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寧 劉啟泓 王嘉萌 葛貞貞 蔣文婷
摘要:《幼兒園建筑設計》課程是建筑學專業中重要的基礎設計入門課程,對于培養學生建筑形象思維、空間塑造及空間組織能力的訓練起到重要作用,針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知識難度也較高,因此,在開展《幼兒園建筑設計》課程教學時,教師需立足于教學實際,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從主動交流、團隊合作以及開放評價三個方面入手,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板塊化設計,角色轉換,改善被動式教學,創新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以此提高教學效率與質量。
關鍵詞:幼兒園建筑設計;交流;合作;評價
引言:《幼兒園建筑設計》課程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幫助學生了解幼兒園建筑的功能特點和設計要點,可以根據幼兒園建筑的使用需求去進行合理的空間布局和功能區域劃分,并在學習中提升個人的建筑設計意識、創新能力和協作能力等,因在對學生空間思維和功能組織能力培養的過程中需要特別注重交流、合作和評價,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幫助學生盡快建立建筑設計相關信息的處理能力和空間設計能力。
一、主動交流
建筑設計的核心在于滿足建筑中各類型人的使用需求和流線,需要尊重業主和使用者的心理訴求,圍繞他們為中心去進行設計,達到功能和環境的協調統一,符合社會大眾的普遍認知,并引導社會審美及打造更為高效便捷舒適的人類活動場所。因此,設計時應要注重功能的合理性,空間的豐富性,立面的美觀性,規劃的長遠性。因此,在進行建筑設計的時候,設計人員需要具備良好的交流能力,需要面對面的與業主和使用者進行交流溝通,了解他們對建筑的具體要求,包括功能類別、空間構造、心理需求及期待等。但是,從當前建筑設計的實際情況來看,很多設計人員在進行建筑設計的時候,并沒有與業主或者使用者進行深入的交流和溝通,對于建筑的實際使用情況和環境理解不夠透徹,造成了建筑設計與使用實際不相符或無法達到計劃目標等問題[1]。幼兒園此類建筑功能與形式教于別墅類小型建筑而言,更為復雜,適用人群種類也更多,不同類別的人群在建筑中的功能需求和使用流線不相同,要通過設計去合理處理這些矛盾,滿足各方面的需求,這是一項復雜且抽象的工作。為了要滿足不同人群的使用要求,設計師在前期就應當具備信息的調查與整合意識,因此,在進行《幼兒園建筑設計》課程教學的時候,為了讓學生具有調研、了解人群使用要求的意識教師需要有意識引導學生去進行主動交流,培養學生交流能力,在設計過程中可以認真聽取幼兒園使用者的意見,結合幼兒園的建筑特點和使用特殊性優化設計方案,提高建筑設計適宜性。
二、團隊合作
建筑設計是一項團隊工作,需要團隊中的所有成員力往一處使,以此才能確保建筑設計工作高效開展,高質量落實。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學生的團隊學習可以通過團員之間的討論和相互作用增強每一個人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效率與質量。另外,在開展團隊學習的時候,教師可以根據每一個團隊成員的性格特點以及學習能力整體情況,為其設置合適的學習任務,激發團隊成員的思維能力,并且給予團隊成員獨立思考的空間,按照自己的習慣和意愿去進行建筑設計研討,有利于學生個人理念的發展,并且可以提升學生團隊合作能力、個人責任感等,以此培養其良好的學習態度,養成積極的學習習慣[2]。在《幼兒園建筑設計》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前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去討論問題,然后在上課是將每個小組討論后的成果展現出來,并由其它的小組進行評價和批判,以此鍛煉學生的組織能力和協作能力。同時,在小組展示的環節中,教師可以更好地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找到他們的不足之處,在后續的教學中給予針對性教學,幫助他們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開闊眼界,提高整體的學習成績。
三、開放評價
在現代教育環境下,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已經落后,容易限制住學生的個性發展,不利于學生的綜合發展。所以,在《幼兒園建筑設計》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育大綱的具體要求,對教學評價內容和方式進行豐富與創新,增加學生自評、互評設計方案等項目,讓學生可以得到更加客觀、真實的評價,幫助他們正確地認識自己,知道自己學習中的薄弱點,及時調整學習方向,查缺補漏,提高學習成績[3]。一般情況下,學生對于自己的認識都是不足的,很多人認為自己學的不錯,老師講的知識點都能聽得懂、理解到位,但是一到設計方案的設計思維的輸出表達時,圖紙的繪制、方案的表述就會遇到困難。所以,教師在進行《幼兒園建筑設計》課程教學時,需要引入學生自評項目,讓學生對自己的方案的規劃、合理性、問題點、困難點進行評價,然后教師在對其進行補充,幫助學生提高個人認識,從而建立一個合理的評價標準和準則。與此同時,教師還需要引入學生互評的項目,外人往往可以更好地看到自己所看不到的問題,并且可以直言不諱的對自己進行批評和建議,以此幫助學生正視自己的不足和缺點,向好的同學學習,樹立學習目標和榜樣,不斷進步與發展。
結語:總之,在進行《幼兒園建筑設計》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積極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方式,及時轉變自己的身份地位,將課堂更多的留給學生,要求學生主動參與進來,通過互動交流、小組合作等方式去探究學習內容,并且在學習過過程中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此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幫助他們更好地認識自己、理解課程內容,從而找到學習規律,在理論中獲得實踐啟發,在實踐中獲得設計經驗,不斷進步,實現教學相長。
參考文獻
[1]李巖.多維度信息化教學、學生角色轉換、多元互動——幼兒園建筑設計課程在線教學實踐[J].黑龍江科學,2020,11(11):84-85.
[2]孫曉波.BIM技術下的建筑設計課程教學變革——以幼兒園建筑設計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18(28):84-85.
[3]馬鳳華.幼兒園建筑課程設計教學研究[J].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6,30(06):75-76.
作者簡介:王寧 (1988.2) 女 漢 陜西省延安市人 碩士 ?任職于西安思源學院講師 研究方向為建筑設計
第二作者:劉啟泓(1980.8)男 漢 上海市人 碩士 任職于西安思源學院 高級工程師 ?研究方向為建筑設計,BIM+VR,
第三作者:王嘉萌(1991.5)女 漢 陜西西安人 ?碩士 任職于西安思源學院 研究方向為鄉土建筑,傳統民居,建筑設計
第四作者:葛貞貞(1990.8)女 漢 陜西西安人 研究生 任職于西安思源學院 ?研究方向為建筑結構、建筑技術科學、
第五作者:蔣文婷(1994.6)女 漢 遼寧鞍山人 本科 任職于西安思源學院研究方向為建筑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