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鴻儒 賈紅明 莫家彬 張冠業 鄧潔瑜 李秋冬
【摘要】目的:探討醫學影像學系統整合入臨床專科的實習模式在臨床專業醫學生的實習教學效果。方法:研究對象選取在我院影像科實習的臨床專業醫學生50名,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傳統為期2周的影像科輪轉實習,實驗組將影像科實習2周學時按人體器官系統進行分割并整合入相對應的臨床專科實習中。實習結束后進行閱片測式和教學效果反饋問卷調查,比較學生的成績及對教學效果的主觀評價。結果:實驗組綜合閱片考核成績優于對照組,對教學效果主觀評價亦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醫學影像學整合臨床體系的實習教學模式,能有效提高臨床專業實習生的綜合閱片分析能力和主觀能動性,可取得較為顯著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醫學影像學? 整合醫學? 臨床專業醫學生? 教學模式
【基金項目】2017年度廣東省臨床教學基地教學改革研究項目(2017JD050)。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47-0080-02
我國高等醫學教育針對臨床醫學專業學生要求開展2~4周影像實習教學,目的在于讓實習生了解影像檢查的適應證,對常規疾病的影像學表現進行科學的分析與判斷,掌握該領域診療基本理論及實踐操作,最終培養學生創造性的臨床思維方式,將其應用到工作實踐中并解決實際問題[1]。目前大多數臨床教學醫院對臨床專業醫學生安排為期2周的放射科集中輪轉實習。由于醫學影像學涉及系統廣泛、內容多,而《醫學影像學》對于臨床專業醫學生只是一門選修課,在校期間往往得不到重視,且缺乏影像見習課,理論基礎相對薄弱,很難在短短的2周實習期間就掌握各個系統常見病及多發病的影像基礎知識[2]。因此,無法將影像知識與臨床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導致學生對影像專業學習興趣降低、知識掌握不全,教學效果不盡人意。基于目前我國臨床專業醫學生在醫學影像專業實習薄弱的情況,探討醫學影像學分系統整合入臨床專科的實習模式在臨床專業醫學生的實習教學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2019年在暨南大學附屬順德醫院影像科實習的臨床專業實習生共50名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傳統實習組26人,整合實習組24人。兩組實習生年齡、性別無統計學差異。
1.2 方法
傳統實習組:按傳統模式集中安排為期2周的影像科輪轉實習,采取一對一的帶教模式,實習生跟隨帶教老師的日常實際工作進行操作及學習。整合實習組:按人體器官系統進行分割,分解為頭頸、胸部、腹部、四肢骨關節四部分并整合入相對應的臨床專科實習中。將影像科實習2周學時分解為四次,每次集中輪轉影像科3日學時。3日學時具體實習安排:入科前利用半日學時針對上一輪臨床專科相關內容進行提問,初步考核了解掌握情況,同時解答臨床實習中遇到的相關影像問題。接下來重點針對于臨床相關專科內容進行帶教,并將X線、CT及MRI按系統跨科整合在一起,從解剖、基本病變征象及常見疾病的影像進行典型病例示范教學。出科之前先針對本輪實習做個總結,然后采取基于臨床病例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模式布置一例與接下來臨床專科相關的病例,讓實習生帶著問題與任務去參與臨床專科實習。
1.3教學效果評估及方法
①實習結束后,統一進行醫學影像學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及綜合閱片分析能力考核;②進行問卷調查分析,包括:激發影像學習興趣、提高自學能力、影像知識應用能力、提高實習效率、對教學方法的滿意度等。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0.0統計軟件,統計結果計量資料以(x±s)表示,t檢驗比較,檢驗標準為P<0.05表示有顯著性差異。
2.結果
2.1綜合閱片分析能力、專業基礎理論知識考核成績
實驗組學生的影像專業基礎理論知識與對照組學生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綜合閱片分析能力成績優于對照組學生,總成績與對照組學生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實習對各自教學方試問卷調查結果比較
