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峰

摘要:配網調度自動化技術已經成為電力行業當前的一個重要發展和變革方向,要精準分析該系統的運行模式、系統構成和使用原理,之后才可讓投入的調度系統發揮作用。本文分析了配網調度自動化技術的構成子系統,之后探討了各類構成設備的綜合運行指標和配置原則,同時總結了該系統建設過程需要完成的質量控制工作內容,以提高配網運行過程的智能化程度。
關鍵詞:配網調度;自動化技術;技術使用原則
引言:配網調度的自動化技術必然需要通過數據獲取端數據,并分析數據分析結果,在供配電系統發生故障的第一時間通過被控對象的調整,讓整個系統的實際運行參數獲得合理的調節,另外也要根據配網系統分析供配電側工作壓力,并自主調節相關運行參數,才可以讓最終獲得的結果可以使用。
1配網調度自動化技術體系的構成因素
1.1信息收集裝置
在其中經過合理的配置才可以讓獲得的結果可以用于后續的方案調整過程,在信息的收集裝置中,首先是針對各類裝置型號和運行原則的研究,通常包括電壓器、電流器以及霍爾元件,這類設備的使用階段可以把當前配網系統的運行參數持續不斷地向控制中樞傳遞。其次是信息收集裝置的裝配原則和裝備方案獲取,要根據當前所有器件的具體運行原理和實際的工作指標,綜合探討實際工作過程中需要向其中分配的參數。最后是明確各類數據的處理和協調原則,也需要探討自動控制系統針對相關參數做出的動作響應信號,讓已經獲得的工作結果可以使用。
1.2信息傳遞系統
針對信息的傳遞系統,通常要根據配網系統的實際運行狀態和工作原則,分析信號的具體傳遞方案,當前建立的傳遞系統包括有線+無線通信的集合工作體系,長距離配電裝置中,在入戶線之前的變壓器可以視作一段獨立性的檢測機構,并且和配電站的距離相對較遠,該過程中采用無線通信技術,雖然也可以通過建成多個中繼站的方法實現信息的傳遞,但是從實際的環境抵抗水平和系統的技術成本上來看,該項技術的限制較大,所以可以采用光纖通信技術,將信號第一時間傳遞,且信息的傳遞系統也包括配電站內的自主管理體系,由于該運行機構的占地面積相對較小,所以可以采用無線通信技術完成各類任務[1]。
1.3數據分析系統
在數據分析系統的建設過程,一方面要研究所有數據的具體指標和運行方案的配置模式,另一方面要分析建成的設備對軟件系統的作用水平。在目前的配電系統運行過程中,對于電力參數數據的分析精度要求較高,同時獲得的數據總量提升,硬件系統要能夠支撐軟件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同時建成的軟件系統也需要具備數據的調整規劃體系,基于此才可讓獲得的參數和分析結果具有良好的應用意義,在數據分析系統的建設過程,實際上需要完成的任務包括硬件設施和軟件設施的同步建設。
1.4參數控制系統
參數控制系統主要是整個系統過程中的各類被控對象,考慮到配網系統的運行特殊性,要能夠在出現故障的第一時間做出響應動作,同時其他的各類工作指標和工作信息也需要投入到整體性的管理框架內,所有參數控制系統要通過大量電力開關的使用,才可以讓實際獲得的工作結果可以更好地貼合具體的控制指令。比如在具體工作中,某配電終端的目的是要能夠在出現短路以及斷路故障時,第一時間做出響應動作,而信號的收集系統已經滿足了這一要求,則后續工作中涉及的斷路器要能夠主動接受相關指令,并做出相應的動作。
2配網調度自動化技術體系的構造
2.1整體運行過程
在配網調度自動化控制系統的整體運行過程中,其運行的程序框圖如下:
從該框圖中可以發現,事實上在經過了各類信號獲取裝置的運行過程中,可以找到當前電力系統運行過程中的的電流信號、電壓信號、相信號以及潮汐狀態信號,都需要經過合適的傳遞原則和參與模式,向已經建立的配網調度自動化系統中樞傳遞相關信息,在這類信息的使用過程,也根據當前的實際工作標準和工作狀態,讓整個系統的運行指標獲得進一步的分析,此外在整體的運行過程中,也需要考慮其他控制系統相關開關是否能夠在配網調度過程中發出相應的動作。
