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進 林茜 王一帆
摘要:社交旅游是一種將社交和旅游合二為一的新型旅游模式。分析了社交旅游群體的消費特征,從旅游開發的角度,討論了以社交為導向的旅游開發新模式,提出了應對社交旅游現象和旅游開發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社交;旅游;高校
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旅游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國的旅游經歷了觀光旅游、休閑旅游和體驗旅游等一系列模式。人們對旅游的需求越來越高,已不再滿足于景點打卡,自助式定制旅游逐漸成為新的熱點,其中兼顧社交屬性的定制游逐漸走進大眾的視野。
1 社交旅游的概念
社交旅游是在旅游的同時兼顧社交需求,是在有組織的旅行途中結交志趣相投的新朋友,將社交和旅游合二為一的新型旅游模式。社交化的旅游也可以看成是一個生活圈子,根據目的地、時間、對象、興趣發 起的旅游行程,包括后期的分享、交流,都可以看成是社交化旅游的一部分。
2 社交旅游的產品模型
近幾年,各種旅游網站、應用軟件層出不窮,傳統的旅行社也推出其線上業務版面,可以看出“線上平臺 + 線下資源”是將來旅游市場發展的趨勢,還體現出經驗分享、文化體驗、一站式服務的特點。著重于單個旅行產品過程中的具體細節,充分結合大學生的消費心理,旨在提供一個較為完整的產品模型。
2.1 前期建立社群,使旅行成員相互熟悉
大學生旅游的目的主要為開拓視野、放松心情、 緩解壓力。這種情況下,有伙伴同游會使效果倍增。由此就可以根據學生的愛好、需求等制定不同的旅游路線和相關的旅游產品,再根據調查的數據,將客戶進行進一步分類,促使其相互交流、建立友誼。
2.2 中期合理安排行程,拒絕強制消費
(1)對于大學生而言,旅游信息繁雜多樣,內容參差不齊。大學生苦于選擇合適的出行地點和出行計劃,往往花費了大量時間而不能得到理想的結果。因而旅游機構可以在旅游地區尋找有當地豐富游玩經驗的旅游愛好者,幫助團隊制定該區域內的旅游路線、資源統籌等相關事宜。根據客戶的偏好、需求定制旅游。
(2)大學生的消費水平總體不高,受經濟條件限制,部分大學生不能負擔必要生活開支外的旅游資金。這時就需要相關負責團隊根據大學生的消費能力來定制旅游路線。堅持“性價比”的定價策略,將大學生群體的需求體現在產品中,整合優質資源,實現性價比最高,讓顧客滿意[1]。
2.3 后期分享旅行體驗,完善社群交流
多數大學生都會在旅行中購買一些紀念品、小禮物留作紀念或送給親朋好友。基于這種消費觀可以設置獎勵機制,鼓勵大學生群體分享自己的旅游見聞、 經典風景和實際體驗,并給予一定程度上的優惠,利用內部邀請引流概念,鼓勵老用戶邀請新用戶。
3 社交旅游的宣傳手段
3.1 網絡宣傳
宣傳方式以互聯網為主,采用線上、線下多種方式進行宣傳。每個發展階段有每階段的特點,因此每階段的宣傳方式略有不同,利用網絡、校園等多種平臺,擴大品牌的影響力。
3. 1. 1 初期階段
積攢人氣流量,吸引顧客,根據目標群體的需求定制相關旅游產品,將需求信息設置的具體化、細致化。把設置的相關產品放到相關網絡平臺上,將標題標簽設置的更吸引人。
3. 1. 2 中期階段
完善產品線,兼顧線下服務。在穩固基礎產品的同時發展薄弱項目,推出新型旅游產品雙向發展,走 “性價比”路線,做到在同類產品中“價值感”最強,優化產品細節,細化產品展示。使用戶看得懂費用中包 含什么、不包含什么,從而使顧客覺得“物有所值”。在高校附近建立線下門店,提供線下咨詢服務,走進校園,在教學樓、校門口、食堂附近搭建咨詢亭,向學生發放廣告,招收學生代理,增強學生群體的信任度。
3. 1. 3 成熟階段
搭建發展自身平臺,實現平臺引流,拓寬經營門店范圍,打造品牌優勢。在各個社交平臺上設立公司賬號,營銷旅游產品,在微博、微信公眾號平臺上投放產品廣告,定期分享顧客體驗,例如照片、推文等。針對不同的線上平臺,制定不同的推廣戰略,發展區域品牌代理,整合區域資源,形成完整的產品鏈。
3.2 名人效應
除了網絡宣傳手段,還可以充分利用大學生對名人的熱情和追捧,抓住名人代言能夠刺激大學生消費的心理。經研究總結,高校社交性旅游名人效應代言,可分為社會明星代言和校內名人代言兩類代言對象。
3. 2. 1 明星代言
尋找社會上熱度大、知名度高、與大學生年紀相仿的年輕、有活力的明星或形象積極的網紅作代言。 使用明星和網紅代言社交型旅游平臺,吸引消費者關注本平臺發布的旅游信息和社交活動。
三、結語
綜上所述,私人訂制旅游服務的發展,對旅游業整體的發展前景具有重要的促進意義。通過有效的發展創新,改善私人訂制旅游服務的發展現狀,完善私人訂制服務方式上的不足,更加全面的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提升消費者的旅游體驗滿意度,進而實現旅游發展的經濟效益。因此,在未來的旅游業發展中,私人訂制旅游服務在旅游服務形式中的占比將越來越高,其高效的經濟利益,將有效推動旅游行業整體的正向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洪亮,王滔,李林.關于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治理的對策探討[J].吉林農業,2019(20):84.
[2]史華鋒,馮麗娟,孟曉民,等.運城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現狀與思考[J].中國農業文摘———農業工程,2019,31(6):21- 23.
[3]陳永龍.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問題與思路———以肥西縣為例[J].安徽農學通報,2019,25(8):104- 106.
[4]劉毓俠,于傳宗.農產品質量安全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探討[J].北方農業學報,2004(6):1- 2.
[5]張曦.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南方農村,2013(8):56- 58,69.
[6]賈樹妍.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建設面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2(5):7- 8.
[7]李臻楨.淺論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問題及其對策[J].南方農業,2017(18):69- 70.
[8]王海東,王彥彤.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商場現代化,2014(7):90- 91.
[9]劉玉柱.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突出問題及對策探討[J].農民致富之友,2015(20):82- 83.
課題項目:山東省大學生創業實踐項目“結伴網”基于互聯網旅游下的社交旅游平臺(項目編號S2020133240765)
作者簡介:
林茜(1979-),女,山東濟南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旅行社經營管理。
徐永進(2000-),男,山東濰坊人,學生
王一帆(2000-),女,山東日照人,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