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行經濟學理論而言,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體系的基礎,金融體系在具若干有自身獨立性的基礎上依賴實體經濟而存,為實體經濟的發展發揮作用。二者關系在理想狀態下應呈現協調發展、共同進步的局面。而在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下,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二者之間的關系高度緊密,相互影響廣泛且復雜。對于二者關系未來發展的方向,應主張避免西式的金融架空經濟傾向,要不斷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和水平,促進實體經濟穩健發展。
【關鍵詞】金融體系? 實體經濟? 協調共進
引言:實體經濟是一個國家產出各項物質、文化財富的根基所在,而金融則是為實體經濟順利、高效運轉提供資金融通支持保障的最重要力量。二者關系表現為,經濟興旺則金融興旺,經濟強盛則金融強盛;金融高效則經濟高效,金融穩定則經濟穩定。可見,實體經濟如同國民經濟的身軀,金融則如同血脈,二者應處于共生共榮,協調共進的關系狀態。在我國,實體經濟是滿足人民群眾和社會發展需求的根本,金融要穩、要活,為實體經濟的發展不斷提供服務。
一、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的內涵
金融體系是一個國家或地區中,資金融通的基本框架。通常意義而言,金融體系一般包含金融部門、公司治理、監管體系、融資模式等組成部分。根據這定義來看,金融體系不僅僅局限于“金融部門的總和”,而是一個外沿更廣,層次更豐富的概念。正因如此,研究分析我國金融體系的過程中,除了關注商業銀行等金融部門,也應充分考慮金融政策,行業生態等要素。
實體經濟是指人基于主觀能動性利用工具進行勞動,將地球的自然環境資源轉化為勞動產品,創造物質、精神上的使用價值的經濟活動,包括生產、流通等重要環節。概而言之,實體經濟即是凝結人類勞動,產出價值的范疇。從古至今,實體經濟都是人類生存和發展所需客觀條件的基礎,其在國民經濟中必須占據最重要的地位,否則一國的安全穩定也就無從談起。而根據上述分析來看,研究實體經濟時不應流于形式而應注重實質,即對于那些產能過剩、嚴重污染環境的產業,有必要進行區分看待。此外,也不可因所有制差異而形成“有色眼鏡”,即金融體系對國企和民企的服務應當是一視同仁的。
二、我國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關系
(一)實體經濟是金融之基
金融是實體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這是經濟史的共識。自誕生之初,金融的根本任務就是為實體經濟的運行發展提供以資金融通為核心的服務。回顧20世紀和21世紀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機,直接的具體誘因可能千差萬別,但究其根源來看,實體經濟的不景氣始終是金融體系巨震的根本原因。脫離基礎,架空實體經濟不僅直接威脅到國家社會安全,金融體系最終也難逃困境。
隨著金融體系的現代化發展和內容豐富,其價格發現、信息交互、提供激勵等功能也逐漸形成。判斷金融是否架空了實體經濟,即是否出現了“脫實向虛”風險的標準,不在于金融活動的體量或是活躍程度再或是市場導向,而是在于最終結果上實體經濟是否得到了其需求的服務和實現發展。在當代中國經濟增長發展方式轉型的關鍵時期,資金資源并非流向鋼鐵、煤炭、基建等領域才是“向實”,研判視角應放得更加長遠一些。各種創新的商業銀行貸款、PEVC風投等多樣化資本業態短期內看似“脫實向虛”的運作,實際上從長期來看是金融資源對實體經濟中新經濟部分的有力支持。只要當下的“虛”能夠可預見地服務到未來的“實”,就應當認為運行沒有脫離實體經濟這一最大之基。
(二)金融體系提供服務是實體經濟良好發展的關鍵條件
金融體系在國民經濟運行中起到的資金融通、降低交易成本、引導優化資源配置、分散企業風險等作用,能夠從方方面面為實體經濟的良性快速發展提供有力支援。在金融體系出現和形成現代化模式之前的歷史時期,資源的市場機制配置主要內含于實體經濟的運行過程中得以實現,信息差、低效率、時空限制大等問題始終難以突破。這方面需求的最終解決,在客觀事實上的表現則正是金融體系的形成和日趨完善、發達。時至今日,金融體系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力已經達到了空前高度,這種全球化的趨勢要求著每一個參與國際市場活動的國家,都必須接受這一規律,想方設法提高本國金融體系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效率。
近年來,對于我國民營企業、小微型企業發展困難的情況,決策層的“解題思路”也主要是從金融體系層面出發,即聚焦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而從國際競爭視角來看,一國的金融體系成熟程度、金融政策選擇,也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其實體經濟對外競爭過程中能以多高的水平發揮實力。
