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語言文學是我國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在素質教育里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人們對中職院校的學生存有偏見,普遍認為中職學生人文素養偏低、文化成績較差。因此,中職院校普及漢語言文學教育勢在必行,通過普及漢語言文學教育,有效提高中職學生的整體文化素養。
關鍵詞:中職;漢語言文學;人文素質
一、在中職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現狀
調查數據表明,一部分中職學生仍然不具備明辨是非的能力,并且不能夠理性地判斷善惡,缺乏一定的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隨著全球文化的融合發展,中職學生容易受到不良文化風氣的影響,生成錯誤的價值觀,做出不當的行為舉止。另外,中職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自制能力比較差,可能會為了尋找捷徑而誤入歧途,甚至犯罪,嚴重威脅到學生自身、家庭和社會的健康發展。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的漢語言文學教學無法適應當前的發展,因為傳統教學模式重視理論,忽視了實踐教學,也沒有將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職院校應將漢語言文學教學與先進的多媒體教學工具完美結合,突出學生課堂主體地位,鍛煉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同時,中職學校應將漢語言文學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起來,逐步培養學生理性分析問題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此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中職漢語言文學教學,重點在于通過人文知識學習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傳統的漢語言文學主要是以教會學生漢語的理論知識、分析文章的結構、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為目的,而對教學文本中的人文思想不加以重視,使學生無法了解文章更深層次的人文情懷。這不利于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
中職學生都有專業課的學習任務,漢語言文學并非是學生本專業的重點科目。因此,很多學生對漢語言文學知識的學習興趣不高,甚至認為漢語言文學知識的學習對自己專業知識學習作用不大。漢語言文學教材中有很多課文需要學生重點背誦。對于背誦課文,很多學生都沒有興趣。因此,學生對漢語言文學的學習興趣普遍不高。
應試教育培養出的人才缺乏人文關懷,無法適應時代需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環境更加復雜多變。教育工作者只有積極尋找教學方法,改變學習者的學習態度,提高他們的人文素質,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在分數教育和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學校僅靠課堂教學難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二、在中職漢語言文學教學中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策略
(一)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
良好的學習環境可以促進學生提高學習能力,養成正確學習的方法和習慣。在中職漢語言文學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不局限于理論學習,指導學生組織成立漢語言文學社團、詩詞或者成語社團,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在活動交流中將課堂理論知識付諸實踐,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組織開設一些與漢語言文學相關的活動,如詩詞朗誦比賽、文學創作比賽、書法比賽等。這樣一來,一方面,可以讓學生的課堂學習內容變得豐富多彩;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在活動中重新認識漢語言文學,感受它內在的魅力。總而言之,中職院校要為學生提供良好的人文學習環境,以此來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二)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
在中職漢語言文學教學中,中職院校不僅要為學生提供良好的人文學習環境,還要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集素質和能力于一身的教師資源。中職教師只有具備深厚的文化素養,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漢語言文學的知識,才能帶給學生良好的課堂學習體驗,提高課堂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和趣味性。如教師可以播放一些優秀文化教育節目的片段,供學生學習探討,讓學生在興趣中快樂學習。另外,教師要不斷自我提升,積極參加學校培訓,全面提高自身素養,以身作則,這樣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
(三)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在大多數的中職院校中,漢語言文學是選修課,如何激發學生漢語言文學學習的興趣,合理安排課堂教學內容是關鍵。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基礎和知識接受能力,合理安排課程講授的內容及進度,仔細甄選并合理取舍教材。
如教師可以舍去教材中一些枯燥乏味的長篇文章,添加一些具有教育意義或者蘊含優秀人文素養的短篇文章。教師適當地添加學生感興趣的文章后,可以讓學生自由結組進行小組學習和討論。教師還可以找尋一些積極健康的文章和詩詞,在課堂上和學生一起鑒賞,讓學生通過討論互動認知詞文的內容,在學習過程中了解作者的情感和心境,領悟到不懼困難,越戰越勇的精神態度。
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合理使用先進的教學工具,利用多媒體教學方式,以視頻或者圖片等多種形式展示教學內容,讓學生更好地接受所學知識,從學習優秀的人文素養知識。
(四)利用教材文本,以德育人
中職學校實施人文素質教育對提高學生個人素質有著重要作用,通過漢語言文學教學培養學生愛好文學、喜歡中國傳統文化,從而培養學生成為具有較高人文素質的人才。中職學校的漢語言文學教學,是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獲得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獨特的氣質修養。漢語言文學教材中的文學作品,大多是通過具體、生動的形象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在這些教材文本中,學生不僅能夠學習漢語言文學知識,還能夠學習做人的道理。
比如,漢語言文學中重要的教學文本——《論語》,很多中職院校都會選擇這一教學內容。漢語言文學教師要抓住《論語》中的教育意義,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做人的教育,讓中職學生通過學習《論語》,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五)創設教學情境,以景化人
在中職漢語言文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精心創設情境,喚醒學生的情感,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進入愉快的學習環境中,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中職學生的人文知識素養參差不齊,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也不相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方法就尤為重要。教師要依據學生的特點,采用合理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同時,教師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學習情境,讓學生在真切體驗中提高人文素養。
例如,教師在教學中講到中國古詩詞時,可以在課堂上組織朗誦會,利用《朗讀者》這一模式進行教學,鼓勵每個學生進行古詩詞才藝展示,學會“用簡單的方式呈現內心中最想表達的情緒,用發自心靈的聲音朗讀自己的夢想,感受文字的力量”。
結束語
人文素質是檢驗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標準,在中職漢語言文學教學中,教師要創造良好積極的人文環境,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知識能力和素養,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興趣愛好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從各個方面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
參考文獻
[1]王燕.論人文素質教學與漢語言文學教育的融合策略[J].黑河學院學報,2019(7).
[2]劉潔絮.人文素質教育與漢語言文學的結合分析[J].教育現代化,2019(29).
[3]林志堅.論人文素質教育與漢語言文學的融合及對策[J].漢字文化,2019(6).
作者簡介:趙子敏(1978--),女,漢族,河北故城縣人,河北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故城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教師,講師,研究方向:語文語言文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