醫學影像學整合臨床體系的實習教學模式在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自學能力、提高實習效率、影像知識應用能力,教學方法的主觀滿意度較傳統帶教模式具有明顯優勢,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醫學影像學是一門醫學基礎、臨床實踐與影像圖像三者有機結合的綜合性學科,幾乎涵蓋全身各個系統,成為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重要橋梁和紐帶。影像學知識結構復雜,信息量豐富,教學難度較大,學生的臨床實習教學中,不僅要驗證課堂上的理論知識,還要用理論來指導實踐,培養臨床思維能力和工作能力,強調醫學影像學與解剖學、病理學、臨床醫學之間的有機聯系[3-4]。傳統醫學課程模式以學科為中心,人為地將內在邏輯或價值關聯的系統整體分解為不同的學科,導致學科間的分離及理論與實踐的脫離[5-6]。整合醫學的理念正是順應這種醫學發展的需要,是醫學高度發展的必然趨勢[6]。隨著醫學影像設備和技術的迅猛發展,影像診斷學在各系統疾病診斷中發揮重大作用,幾乎涵蓋全身各個系統,與整合課程體系具有天然親和力[7]。
從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綜合閱片分析能力成績優于對照組學習。由于疾病的不同發展時期,出現同病異影以及異影同病的現象也決定了其復雜多變個體化的特點[8]。因此,在臨床診斷工作中,要做出準確的診斷,在影像征象分析的基礎上更加需要結合臨床病史及相關實驗生化的檢查,強調充分發揮主觀性及積極性,才能在細微之處找差別,最終做出正確診斷。以器官系統進行分割整合入臨床專科的實習模式,使影像知識與臨床病例更加緊密地相結合,注重了理論知識的應用和實踐,通過臨床病例的實踐加快了學生在基礎學科與臨床實踐的轉換。
教學效果反饋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對教學方法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醫學影像學整合臨床體系的實習教學模式在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自學能力、提高實習效率、影像知識應用能力,較傳統實習模式具有明顯優勢。因為臨床專業醫學生畢業后大部分不從事醫學影像工作,往往對影像科輪轉實習不重視,缺乏主動性。在校影像理論教學課時較少,缺乏系統、扎實的影像基礎知識,而醫學影像專業知識涉及廣泛,短期的影像科輪轉實習,只能觀摩和做些簡單的書寫報告工作,很難真正理解并掌握教學內容,同時容易產生畏難和厭煩情緒。本研究中通過以器官系統為模塊,將影像醫學臨床實習課程優化,使實習生在影像科輪轉的學習更有針對性,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在影像科實習進行有針對性的解剖基礎及其相關的臨床疾病的影像學習,提高教學效率;其次有助于將影像學與臨床病例緊密地相結合,提高臨床專業實習生的學習興趣,并將影像診療知識切實運用到臨床實踐中,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并且在臨床專科輪轉的時間相對較長,也有利于基于臨床病例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BL)模式在影像各個專科系統全面的開展實施,提高臨床醫學生的診斷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醫學影像學整合臨床體系的實習教學模式,能有效提高臨床專業實習生的綜合閱片分析能力和主觀能動性,可取得較為顯著的教學效果。當然,本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畢竟臨床專業醫學生在影像科實習安排學時較少,按器官系統進行分割學時仍需有待進一步合理化,以保證對實踐操作技能的熟練。其次整合課程也加大了帶教難度,對教師專業水平也提出了新的挑戰。
參考文獻:
[1]王明,陳慶華. 臨床醫學專業醫學影像實習教學思考[J].中國鄉村醫藥,2014(18):63-64.
[2]李莉,李宏軍,任美吉,等.非影像學專業的醫學影像學教學現狀[J].現代醫藥衛生,2015(2):304-305.
[3]徐曉旭,張鐵山,王立基,等.整合醫學理念引入醫學影像學臨床實習的探索[J].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2017(1):38-39.
[4]李萍,岳鳳蓮,劉白鷺,等.醫學影像學課程整合的應用與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5(6):71-72.
[5]李麗,王南,朱文珍,等.武漢市某醫院整合課程中醫學影像學教學效果的評價與分析[J].醫學與社會,2016(1):105-107.
[6]馬小軍,蔡鄭東.骨腫瘤的診治與整合醫學的發展[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19(3):538-541.
[7]孫博,苗延巍,張維升,等.醫學影像學在臨床醫學專業整合課程體系中的教學實踐[J].現代醫藥衛生,2016(12):1937-1939.
[8]岳軍艷,陳杰,王娟,等.PBL教學模式在醫學影像診斷學實驗課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4(6):94-95.
作者簡介:
歐鴻儒(1979-),男,廣東樂昌人,主任醫師,大學本科,主要研究領域為腹部影像學診斷。
賈紅明,主任醫師,大學本科,主要研究血管CTA影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