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梳理美國制片人中心制發展史的基礎上,總結制片人中心制的理論概念并勾畫制片人“新式美國英雄”的感性形像。揭示制片人是制片人中心制和世界電影產業升級換代的核心動力。
關鍵詞:美國;制片人中心制;發展史
一位美國管理學家曾經提出:企業的利潤并非來自于某一個生產部門,而是來自于對全線生產過程的管控。電影產業也是如此,為了實現并保持產品藝術性、工業性和商業性的高度融合,必須有一種最先進的生產管理制度來保駕護航。
早在1916年,美國導演托馬斯·哈珀·英斯在電影產業實踐中,就隱約意識到有一條鐵的生產規律并開始有意探索。針對早期電影制片體系中大量存在的低效與高投風險,他決定退后一步做電影,不導而是管電影,由此演變成世界電影業生產管理制度中最重要的制片人中心制,對全球電影業影響巨大,對發展中的中國電影產業也有莫大的啟示。
一、制片人中心制產生的背景
19世紀末,從18世紀60年代開始由蒸汽機引發的第一次工業革命進入尾聲,第二次工業革命產生。電力、發電機、電燈、電車和內燃機這些新發明,標志著人類告別蒸汽時代,進入了“電氣時代”。
就影像傳播業而言,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展,電影攝像機、聲音的錄制與傳送技術相繼出現,脫胎于芝加哥屠宰業的流水線,被“汽車大王”亨利·福特引用為汽車流水生產線后,又開始被電影制片行業借鑒,電影的生產脫離小作坊式生產格局,從而進入了工業化生產時代。與此同時,法律也為電影的發展保駕護航,1915年,美國法院宣布愛迪生電影專利公司違反了謝爾曼反托拉斯法,標志著放映商威廉·福克斯(??怂构緞撌既耍┖涂枴とR默爾(環球影片公司創始人)打破了愛迪生等電影寡頭公司的壟斷,對全球電影生產有著廣泛影響的美式制片廠體制正式推行。[1]
電影進入工業化生產時代之后,電影的工業化屬性和商業品性得到極大的發展,工業化生產的規范性和商業性的投入和產出比例,必須讓生產者空前重視并探索什么樣的生產制度,才能使電影產業的經濟指標達到最佳化。好萊塢的資本家由此出發,以電影生產中的主體——演員、導演、生產的組織和推動者制片人為依傍,先后探索出了四種不同的電影生產制度,即攝影師中心制、明星中心制、導演中心制和制片人中心制。
二、制片人中心制產生的基礎
從電影1895年的誕生日開始,由于電影是攝影師發明的,所以最早的電影生產和傳播,當然以攝影師為中心,也可以說曾經有一個攝影師中心制,但時間不過10年,由于此時處于電影的草創期和短片期,技術和藝術均不成熟,對電影的發展影響不大。
明星中心制實為電影產業對電影生產制度最早的探索,猶如現在互聯網時代粉絲經濟的產物。1920年代后期,好萊塢的資本家發現了電影觀眾對某一類明星的粉絲崇拜可以轉化成巨大的商機,于是就將擁有大量影迷的電影明星作為電影生產的核心并將其制度化:電影的預產、生產和宣發,無不圍繞電影明星來展開。無論是對導演和制片人的選擇,還是對劇本和演員的選擇,權力都掌握在電影明星手上;電影拍攝的進度和后期剪輯權,也統統由電影明星來決定。由此而來,從前在電影生產流程中居于主導地位的制片人和導演,圴淹沒在明星巨大的光影之下。
明星中心制在其輝煌發展之際,如光影隨形,也產生了自己的弊端。明星中心制的偶像崇拜和票房崇拜,在商業上的巨大成功之時,多少對電影的藝術性有所影響。因為資本對利潤的無限追求,裹挾著粉絲對電影偶像那種無條件的人格崇拜,電影的本體性和藝術性因此就成了一種退而求次的指標,在有意無意之間被漸漸弱化,而對于剛剛誕生不過10多年的電影產業而言,電影的藝術性本來是產業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質量標準和大方向。
因此,大約在1907至1913年,以被譽為“好萊塢之父”的格里菲斯為代表人物的“導演中心制”應運而生,影片創作的全過程以導演為核心來展開,并影響了世界電影產業。因此,在世界電影史上,美國導演希區柯克、法國導演戈達爾、蘇聯導演愛森斯坦、日本導演黑澤明等,英國導演大衛.里恩,都曾是“導演中心制”的各國代表人物。
在投資者的眼里,明星制度下的著名演員是制片公司的一種商標、一塊招牌;導演中心制下的著名導演,則是制片公司的生產廠長和藝術上的總工程師,是一部影片在藝術和票房上的雙重保障,人們曾把這些導演看作“電影之王”。 [2] 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導演中心制”(可簡稱為“名導制”)在新好萊塢時代都還有影響,因此誕生了“新好來塢四杰”即馬丁·斯柯塞斯、盧卡斯、科波拉和斯皮爾伯格四大導演。
三、制片人中心制的產生
在好萊塢的電影生產制度史上,制片人中心制之所以后來居上,至今施行,是由電影的工業化生產規律和資本的金融化運作規律決定的。在明星制、名導制持續繁榮的基礎上,電影產業更加向高投資、高控制、高產出的“三高”方向發展,這是制片人中心制誕生的經濟背景。
