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云
摘要:本研究主要針對班級孩子在語言方面出現的一些問題——不愛說話、語言表達的不完整、家里閱讀習慣的貧乏等現象,在制定班級計劃時就把“講故事”提上了歷程 。通過問題的調查、原因的分析、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來慢慢提高孩子的講故事能力和培養孩子的語言習慣。語言的發展的環境是要創造和利用的,《指南》指出:教師要為幼兒創造說話的機會并體驗語言交往的樂趣,而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因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中班幼兒正處于掌握語法、理解抽象詞匯以及綜合語言能力形成的關鍵期,而講故事正是這些能力學習的綜合體,故事中的語言有著自己的邏輯性、新鮮詞匯和道德情感,讓孩子在講故事能力的培養中得到語言的發展、習慣的養成和品德的提升。
一、存在問題。
中班作為小班和大班的一個銜接,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小班幼兒是口頭言語發展的關鍵期,而中班開始是孩子掌握語法、理解抽象詞匯以及綜合語言能力形成的關鍵期。這當然是在小班掌握口語的基礎上才能進行的,大班更是在中班的基礎上的提升。目前班級孩子在學習講故事存在的一些問題:“幼兒無法跨越,家長無從下手”、“幼兒學習欲望強烈,家長無心對待”、“幼兒懵懵懂懂,家長聽之任之”。幼兒《指南》指出家庭教育對幼兒,尤其是對幼兒語言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幼兒學習接觸社會的窗口是家長,這是其一;其二,幼兒學習的主要能力體現在模仿,最直接的被幼兒信任,認為可以模仿的人就是家長;其三,家長與幼兒在時間上是呆的最久的人,當然耳濡目染。還有很多原因,但這些是最直接的。綜上所述,家長自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孩子的視、聽、學。
二、現狀及產生原因。
在進行原因剖析和對策之前,我先發放了調查表,了解孩子在家的一些親子閱讀習慣和對班級進行“故事大王”的看法,發現家長陪同孩子進行游戲、進行親子閱讀的習慣普遍不理想,有些甚至從來不進行閱讀行為。還存在一些家長讓孩子自行閱讀,不進行相應的指導,沒有就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解決或產生的疑問進行解惑,導致孩子的閱讀行為只是機械地進行,沒有任何的交流和提升。接著進行班級孩子平時進行看圖書、聽故事、講故事等行為進行觀察和調查,發現孩子們的閱讀習慣真的有待提升,在中午餐后進行自主游戲的選擇中,很少人會選擇去看圖書。有些孩子雖然選擇了看圖書,但看書的習慣讓人詫異,拿到一本書不是看,而是單純的翻,翻五秒鐘換一本,可以連續換十幾本,看得我堵心。而在傾聽故事中,總發現班級孩子在傾聽過程中開小差或同伴交頭接耳,面對聽故事后的提問,有些雖然認真在聽,但是缺乏語言經驗,無從做答,有些會講但不夠自信,聲音如蚊蟲之聲。還有些只能茫然無知、左顧右盼。
在這些情況之下,“講故事”真的是迫在眉睫。用故事來正面影響孩子,提高孩子的專注力、傾聽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自信心。
三、解決策略。
首先,我們了解孩子在家的親子閱讀習慣,緊接著根據調查反饋開展一次“家教沙龍”——愛上講故事。了解孩子在家的閱讀習慣并進行優秀閱讀教養方式的學習和探討,讓班級家庭中擁有良好親子閱讀氛圍的家庭進行經驗分享。
其次,這次探討中,讓家長們了解“講故事”的好處。
第三,家園合作,進行親子閱讀。在家長會中邀請家長觀看幼兒講故事視屏和對孩子講故事要注意的問題進行交流和討論。對通過講故事從而培養親子閱讀習慣培養的重要性的講解。
第四,進行班級故事大王并對班級孩子故事講述中存在的問題加以統計:
第五,做一回孩子,上臺講故事。請家長上臺講故事,在理解故事情節的基礎上,通過分角色講故事體會孩子上臺講故事的樂趣和情感。
第六,進行好故事征集。通過收集故事,讓孩子豐富故事的題材,進行每周故事分享會!讓孩子不但愛講故事還愿意聽故事,更愿意分享故事。
首先,創設一個利于孩子講故事的環境氛圍,讓孩子有躍躍欲試的欲望和沖動。
其次,鼓勵為先。告訴孩子一個事實,我們要講故事。你們要向老師一樣上臺講故事,做一名會講故事的小老師。
第三,同伴影響。幼兒階段的孩子好奇心模仿能力都是很強的,邀請班級里語言發展極好的孩子先講故事,讓其他孩子感受上臺進行講故事的樂趣,你行我也行。
第三,獎勵誘惑。“正強化”往往更能激發孩子的欲望,對愿意講故事的孩子進行實物獎勵,如五角星、小紅花等。
第四,視頻記錄。讓孩子回頭看看自己講故事,在發現問題的同時解決問題,增強成功感,對自己產生信心,對自己以后講故事產生新的期待。
第五,榮譽感攀升。講故事活動后的反饋和獎勵。
四、成效結果
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我和我們班的家長、小伙伴們并肩作戰、權利下放,始終以幼兒為主體和參與者,家長作為直接的家庭指導者,教師作為客體進行配合和引導,時刻關注孩子學故事、聽故事、講故事的進程,把問題反饋給家長,拋給孩子,讓其自己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達到雙贏的局面。同時,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不孤軍奮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