痛、心神不定等顱內出血,四肢濕涼、煩躁不安、血壓下降等休克體征。各種穿刺后,應延長局部壓迫止血時間,必要時包扎。對于危及生命的出血,護士必須迅速準備輸血并終止溶栓治療。
指導患者急性期絕對臥床休息,床上活動不要用力,避免用力排便。飲食指導是少量多次,以流質食物為主,避免飯菜過冷過熱。飲食清淡,營養豐富。避免吃太多刺激性的食物。不要喝濃茶和咖啡。避免吃太多的脂肪。積極治療高血壓、高脂血癥、糖尿病,避免肥胖和缺乏運動等不良因素。保持心情舒暢愉快,消除緊張和恐懼,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激動。避免緊張、疲勞、情緒激動、便秘、感染等各種誘發因素,當心絞痛發作次數增多、持續時間延長、疼痛程度加重、硝酸甘油片無效時,指導患者及其家屬立即撥打120。按醫囑服藥,并隨時準備硝酸甘油片。
4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經靜脈溶栓治療,再通32例,再通率為74.42%;其中發病至溶栓治療時間<2 h內10例,再 通9例,再 通 率 為90.00%;2~4 h者13例,再 通11例,再通率為84.62%;4~6 h者16例,再通11例,再通率為68.75%;>6 h者4例,再通2例,再通率為50.00%。
43例患者經溶栓治療,臨床癥狀緩解率為32例,緩解率74.42%,并發出血8例,并發出血率為18.60%;發生再灌注心律失常40例,發生率為93.02%;發生室顫并發心力衰竭死亡1例,死亡率為2.33%。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療是利用纖溶酶原激活劑這一溶栓藥物,能直接或間接溶解血栓中的纖維蛋白,使阻塞的血管得以重新再通。溶栓前,詢問患者是否有活動性出血和出血傾向、嚴重高血壓失控、近期大手術或外傷史以及其他溶栓禁忌癥。溶栓前應加強心理護理,消除患者的焦慮、恐懼、緊張、悲觀等心理,詳細說明病情,建議積極配合各種治療、護理和檢查。治療過程中迅速建立靜脈通路,按醫囑使用溶栓藥物,觀察不良反應,觀察溶栓效果。在溶栓過程中,要做好臨床觀察,觀察生命體征和病情變化,詢問胸痛,仔細觀察皮膚、粘膜、咳痰、嘔吐物和尿液有無出血跡象。心電壓監測應注意心律失常和低血壓的發生,預防并發癥,促進患者的康復,降低并發癥和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