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瑞華
(內蒙古醫科大學,內蒙古 呼和浩特)
抑郁癥是以情緒低落、興趣缺乏、疲勞等為核心癥狀的一種常見疾病,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復雜的精神障礙,它嚴重影響人們的健康,通常認為與社會、環境和個人因素有關,但具體發病機制仍然未知。在2017 年,WHO(World Healthy Organization,世界健康組織)將抑郁癥列為全球疾病負擔的第三大原因,并預計到2030 年該疾病將排在第一位[1]。 單相抑郁(unipolar disorder,UD)指出現多次抑郁發作而沒有躁狂或輕躁狂發作。雙相情感障礙,以前稱為躁郁癥,其特征是躁狂、輕躁狂和抑郁交替發作或交織在一起,處于抑郁相時稱為雙相抑郁(bipolar disorder,BD)。BD 通常最常見的是抑郁發作,致使與UD 看起來十分相似,但它們在病因、病程和治療過程上有很大差異[2]。Hirschfeld 等[3]調查發現BD 患者的誤診率達三分之二,這些患者由于未使用心境穩定劑而使治療受到影響。因此,尋找區分二者的生物學標記物尤為重要。情感障礙是抑郁癥的關鍵臨床癥狀,檢查關鍵神經區域功能與支持情緒調節和情緒處理系統異常是尋找情感障礙的生物學標志物的重要途經。目前,有證據表明認知功能異常是情感障礙潛在的內表型[4]。
社會認知,定義為我們如何理解、感知和解釋世界,包括情感識別、情緒處理、心智理論和社會認知[5]。目前對情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面部表情與聲音上,面部情感識別是社會認知的特殊領域,是根據他人的面部表情來解釋他人的情緒,對正常的溝通和社交功能非常重要[6]。人類的面部表情通常包含高興、悲傷、憤怒、恐懼、厭惡、驚奇六種基本情緒,這六種基本情緒具有跨文化、跨種族的穩定性[7]。1978 年,隨著面部運動編碼系統(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的開發,面部表情識別成為心理學和精神學領域研究的熱點。很多研究發現抑郁癥患者隨著認知功能降低,面部表情識別能力也下降。1992 年,Gur 等[8]研究發現抑郁癥患者(包括雙相抑郁患者)面部表情識別呈負向偏移,傾向于將中性面孔評為與中性面孔一樣悲傷面孔。之后,Murray 等[9]通過給29 例UD 患者和3 例BD 患者進行Ekman 數據庫的六種基本面部表情測試,發現抑郁癥患者對高興表情不敏感,但對憤怒表情比較敏感。最近有研究發現,面部表情識別能力下降與抑郁癥相關,且抑郁癥患者對除了悲傷以外的表情,識別能力均降低[10]。與之較一致的是,Wolkenstein 等[11]研究發現,抑郁癥患者對高興表情的識別準確性下降,并且與正常人相比,更少的將中性表情解釋為高興表情。2010 年,Milders 等[12]在一項小型研究中發現,盡管患者的抑郁癥狀在6 個月后得到緩解,但對悲傷面部表情的識別仍然保持穩定。最新的一項研究也指出,在隨訪長達2.5 年的時間,無論抑郁癥患者的復發狀態如何,面部表情識別都存在負性偏見[13]。有研究發現,抑郁癥患者普遍存在消極反應,并且可能與抑郁癥的嚴重程度相關[14]。綜上所知,大多數研究結論與Nakamura 等[15]的研究一致,抑郁癥患者在識別悲傷表情方面有更高的準確性,傾向于將中性表情解讀成悲傷表情,并且需要更強烈的刺激來認識高興表情。
在對BD 患者的研究中,Daros 等[16]發現在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對面部表情識別的持久性和持續性不足。Samamé 等[17]研究發現BD 患者在恐懼、厭惡、驚訝表情識別方面存在缺陷。這與Kj Rstad 等[18]的研究結果相似,在社交場景中,雙相抑郁患者識別負性表情的能力減弱。
但Lawlor 等[19]發現在時間限制條件下,雙相情感障礙患者識別高興的能力下降。Martino 等[20]經過對BD 患者長達7 年的隨訪與研究中發現,BD 患者在面部表情識別方面的認知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是穩定的。目前,雖然研究發現UD 與BD 兩種情感障礙均存在情緒和認知功能的失調,但對于兩者面部識別差異的研究仍然較少。我們課題組在探索單、雙相面部表情識別方面的差異時,發現單相抑郁患者對負性表情的識別能力下降,而雙相抑郁患者對正性表情的識別能力下降。而Vederman 等[21]發現BD 患者較UD 患者在識別悲傷和恐懼的面部表情時能力下降,這可能是識別雙相障礙的特點之一。
面部表情的識別是由涉及枕-顳皮質區域的分布式大腦結構網絡輔助完成的,該結構網絡被認為在形成不同面部屬性知覺表征和非視覺皮質下區域(杏仁核、眶額皮質、基底神經節、島葉和右體感皮層)中發揮重要的作用[22]。隨著神經影像技術的蓬勃發展,功能磁共振成像技術作為腦功能影像學研究的重要手段,采用非侵入性的成像方法,將高分辨率結構成像技術與血液動力學、大腦神經活動相結合,能夠在腦的生理結構未發現明顯的改變以前發現其功能的改變[23]。目前,越來越多的研究將面部表情識別與功能磁共振結合在一起,探究單、雙相抑郁腦功能區的差異。Grotegerd 等[24]通過功能磁共振,采用模式分析法區分單、雙相抑郁,發現單相抑郁障礙對于負性情緒,杏仁核激活增強;而雙相抑郁障礙對正性情緒,杏仁核激活增強。Almeida 等[25]通過對比單、雙向各15 名患者的神經影像學相關實驗,發現輕度悲傷和中性面孔時,雙相抑郁患者左側杏仁核活動異常,這可能是雙相抑郁患者的特異性標志物。這也說明了單、雙相抑郁由于腦功能區的差異,從而引起面部表情識別方面的差異。
無論是在行為學研究中,還是在功能磁共振的研究中,面部表情識別已經成為研究精神疾病的熱點,并且可能是區分單、雙相抑郁潛在的內表型。由于面部表情的呈現方式不同,影響因素較多,可能是導致試驗結果出現差異主要原因。Calvo 等[26]認為雖然動態和靜態面部表情喚起了獨特的情緒處理神經網絡。但情緒的動態面部表情處理似乎更可靠地募集了負責該過程的神經網絡,例如杏仁核,梭形回和枕下葉。Lawlor-Savage 等[19]認為較短的刺激呈現時間相對于較長時間呈現的面部表情增加了任務的生態有效性。Branco 等[27]分析了200ms、500ms 與1000ms 面部表情識別的準確率,發現時間這個變量對大多數表情沒有影響,但卻影響了對悲傷表情的識別。以上研究均說明面部表情的呈現方式、刺激時間都是影響試驗結果的因素,這些是我們在研究面部表情識別中需要控制的。
面部情緒是即時環境下重要的社交信號,目前,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情感障礙患者的情緒處理與情緒調節受損,并且部分存在潛在的神經認知功能障礙[28,29]很多研究證明無論單相抑郁患者還是雙相抑郁患者,與正常對照組相比,面部表情識別的能力均下降[30]。本文綜述了面部表情識別在單、雙相抑郁中的研究進展以及在功能磁共振研究中的應用,希望通過單、雙相抑郁行為學的差異,可以找到其相對應腦區的差異,并盡快找到區分二者的生物學標記物,為臨床區分單、雙相抑郁提供更多的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