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琪
【摘要】“信號失靈”是“教育甄別理論”下產生的一個較為嚴重的現象。信號失靈導致了勞動市場判斷力減弱,就業難問題出現,文章在探索這種聯系的同時,探索并提出規范信號失靈的對策,緩解就業難現象。
【關鍵詞】信號失靈? 教育甄別理論? 就業難
“教育甄別理論”又稱“篩選理論”(screening hypothesis),20世紀70年代初由美國經濟學家邁克爾·斯潘斯和思羅等人提出,它將教育視為一種篩選裝置,以幫助雇主識別不同能力的求職者,將他們安置到不同職業崗位上。該理論認為,在勞動市場上,由于雇主與雇員缺乏完整的信息認識,雇主不清楚雇員的能力、水平等等,便不得不通過雇員的個人特點中尋找有用的信息,以此來鑒定其能力。個人特點可分為“標識”和“信號”。前者是指天生而不能改變的,如性別、種族等;而后者則是指可以通過后天獲得上午、可以改變的,如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個人經歷等。由于“標識”的不可變特點,篩選理論則著重分析信號的信息作用,尤其是教育水平的信息作用。
教育的篩選功能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通過高考成績,將進入大學、或沒有進入大學的社會成員進行篩選,另一方面則通過大學畢業證、學位證、各項資格證的獲取進行二次篩選。因此,雇主們認為經過二次篩選的社會成員的生產效率會很高,同時,通過對文憑、學歷的篩選,可以從中獲取到雇員的智力水平、求知水平以及能勝任的工作,因此,雇主們更愿意提供給學歷高的雇員以高工資、高福利待遇。除了學歷信號外,在校期間所獲得的證書、資格證、社會實踐經歷等也成為了一種信號。
“信號失靈”指的是證書本身的含金量萎縮,現培訓市場出現的種種不良現象和各種資格證書泛濫的情況,企業通過這種信號篩選時便會被誤導,從而難以鑒別學生是否真正有綜合實力的職業素質和實踐能力。這本身是指教育篩選機制存在的缺陷,導致篩選功能失靈。如并非所有的社會成員都可以按照高考成績進行篩選,我們的社會中存在著部分學生依靠財力或其他優惠條件進入學校的。同時在大學教育中,教育不嚴格是一個很普遍的問題。同等教育水平下,學生的個人素質也是參差不齊,存在差異,更有部分學生“混文憑”“買文憑”。
教師資格證作為一種低準入要求的證書,無視了學歷、學校的要求。但是作為成為教師最低要求的證書,它的考取無疑是過于簡單的。除了優質學校的教師錄取比較嚴格外,部分縣城、鄉鎮等的教師錄取條件卻較低,這就導致了教師水平產生極大的差異,學校方面在篩選老師的時候有時不大會在意老師是否師范院校出身。由于國家鼓勵非師范生考取教師資格證后,大部分院校的學生,包括中高職、本科等都有考取教師資格證的權利,但未掌握教育理念的他們是否達到做教師的要求也不得而知。英語專業這一熱門專業現在不僅僅是外國語大學、翻譯大學、師范大學下專屬的專業,很多理工科院校也開設了英語專業,在對于英語專業學生的教導中,他們注重學生對英語課的學習,但這類學生一般畢業后選擇的還是英語老師的道路,但和師范院校的英語專業不同,他們并沒有教導學生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老師,而是教導學生掌握各種英語技巧,如翻譯和寫作等,這類學生或許有著很好的英語專業素養,但并未受到教師教育的他們,并不能判斷是否符合成為老師的要求。同樣的問題還存在幼師專業、各類學科專業中。
大學生就業難這一現象的出現,是和“教育甄別理論”相伴相生的,雇主通過文憑、各類證書、社會實踐經歷篩選人才,雇主想要在有限的工資水平下招納出“性價比”最高的員工,這就導致了大學生們紛紛追求紙面上的“優秀”。簡歷作為雇主篩選員工的最直接的工具,應聘者往往會下很大功夫來裝飾自己的簡歷。由于無從考證的原因,這種簡歷所反映出的教育事實有時候是被夸大的。這就導致了一部分的“信號失靈”問題。其次,應聘者過于追求資格證的考取,導致了現在社會上流行的一種考證熱現象。部分追求考證的同學并沒有對這個“證”有過深的了解,只是為了考證而考證,容易產生急功近利的心思,不利于個人素質的發展,也使得這些證書的含金量大大減少,雇主作為信息篩選的一方,更難從一個證書上分辨個人素質。
對于“信號失靈”現象,只要我們加以規范,就會使這種現象得產生大大減少,從而增加證書的含金量,緩解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一是實行試用期制度。試用期制度可以使雇主在一個階段內了解清楚由于“信號失靈”所導致的已錄取不符合單位或企業要求的雇員,從而判斷這個雇員是否有可進步空間,是否適合這個職務。
二是提高文憑的篩選能力。為了維持和提高文憑作為教育信號的篩選性,可以從入口和出口兩個方面入手。在入口處要嚴格把關,嚴格控制生源質量,杜絕盲目擴招;同時提高高校的招生話語權,多維度檢測生源質量。在出口端高校要嚴格設置硬性要求,加強對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的發放審核。同時,在課程體系設置、教學過程等方面強化要求,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做好監管措施,對高校及時進行核查,也對外部不法行為及時處理。
三是注重應聘者的實際能力。在重視文憑、證書等的“信號”功能時,也注重考查應聘者的個人能力及個人素質,如加入筆試、具有參考性的面試等。同時,高校也應重視對學生個人素質的培養。不僅注重一般知識的傳授,還應加強學生實踐性、靈活性、創造性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能適應不斷變化的生產結構,能適應新出現的工作。只有嚴格把控,才能合理、準確他體現教育水平的信號顯示功能,以規避信號失靈現象,使整個勞劫力市場高效有序地運行。
參考文獻:
[1]繆榕楠.信號失靈與試用期制度——信息經濟學視角下大學教師錄用的制度分析教師錄用的制度分析[J].教育科學,2006(05).
[2]顧明遠.教育大辭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黃捷揚.篩選理論視角下的高考改革趨勢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20).
[4]陳昆玉.淺議教育甄別理論中的信號顯示及失靈[J].北方經貿,1998(04).
[5]丁志帆,孔存玉.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成因剖析與破解之道 ——研究回顧與展望[J].教育與經濟,2018(02).
[6]侯中巖.基于篩選理論的視角看大學生“考證熱”[J].煙臺職業學院學報,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