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興職業農民培訓是提高農民文化素質的重要途徑。介紹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現狀,分析培訓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加強政策扶持、加大資金投入、提高培訓質量、優化培訓效果等對策,打造一支文化素質高、農業技術過硬、會管理、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
關鍵詞: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教育;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3.6;G72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4-1161(2020)04-0082-02
“三農”問題是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中之重,多年來,中央一號文件始終關注“三農”問題,重點強調現代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途徑,國家高度重視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要求建立全面完善的職業農民配套政策體系,為培養造就更多適應新時代要求的農業實用人才打好堅實的基礎。
1 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現狀
2017年1月,農業部《“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中提出:以公益性教育培訓機構為主體、多種資源和市場主體有序參與的“一主多元”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全面建立,近幾年國家大力投入凸顯了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重要性。我國農民人口基數大,學歷普遍較低,據調查統計,小學、初中學歷占比30%,高中占比36%,大專占比23%,本科及以上占比9%,可見,多數農民沒有受過生產技能訓練,全靠口耳相傳、自我領會。農民職業化是新時期國家對三農工作的硬性推進,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所在,是提高我國農業競爭力的基礎,是讓農民成為現代農業生產的主導力量。
自從國家開始實施新型農民培訓以來,已累計投入資金超過100億元,培育農民2 000萬人以上。農民素質的提高,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推動了我國農業現代化轉型進程,促進了我國農業從傳統農業向農業主體多元化、多領域化、現代化轉變。目前,新型農民培訓培訓基本覆蓋各市縣,其中,農業經理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現代創業創新青年、農業產業精準扶貧培訓帶頭人培訓次數超過200萬人次,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村實用技術培訓超過1 500萬人次。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已從傳統的農戶種養、手工勞動方式向多元化、現代化轉變。建立起來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能熟練掌握現代農業機械的使用,有的具有較高的經營意識,能夠不斷適應現階段農業發展的需要。
2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存在的問題現階段,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
2.1 培訓資金較為短缺
在國家對農業投入持續加大的背景下,農民技能培訓資金投入已突破100億元,逐步緩解了培訓資金短缺狀況。但隨著現代農業科技的不斷進步,一大批現代農業新技術新裝備不斷涌現,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升,農機裝備技術越來越高,生產應用越來越復雜,這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考驗。職業技能培訓需求的進一步擴大,使有所緩解的培訓資金缺口再次變大。
2.2 培訓內容相對滯后
農業科技的快速發展對教師隊伍的要求越來越高,教師隊伍只有不斷學習,更新知識,才能跟上新技術新裝備的應用。尤其在農業機械化逐步向大型化智能化方向發展的今天,如果不及時更新知識,就會落伍于新時代。但受到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影響以及資金、政策等因素制約,加上各地各級農業培訓機構差異較大,導致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教師隊伍知識儲備明顯不足、培訓內容固化不變、教學水平相差很大、培訓效果千差萬別。有的條件好的培訓機構配備有現代化的教學設備,能夠采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開展教育培訓,受到新型職業農民的歡迎。有的培訓機構一直延續較為落后的教學手段,培訓內容更新緩慢,培訓效果難以保證,難以跟上農業科技的進步步伐。
2.3 互聯網應用人才匱乏
與城市相比,我國農村條件普遍落后,對農業優秀人才的吸引力無疑會大幅降低,尤其是互聯網應用型人才很難到農村來創業發展。而互聯網是目前農民獲得新知識的重要渠道,是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重要途徑,是農民提高職業技能的重要方式,是農產品走向市場的重要平臺。在“互聯網+”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方面,由于相關人才的匱乏,新型職業農民很難得到信息化知識熏陶,無法獲得最新的科技知識,影響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效果。
2.4 理論教學與實踐應用脫節
理論學習的目的是指導實踐應用,否則,再好的理論也只是空談。當前,各地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仍以課堂理論教學為主,與生產實踐應用結合度不高,以農民現有的知識水平很難深刻理解理論知識的精髓,導致理論與實踐脫節。
3 做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措施
3.1 制定扶持政策,完善培訓體系
在政策層面上,應進一步完善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培養視野開闊、掌握技術、有想法、有干勁的創業人員,帶動更多農民應用先進農業技術裝備,采用現代農業技術,發展規?;a,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制定扶持政策,鼓勵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機構創新培訓方式,改善培訓環境條件,提高培訓效果,真正讓新型職業農民學習新知識,掌握真本領,帶領更多農民致富。
3.2 加大資金投入,完善管理機制
有必要繼續加大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資金投入,并建立培訓效果考核評價機制,對培訓效果和群眾反映較好的培訓機構予以重點扶持,提高有限國家資金的利用率。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中來,以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完善培訓資金管理機制,將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讓新型職業農民通過教育培訓長知識、長見識,提高生產經營能力和引領帶動能力。
3.3 更新培訓內容,注重培訓實效
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中,許多教師沒有做到與時俱進地學習、進修,其掌握的知識與當前農業科技發展的現實脫節。他們受自身知識和能力水平的限制,仍愿意延續 “我教什么你學什么”的教學理念,無法適應現階段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高要求。因此,必須加大師資培訓,著力提高教學水平。學校要為教師創造更多學習深造的機會,組織并鼓勵教師學習新技術新知識,并把教師知識更新和能力提升作為學校工作的重心,千方百計提供教學水平。堅持理論教學與實際應用有機結合,在學習中應用,在應用中學習,讓理論更貼近實踐,讓農民容易接受,樹立“農民想學什么我教什么”或“什么最需要我就教什么”的教學理念,讓教育培訓成為新型職業農民素質提升的重要途徑。
3.4 運用“互聯網+”,轉變教學培訓方式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步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互聯網+”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搭建了嶄新的平臺。通過“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可以打破原有的面對面授課模式,利用線上與線下兩個渠道,開展靈活多樣的培訓活動,有助于提高教育培訓的效率和效果。培訓機構應秉承“創新、共享、綠色、開放”的新理念,創造條件搭建互聯網培訓平臺,讓農民隨時隨地學。學習內容盡量接地氣,通俗易懂。開展網絡問答服務,隨時解答農民生產中遇到的技術難題,為新型職業農民提供及時服務。
參考文獻
[1] 崔銳.為什么要培育新型職業農民[J].人民論壇,2018(28):80-81.
[2] 董寧.遼寧農業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業科技與裝備,2015(6):85-86,88.
[4] 王曉臨.新形勢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教育工作的思考[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21(3):60-61.
[5] 叢艷靜.現代農業視角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思考——結合永安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訓[J].農技服務,2016,33(7):167-168.
[6] 何力.黔南地區新型職業農民從業素質提升研究[J].農業科技與裝備,2018(6):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