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紹云
摘要:伴隨著我國科學的快速進步與發展,與之相關的法律法規也在不斷完善,不得不說,法律與科技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二者之間關系的法理學值得我們深入思考,本文也將圍繞這一話題展開論述。
關鍵詞:法律;科技;關系;法理學
引言:
科技發展對社會進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對政治、經濟、文化建設均帶來了無限的機遇,但同時,我們也看到了科技發展的利弊共存性,科技環境需要利用法律的武器來凈化,才能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思考法律與科技關系問題的法理學尤為必要。
1.科學對法律的影響
科技發展帶來的每一次社會變革,造成的某一種結果,導致的每一種社會現象都會對法律體系和內容產生一定的影響,二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因果關系。比如在古時的西方,人們會因為傷害動物和植物而受到懲罰。在瘟疫肆虐的時期,一些妄圖通過祭祀神靈、供奉動物等方式遠離瘟疫的行為,也會被追究刑事責任[1]。隨著社會進步,人們的思想意識也在提升,越來越深入的認識到了社會科學以及自然科學對法律制度的影響。時至今日,社會學和犯罪學研究深入,法律制度不斷調整,處理犯罪問題的形式更加多樣。比如針對青少年犯罪,考慮到其生理和心理發育不成熟的特殊性,對其采取的懲戒措施較輕,還專門成立了青少年法庭。當我們從法理學的角度出發,對法律制度、原則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變化進行分析就會發現,科學對法律有著深遠的影響。
2.法律上科學因果關系的限制
盡管科學因果關系與法律制度的制定有緊密聯系,但是不代表所有科學關系都會導致某些法律條款的改變或者增加。一般來說,在科學研究中最終得出的因果關系成果會形成一個鏈條。如,犯盜竊、殺人等罪行的罪犯與其父母離異、從小受到家庭暴力、沒有受到過良好的教育等有關,犯罪是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如果不對犯罪者的犯罪原因進行因果關系探究,則很難對犯罪者應負的法律責任進行判定,明確上述因素才能確保法律審判的公平公正。可見,法律對犯罪事件以及犯罪人員的評判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但是科學探究中的因果關系并不對法律層面的因果關系產生決定性影響。
法律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規則性,它的運作受到時間、人力、物力等許多因素的影響和限制,必須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從一定的角度來說,科學和法律是不重合的,因為對案件作出判決并不是在梳理了所有因果關系后才進行的,主要以人們公認的基本因果關系為依據進行判決。比如,犯人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父母離異,在這種情況下還是要先判定犯罪者是否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并且具備承擔責任的能力,這就需要從法理學出發,對法律和科技問題進行重構,既要把握住科學探究的因果關系,也要明確因果關系在法律層面中的限制,從而做出合理的判決[2]。
3.技術對法律的影響
科學的因果關系不可否認的會對法律構成影響,但是這種影響并非是無限化的,會受到制約。法律原則以及法律制度的改變不必完全建立在新的科學技術之上,科學的因果關系也并非在技術的作用下才能產生影響法律的作用,只不過技術會使一些沒有得到確證的因果關系在法律中受到限制。
科學、技術對法律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影響,在多種復雜化的因果關系確定過程中,如果某類技術并不成熟,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因果關系對法律制度的影響會受到限制。以“DNA 技術”為例,在深化發展過程中頻繁應用到醫學鑒定等方面,通過人體的毛發以及其他物質等,排除、確證該嫌疑人是否出現在案發現場,在技術作用下,案件處理的速度、準確率等明顯提高,可以說,司法處理案件效率和技術有著某種關系,準確、快速處理案件的同時司法制度也能不斷得到完善,法律制度的深層次發展和現代科學緊密相關的各類技術有機聯系,隨著相關技術全面以及深入發展,已有的法律制度會更加科學、標準、有效,也會出現很多新的法律制度、法律原則等。在古代,各個國家知識產權制度、知識產權保護技術等特別少,大都通過民間一些非正式的制度對產權進行保護,比如, “傳媳婦不傳女兒”“祖傳秘方”,很少有正規的法律制度、行政制度保護相關的產權[3]。在現代社會,知識產權及其相關的保護制度層出不窮,很多的保護制度已納入法律行列,盡管知識產權會受到法律的保護,但在實施過程中也需要與之對應的技術對其進行保護,比如,盜版計算機軟件設備是違法的,可以通過法律的手段對違法犯罪行為進行嚴厲打擊,但無法從根本上防止、避免該類問題的再次出現,需要行之有效的保護技術,在不斷發展過程中充分發揮多方面優勢作用,保護對應的知識產權。從整體上說,站在法理學的角度,對法律以及科技問題進行重構、探究等是非常必要的,多層次理順法律、科學、技術三者之間的關系,根據科學、技術對法律的具體影響,解決法律與科技問題[4]。
4.結語
一言以蔽之,重構法律問題與科技問題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有關法律與科技關系問題的法理學問題思考應該從法理學的層面出發,對法律問題和科技問題進行重新審視,將兩者的效能充分發揮。此外還要意識到,未來對于復雜化的法律及科技問題法理學重構還有許多難題,需在實踐中聯系理論,展開長期的研究,共同促進法律與科技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周玉秀,張成魯,劉雪濤,李聰穎.國防科技數據共建、共享、共用的法律問題[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18,27 (7):40-43.
[2]李佳青,韓劍穎.法律促進科技創新發展路徑初探[J].法制與社會,2018(23):139-140.151.
[3]李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科技創新法律發展研究[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9(5):80-83.
[4]李栩思.法律與科技問題的法理學重構[J].楚天法治,2018,000 (030):P.7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