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培 高秀麗
摘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作為心理育人的主渠道,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探討“體驗式教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課中的具體應用,可以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改革開拓思路。
關鍵詞:體驗式教學;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教學;應用
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引發出一系列的心理問題,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2020年10月份對新生的心理普查顯示,有近12.9%的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講話中指出,“高校要堅持不懈促進高校和諧穩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態,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把高校建設成為安定團結的模范之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作為大學一年級的公共必修課成為心理育人的主渠道,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讓課堂感染學生,提高課堂“抬頭率”,使學生在課堂中多體驗、多參與,學會自我心理評估,掌握心理調適技能,實現教學目標,是值得每位心理健康教育者需要思考的迫切課題。
一、體驗式教學的涵義
體驗式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合理常設特定情境,通過各種教學方法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自我經歷、親自感知,體現所學知識、發展能力、運用知識的一種多元傳遞互動的教學模式”①。體驗式教學過程重在師生雙方的共同參與體驗,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突顯,讓每位學生感受到被尊重,被看見,包容、接納每一位學生的真誠表達,更多的與學生共情,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共情,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
二、“體驗式教學”法在課程教學中的必要性
(一)是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特殊要求
2011年,教育部思政司印發了《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其中明確指出:高校應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根據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建立或完善相應的課程體系。高校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和特點,科學規范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內容,切實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應有專門的教學大綱或教學基本要求。教學內容設計應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力求貼近學生。應通過案例教學、體驗活動、行為訓練等多種形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通過教學研究和改革不斷提升教學質量。”②可見,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不同于其他一般學科,其重點不在于理論的掌握,而在于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從而掌握自我心理調適的方法。其重點是通過生活案例、行為訓練等,增加學生生命體驗和生活感悟,進而轉化為良好的心理素質,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由此可見,體驗式教學完美地對接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二)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要求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識, 增強大學生的自我心理調適能力,幫助大學生解決身心發展過程中的心理問題,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綜合素質,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③。其核心意義在于“助人自助”,幫助學生尋找自身及周圍資源,激發個體內在的心理能量和心理潛力。“體驗式教學”的優越性就在于輕松為學生營造一個身心放松的場域,讓他們自覺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學習活動中來,積極主動地關注自我、發現自我,全面通透地讓自己被自己看見,允許和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活出完整的人格,讓每位學生更加有力量面對生活中的問題,進而實現真正的“助人自助”。
三、體驗式教學的原則
(一)自主性原則
自主性原則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二是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的凸顯。二者相輔相成,其中良好的師生關系是體驗式教學的基本保證。學生要愛師、信師,教師要知識淵博、平易近人,體驗式教學才能順利進行。而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決定了參與課程的有效程度,所以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更多的學生,甚至全體學生參與其中,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讓學生成為知識體驗和認知的主體,增加課堂的無限生成性。
(二)體驗性原則
