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琨琦,華湘平,黃建釗(通訊作者★)
(1.貴州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貴州 貴陽;2.貴州省人民醫院,貴州 貴陽)
膽總管結石,顧名思義,是位于膽管內的結石,其中與膽道感染、膽汁淤積、膽道蛔蟲相關的產生于膽管內的結石稱為原發性膽管結石,而來源于膽囊內的結石稱為繼發性膽管結石,因膽管結石很容易梗阻及導致膽源性胰腺炎,故應積極的治療干預。隨著內鏡技術的不斷發展,大多數膽總管結石均可通過內鏡下逆行胰膽管 造 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取石治療,因其不用開刀,創傷小,手術時間短,并發癥較外科手術少,住院時間也大大縮短,ERCP 下行膽總管取石書已逐漸被認可和推廣,與此同時,ERCP 術后膽總管結石的復發的因素也越來越受人們的關注,原發結石完全清除后至少6 個月再次出現結石視為復發[1],膽管結石復發機制尚不清楚,但不可否認,ERCP 術后膽管結石復發是多種元素共同導致。據文獻表明,ERCP 術后膽總管結石復發可能于年齡、肥胖、膽道手術史、膽道感染、 結石數量及大小、十二指腸乳頭旁憩室和膽總管擴張有關,現就ERCP 術后膽總管結石再發因素的可能性逐一分析。
膽總管結石多經內鏡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切開(EST)取石術,年齡較大患者,胃黏膜功能減低,胃酸分泌減少,導致人體胃黏膜保護屏障明顯減弱,加之EST 術后括肌松弛,很容易導致膽道逆行感染,從而導致膽管結石復發。再而,老年患者,身體各項機能均減弱,患者膽道彈性以及患者促進膽汁引流的動力明顯下降,從而導致膽汁淤積,形成膽總管結石,程亞軍[2]研究發現年齡>70歲的患者為ERCP 術后膽總管結石復發的獨立危險因素。
一般將體重指數(BMI)>24kg/m2的人定義為肥胖,肥胖的人機體內脂質含量較多,易導致非膽酸依賴性膽汁的分泌,長期膽汁堆積,最終導致膽總管結石的再次復發。李青云[3]研究表明,BMI指數≥25kg/m2是導致膽總管結石患者在ERCP 取石術后復發膽總管結石的危險因素。黃慧峰等[4]人對該院320 名行EST 術后的膽總管結石患者進行研究發現,高脂血癥患者,即三酰甘油、膽固醇等血脂水平較高的患者,更容易促成結石的形成。
有報道認為,膽囊切除術后與膽管結石復發密切相關,膽囊具有分泌膽汁的功能,當膽囊收縮,膽汁流出,一方面可以避免膽汁淤積形成結石,另一方面可以繼而沖刷膽道,減少膽管結石形成,當膽囊切除后,膽道失去了膽汁的沖刷,側容易再次形成膽管結石,石玉琪等[5]對73 名ERCP 術后膽總管結石復發患者進行研究表明,膽囊切除史是膽總管結石多次復發的獨立危險因素。另有研究發現,膽囊結石的存在與ERCP 術后膽總管結石的復發密切相關[6]。因此,又有部分學者認為,患者膽總管結石伴膽囊結石,在行內鏡下膽總管取石術后有必要盡快將膽囊切除,以降低ERCP 術后膽管結石復發率,但單純膽總管結石是否需將膽囊一并切除,還有待進一步討論[7]。
臨床上大多數學者認為,結石較大者較容易在術后膽總管結石復發,可能的原因有:(1)結石較大者,容易導致膽管擴張,長此以往,改變了正常的解剖結構,術后膽管收縮功能減弱,無法正常排除膽汁,再次形成結石;(2)結石較大,導致內鏡取石困難,必須先碎石再取出,碎石的過程中可能損傷膽道粘膜內壁,導致膽汁淤積,形成結石。有學者[8]經Logistic 回歸分析發現膽石直徑是膽總管結石復發的獨立危險因素。李青云[3]對200 例行ERCP 取石術后的膽總管結石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表明,當膽總管結石直接>10mm,膽總管復發的可能性極大。而另一方面,劉永國[9]認為,結石<8 mm 是膽總管結石術后復發的重要的危險因素,形成機制可能為結石過小,導致極容易藏匿在膽管粘膜的皺襞或隱窩內,手術時不易被發現,從而增加了結石復發的危險性。