1916年,美國導演托馬斯·哈珀·英斯發明的分鏡頭劇本,打響了導演中心制第一槍。
針對當時電影制片體系中所存在的低效率與高投資之間的風險,他退出電影攝制第一線,扮演集導演和制片人為一身的角色:精通導演技藝,但又在后臺對電影制作中各個環節進行成本掌控。
他發明并在電影界使用至今的電影分鏡頭劇本,對每一個鏡頭的時長、角度和內容都進行了詳細的規定與說明,實際上就是一部電影最實用的生產施工圖,導演按圖施工,照章拍攝就行了,導演工作就成了工程師的工作。
電影拍攝完成后,導演再也沒有從前的剪輯權,拍攝的全部膠片交給托馬斯·哈珀·英斯督導并完成全片成片的剪輯工作,直到電影投放市場公映。托馬斯·哈珀·英斯這一舉措,改進了美國電影產業的制片體制,打破了此前的導演中心制,確立了制片人在電影制作過程中的強勢和中心地位,被譽為“職業制片人的鼻祖”。
1919年,在資本和管理的雙重加持下,好萊塢環球公司經理人艾爾文·薩爾伯格以其更加強勢的作風和舉措,對茍延殘喘的導演中心制發起更猛烈的一擊,徹底夯實了由托馬斯·哈珀·英斯開創的制片人中心制。
針對好萊塢由來已久、已成頑疾的名導超支現像,艾爾文·薩爾伯格操起搬走攝影機、收回剪輯權、辭退名導演的三板斧,成為電影產業界至今依舊震撼的革命性措施,薩爾伯格也因此依仗這種先進的制片人中心制的生產制度,在3年內監制了100多部電影,在開創環球公司黃金時代的同時,也成就了制片人中心制最好的樣板,好萊塢大電影公司紛紛仿效,雇用職業制片人掌控電影的制作流程。 [3]
繼明星中心制、導演中心制之后,托馬斯·哈珀·英斯、艾爾文·薩爾伯格先后開創的制片人中心制,為好萊塢電影產業化的升級換代,作出了前所未有的貢獻。隨著制片人中心制在好萊塢的全面展開,此前以如日中天的格里菲斯等知名導演為代表的導演中心制的勢力日漸式微,美國電影產業的生產制度迎來了全新的也許是最后一次轉機,制片人成為美國工業的一種新人,猶如他們所制作的西部片中的新式美國英雄,在美國電影產業歷經攝影師中心制的草創期、明星中心制、導演中心制的發展期后,引領好萊塢的電影產業進入成熟期。
四、制片人的形像:新式美國英雄
從制片人上述表現和工作范圍,可以推導出美國制片人中心制的理論概念:制片人中心制是一種最先進的電影生產管理制度,發源于好萊塢,影響全世界電影產業。在這種制度中,電影生產管理全過程必須圍繞制片人來展開。處于電影產業核心地位的制片人,擁有對電影投資、生產和經營全部流程的最高管理權。
一本美國《電影完全詞典》則為制片人勾畫出如此全面的感性形像:他是電影的創作者,電影制作的統籌者,電影創作的權威管理者,是電影制作的總負責人,電影制作團隊的靈魂與核心人物,是電影創作的評判者;制片人是電影投資的責任承擔者,與投資人信托關系的“職業經理人”,是對電影投資唯一負責的人;制片人是藝術家,又是商人;制片人要有極強的藝術創造力、極高的電影感覺和藝術修養;制片人還要比商人精明,比商人更具商業頭腦,因為他要在電影藝術創作、電影質量和商業投入回報之間取得最佳平衡;制片人是最懂電影的人,精通一切電影制作環節,控制電影制作的每一部門的工作;制片人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天下事難不倒制片人。 [4]
結語:這種從投資、創意、管理、制作、研發、經營等全方位無死角的角度,針對“制片人”人設的界定,實際上跟一部美國漫威大片對“超人”式的“美國英雄”人設的界定大同小異。由此可見,制片人是制片人中心制最核心的動力,只有具備如此優秀特質的制片人,才能為制片人中心制的產生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從而為世界電影產業的升級換代提供強勁的動力。
參考文獻
[1][美]約翰·貝爾頓著,米靜等譯.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第二版)[M].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2010年4月第一版:73
[2]唐榕、邵培仁著,電影經營管理[M].浙江大學出版社:浙江,2005年7月第一版:346
[3] [4] 劉飛、劉躍.制片人決策,邁向成熟產業的必由之路[J].電影藝術,2007年,第5期
作者簡介:袁靜 1962年生 女 漢族 重慶人 教授職稱 影視與傳播研究方向
單位名稱:重慶工商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本文系重慶工商大學校級項目《中美電影制片人中心制比較研究》(項目批準編號:1751034)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