2.2專業設施裝配
在專業設施的裝配階段,一方面要根據該設施的具體應用準則和相關工作項目,要求全面合理探討各類裝置的實際搭配原則,并且在各個區間段內完成裝配任務,另一方面在各類裝置的具體配置過程要提高電氣連接強度,以防止在自然環境的侵蝕下導致實際的搭接強度下降問題。比如針對配電參數分析過程中的某型號調整開關,其具體的作用目的是能夠在發現變壓器出現故障時,將上端供電線路第一時間切斷,所以其必須是配置在供電站的下游線路起始斷點,通過對該參數的詳細分析和明確,讓發出的控制指令可以被第一時間獲得,并且做出相關的響應動作。
2.3控制信息分析
在控制信息的分析階段,主要工作內容是根據已經建成的智能控制模型和控制中樞,實現對于所有數據信號的分析和計算,并發出相應的控制指令。比如在某信息控制中樞中,根據當前配電側上游和下游的供電需求,借助響應配件端的具體用電參數,研究了各類數據的具體配置模式。在具體的工作階段,發現下游配電側的實際情形標準值為a,但是在夜間通常情況下該參數會上漲20%,這就要求該區域要可以提高電力的傳輸水平,所以在數學模型的建立階段,根據標準時鐘程序,可是分析當前的電力負荷指標,在規定的時間段內將更多的電力運輸開關調整到閉合狀態,從而讓該區域的實際供電能力大幅度上升,以滿足用戶的穩定供電需求。
2.4控制關系協調
在控制關系的協調階段,通常可以建成多層次的綜合分析和配置標準,從而讓獲得的最終結果具有更高的可靠性。比如針對某配電側的下游配電體系,其分成多個階段性的線路體系,可以分為a到b階段、b到c階段,c到f階段,其中A階段為總體性的配電線纜系統,在控制關系的協調過程,其中對于f區間段所處的區段來說,整體的控制難度最高,原因是該線路的整體數量較多,而a到b階段的線路斷電狀態會影響整個區域的供電穩定性,所以要求在a到b以及b到c階段,在該系統中設置備用線纜系統,則在控制中樞的協調和應用過程,該配電系統要能夠根據對于相關控制參數和故障區域的合理分析,讓已經獲得的工作體系就更高的可靠度。
3配網調度自動化技術在配網中的質量提升模式
3.1相關設備裝配
在相關設施的配置過程,要能夠提高各類設施的運行精度,一方面要選擇最為專業和精準的控制參數,并且將其裝配到正確的安裝位置,才可以讓該系統的實際運行精度上升,另一方面要落實自然環境的防范工作,包括針對外部保護裝置的設計、相關工作參數的進一步調整等,通過對所有設備的合理配置,可以滿足整個系統的高質量運行要求[2]。
3.2控制信息發出
在控制信息的發出過程,一方面要根據已經建成的結果分析系統、通信體系的運行原理和綜合作用形式,合理研究該過程中使用的通電信道,比如長距離的通信過程采用光纖通信技術,而短距離的通信過程采用無線通信網絡,以提高整個系統的響應速度,另一方面要確保整個建成的通信網絡具有更高的可靠性,要通過所有參數的及時探討和分析,并且同時借助RFID技術,現在對于故障區域的定位,從而讓最終發出的控制指令精度提升。
結論:綜上所述,配網自動化技術的使用過程需要完成的控制內容包括信息處理系統的設置、信息分析系統的調整以及通信技術的加入,要通過對于所有技術的合理使用才可以讓獲得的信號可以用于后續的運行體系調節階段。在整個系統的構造過程中,要根據已經建成的專業化設計指標和工作內容,在正確安裝各類設施的基礎上,分析該系統的后續運行狀態,以提高質量保障水平。
參考文獻:
[1]鄔偉波.二次系統安全防護技術在電力配網調度自動化中的運用研究[J].機電信息,2019(35):125+127.
[2]程明,陳健,沈立新,徐永生,王炳民,卞朝松.配網自動化技術支撐管理研究及應用[J].電工技術,2017(06):10-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