結石的數量也別普遍認為是影響膽總管結石復發的因素之一,結石數量較多,膽汁中所含膽固醇較多,而膽固醇為構成膽道結石的核心成分,故結石數量越多,越容易造成膽固醇堆積,最終形成膽管結石。龐琬玉等對ERCP 術后的膽總管結石患者進行Meta 分析發現, 多發結石是膽總管結石復發的危險因素。龐爾君等[10]對200 例ERCP 術后膽總管結石復發的患者進行分析得出,當ERCP 術后結石的數量≥2 枚,會導致以后有較高的膽總管結石復發率。劉永國[9]研究發現,膽總管結石數量≥10 枚的患者術后復發率明顯升高。
十二指腸憩室主要是先天性發育不佳,造成十二指腸腸壁局限性向外突出形成的囊狀部分,臨床普遍認為導致結石復發的機制有三:(1)憩室直接作用,壓迫膽總管下端,膽總管下端相對狹窄,導致膽管排除膽汁受阻,膽汁淤積,(2)憩室造成括約肌運動紊亂造成膽汁淤積,影響Oddis 括約肌功能,進而導致膽道感染,形成結石;(3)食物殘渣在經過十二指腸是容易落入憩室內,長期易導致乳頭炎癥甚至膽道感染。依明江等[11]研究表明十二指腸乳頭旁憩室是膽總管結石術后復發的危險因素。Major 等[12]人研究表明,在行內鏡下逆行胰膽管造影取石術后的患者中,合并有十二指腸憩室的占9%~32.8%,其膽總管結石復發率明顯高于無憩室者。
膽總管擴張是目前較為公認的結石復發的危險因素[15].膽總管擴張導致膽管結石復發可能的機制有:(1)膽總管擴張導致相同體積的膽汁整體流速減慢,導致膽鹽沉積,形成結石;(2)膽總管長期擴張可能引起膽管平滑肌收縮功能下降,致使膽管運動功能減低,無法完成膽汁的順利運輸。而膽總管直徑越大,則膽總管擴張程度越大,所以可以認為膽總管直徑對膽總管結石的復發有一定的影響。吳潤芝[13]對32 例膽總管取石術后結石復發的患者進行分析表明,術后膽總管直徑越大,當>1cm 時,膽總管結石復發的危險性越高。2010 年在一項對522 例行ERCP 取石患者的研究中發現,膽總管直徑≥11mm 是膽總管結石復發的危險因素之一[14]。蘇秀麗等[15]研究認為,膽總管直徑≥15mm 是膽總管結石復發的危險因素之一。
正常膽總管形狀趨于直線,當膽總管手術時受到一定程度的牽拉或其他因素引起膽總管彎曲,即可形成夾角,大多數學者認為,膽總管夾角形成是慢性膽汁淤積的原因,長期淤積,導致膽管結石復發。2011 年Kim 等[16]人對141 名行內鏡下取石的患者進行隨訪,發現膽總管角度是膽總管結石復發的獨立因素。石玉琪等[5]對73 例ERCP 術后膽總管結石再次復發的因素分析表明,膽總管夾角<45°膽總管結石多次復發有關。但目前國內外對于膽總管夾角與ERCP 術后膽總管結石復發的關系研究較少,因此還需更多的研究支持膽總管夾角是ERCP 術后膽總管結石復發的重要因素這一觀點。
隨著內鏡下逆行膽胰管造影取石術越來越多的運用于膽總管結石上,其術后并發癥包括膽總管結石的復發也越來越受人們的重視,目前臨床上公認的與ERCP 術后膽總管結石復發相關的因素有年齡、肥胖、膽囊切除史、結石數量及大小、十二指腸乳頭旁憩室、膽總管擴張以及膽總管夾角,隨著對膽總管結石危險因素的深入研究,臨床上對于膽總管結石越來越傾向于綜合術前評估、正確選擇手術方式、規范手術操作以及預防術后感染等各項的綜合治療,從而能夠提高患者的遠期療效以及減低術后復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