三、協調共進,科學處理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的關系
(一)堅決筑牢實體經濟之基
企業的發展既是實體經濟運行的結果,同時也依賴于實體經濟的景氣程度。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存在的意義,不是為了去呈現金融或實體孰重孰輕的姿態,也不是為了取得怎樣的運作數據。而是要實打實地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求,不斷產出新的財富,這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因此,實體經濟始終是最根本的目的,是一切改革、調控手段所應最終聚焦的領域。金融體系占據的資源,要始終能夠轉化為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有效力量,應防范我國被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掀起的“去實體”浪潮所裹挾,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決不能陷入實體經濟為金融體系“打工”的發展陷阱。
就當下形勢具體而言,一是加大對中小企業發展的金融支援力度,有效化解融資難、融資貴等金融障礙。二是加快產業結構升級轉型,一方面釋放實體經濟發展所需的新活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金融資源基于市場機制自發流向優質、有前景的實體經濟產業領域。三是有目的性地適度引導資源流向,包括資金資源、人才資源等,避免優質資源大量、過度地扎堆到金融體系,導致實體經濟“挨餓受凍”,發展遲滯。
(二)堅決深化金融改革
長期以來,我國資本市場主要的發展著力點在于債券、股票等。應當肯定,這種模式頗為有助于穩定地為金融市場擴大融資范圍,提高融資效率,優化流通水平,進而服務和促進實體經濟發展。而在當下新時期下,中國的國民經濟體系不論在國內還是國際,都面臨著新的形勢和新的機遇挑戰,因此以深化改革來為金融體系注入新一輪的發展動力是必然且迫切的選擇。要通過切實有效的金融改革,使金融體系形成新的功能,提供更為適應實體經濟新需求的服務。
其一,創新金融市場并購業務,實現實體經濟領域的存量資源重組再配置。并購現象帶來的一個重要結果是,使市場中零散、結構可能欠優的各項存量資源得到優化重組再配置,形成更高、更優、更充分的利用效率,進而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活力。我國在過去對并購的重視客觀上存在著不足甚至一些誤解(例如主張并購是“投機性”行為),并把政策擬定和監管的重點置于IPO等方面。這種做法事實上并不利于徹底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也不利于小微企業領域資源的充分使用。
其二,針對群眾百姓或者說普通消費者的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接受金融體系的服務,不僅體現在“產”的方面,“銷”的方面也同樣重要。近年來,我國金融體系取得的一項令世界側目的成就正是建立了一套安全、便利、低成本的電商銷售網絡和第三方支付體系,極大滿足了消費者端的支付需求。在這方面,中國可謂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并值得進一步鞏固優勢,繼續發展創新。
(三)圍繞防風險優化完善金融市場監管
我國的金融企業針對不斷涌現的市場需求,積極地在各方面進行了產品和服務創新、升級,推出了大量回應市場需求的金融衍生類產品。其中一些產品基于交易便利和迅捷的考量,在訂立合同時能夠事實上做到消除實際轉移本金的限制,即只需要少量保證金就能達成交易合意。顯然,這一過程中所需的保證金越少,其的杠桿效應就越大,進而形成較大的金融風險。國家對些紛繁的金融衍生產品應予以更密切的關注和重視,防止金融泡沫因此堆積和爆發風險。具體而言,一要完善金融風險監控系統,強化風險預警機制;二要更積極、更廣泛地開展信息采集和分析總結,切切實實了解和把握金融衍生產品投放后形成的市場效果,并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制定監管和調控意見。
四、結語
新時期背景下,我國應繼續堅定發展好實體經濟這一最重要的立國之基,同時通過深化改革,優化監管引導調控等策略使金融體系服務實體經濟的水平不斷提高。金融與實體經濟應當處于協調共進,互助共榮的良性狀態,只有在這種狀態下,社會主義中國面臨的各類新挑戰才能被順利化解,各項發展目標、偉大事業才能順利實現。
參考文獻:
[1]吳樹旺.經濟金融化視角下的金融與實體經濟分析[J].財經界,2020(08):36-37.
[2]付莉,王訸.金融與實體經濟關系及穿透式監管探析[J].中國物價,2020(04):38-40.
[3]劉曉姣.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系分析[J].現代營銷(信息版),2019(10):125.
作者簡介:鄭茜楠(1997.02-),女,遼寧黑山人,英國華威商學院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