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中感受到被尊重,被看見。例如,我們可能記不住初中課堂上學過的數學公式,但是我們一定能記得某一位老師曾經拍過我們的頭,這就是體驗式帶給人們身體的長久性記憶。應用到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的教學中,也是如此。例如,我們可以采用小組式教學,從第一堂課開始,成立小組,每一個小組都有自己的隊名、口號、特色名牌設計。每次上課前,讓小組成員佩戴名牌兒在胸前顯眼位置,老師在互動提問的過程當中,可以隨時親切叫出每一位同學的名字。讓每一位同學感受到自己很重要,感受到自己被看見。幫助學生養成敢于表達真是體驗、真實想法的習慣,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課堂活動的熱情,增強了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思維的鍛煉,提高了教學效果。
四、體驗式教學的基本過程
體驗式教學的基本過程,以筆者在課堂教學中的培養感恩價值觀為例,我們可以采用“生命中最重要的五樣”游戲體驗教學法,通過音樂冥想讓學生體驗放松舒適的感覺,在教師引導語中回憶過往人生中的生命體驗,之后寫下自己最重要的五樣東西,然后在時光列車情境中一樣一樣拿走,最后所有同學手中只剩下一樣,就連這一樣也被小組長收走,把所有同學手中的最后一樣,打亂順序,再隨機發給每一位同學,這個時候,很多同學再次收到紙條,打開看到小組其他學生最重要的,基本上都是家長、父母、親人,這時讓更多的同學進行分享,自己的感受。最終全體同學打成共識:樹欲靜而風不止,珍惜現在的親人,父母,用心去守護自己認為最重要的人事物。最后通過冥想的方式,讓每一位同學的內在得到療愈,找到珍惜和守護的方法。知恩于心,感恩于行,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創造自己想要的美好未來。
(一)創設課堂情境活動
創設課堂情境,開啟體驗興趣。眾所周知,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形成了“您講我聽”的思維慣性,從上一節課結束到這一節課開始,學生如何快速轉換,感受到心理健康課的魅力,良好的情境體驗便是第一步。所以,作為教師設計有價值有意義的情境十分重要。既要突出心理健康課的特點,設計出有效的問題,又要引發學生思考,開啟體驗興趣。情境的創設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例如,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可以設計冥想放松、心理游戲、心理劇、案例等教學形式,以角色扮演、心理游戲、案例討論、小組分享等方式開展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參與各項活動中形成內心體驗。也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音樂、視頻等方式引發學生內在情緒體驗。如:在“生命中最重要的五樣”主題中,運用《花草香隨風》輕音樂,乘坐時光列車,將學生迅速帶入到過往的兒童時代,讓學生徹底放松下來,找回最真實的自己,最在乎的人事物。
(二)小組交流分享體驗
交流分享體驗是體驗式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在課堂開始前,可以將小組隨機分成8人左右的若干組,在傳統教室中,前后兩排坐,便于互動交流,小組成員選出小組長、時間郎、紀律委員等不同角色,起好隊名、口號,帶好自制特色名牌,增加彼此之間的了解,同時便于老師隨即親切喊出學生姓名。小組交流分享之后,選出代表參與班級分享。在“生命中最重要的五樣”小組討論中,學生更加投入,因為彼此很想知道自己的紙條去到哪里,自己隨機收到的紙條是小組哪位成員的,分享自己收到的最重要的是什么,我的感受是什么,學生在分享時,每位同學都很用心地在聆聽,這也是一個感情共識,相互帶動提升的過程。
(三)教師總結提升感悟
教師的總結提升將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分享從理論到實踐應用層面進行提升總結。以“生命中最重要的五樣”為例,小組交流,代表分享,要珍惜健在的家人,感恩父母,努力學習。教師首先要鼓勵、肯定學生的心得分享。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由對父母親人、對家的感恩上升到對國家、社會、他人的感恩,引發學生的利他心、感恩意識、大愛格局,真正為培養合格和可靠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在增磚添瓦。
(四)體驗內化應用生活
體驗內化應用是體驗式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目的是真正讓學生做到知行合一。以“生命中最重要的五樣”為例,可以讓學生借助當時場域,給生命中最重要的三個人打電話,用“對不起”“請原諒”“謝謝你”“我愛你”萬能金句的表達。讓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在學生的生命生活中產生作用。
五、實施“體驗式教學”的注意事項
(一)注重過程考核,淡化期末考試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不同于其他課程,每一個用心體驗的學生都應當得到屬于他的最高分。因此,心理健康課的考核應加大平時考核比重,淡化期末考試成績,同時,期末考試應選擇開放式題目,給學生足夠的表達空間。各項考核在課程之初就明確量化給學生,如出勤、參與互動發言、擔任小組長、課堂生成、課外實踐等各自所占比重,促進學生更加積極高效參與課堂。
(二)加強自身學習,提升團輔技能
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中,教師獨特的人格魅力、運用自如的團體輔導方式方法、語言表達、情感體驗等,對課程的互動效果至關重要,所以,積極參加培訓與自我提升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可以利用假期參加教練技術等課程的學習,使得課堂教學方法的更加靈活多變,能更加輕松讀懂學生表達背后的需求,對個體的引導直達人心,使得課堂效果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 蔣常香,毛莉婷,劉小青.體驗式教學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實踐探索 [J]. 教育學術月刊,2013(12):76.
[2] 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 (試行)教思政廳[2011]1.
[3] 李紅霞.試論體驗式教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中的應用 [J]. 渤海大學學報,2017(5):119.
作者簡介:
王培培(1988—),女,漢族,山東德州人,講師,教育碩士,單位:德州學院化學化工學院,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
高秀麗(1987—),女,漢族,山東德州人,講師,工學碩士,單位:德州學院生態與資源環境學院,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