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強
(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山東 濟南 250000)
破傷風指的是破傷風桿菌侵入人體內,導致患者發生嚴重的急性特異性感染。是一種由細菌外毒素,引發患者局部或者全身肌肉發生筋攣、抽搐、強直等主要癥狀的毒血癥[1-3]。破傷風患者的病死率較高,據相關研究顯示,可高達30%-50%。目前,臨床對于破傷風的治療,主要措施為給予患者鎮靜劑、行氣管切開、給呼吸機輔助呼吸治療等。破傷風的患者病情較為復雜,治療方法居多,但是存在救治困難,護理要求高等特點,臨床應加強救治措施,保證患者安全[4-7]。本文特以2016 年4 月至2019 年4 月于我院治療的27 例重癥破傷風感染患者為例展開研究,報告內容如下分析。
1.1 一般資料。以2016 年4 月至2019 年4 月于我院治療的27 例重癥破傷風感染患者為例,回顧分析27 例重癥破傷風患者的臨床資料、救治經過以及特點,總結重癥破傷風患者的救治經驗以及效果。本研究取得了醫院倫理委員會、患者及其家屬的知情同意,排除已存在嚴重癥狀且面臨生命危險的患者[8]。27 例患者中,包括女12 例,男15 例,其中,年齡為47-68 歲,平均(57.39±2.37)歲。農民工19 例,工廠工人5 例,家庭婦女3 例。其中16 例患者手指銳器傷,11例患者鐵釘扎傷足部,27 例患者均在受到外傷后未正確處理感染發生破傷風,受傷后,患者均未接受破傷風抗毒素注射,發病潛伏期均為4-15 天。
1.2 臨床表現。27 例患者在發病初均有背部自覺強直、僵硬、張口困難、吞咽困難以及無法低頭且頭向后仰等癥狀。發病后,患者無法進食,緊閉牙關,存在不同程度的全身性肌肉痙攣、苦笑面容等癥狀,患者雙肺存在哮鳴音,若有輕微的光、聲、觸動等,可誘發患者發生全身肌群痙攣[9-11]。患者在抽搐時,存在口吐白沫、大汗淋漓、角弓反張等情況,所持續的時間為數秒或者更長,但是患者神志清楚[12]。27 例患者中,12例高熱,15 例創面局部疼痛、紅腫。
1.3 臨床救治
1.3.1 特殊病房:將患者安置于ICU 病房單人病房,創造良好、安靜、舒適的救治環境,避免光線、噪聲等不良刺激,保證患者充足的休息,將治療以及護理措施集中。同時,可增加患者床檔以及氣墊床,給予患者完全胃腸內營養支持治療,密切監測患者尿氮情況,同時監測患者血流動力學。
1.3.2 痙攣的控制:可肌肉注射10 mg 安定或者100 mg 杜冷丁與50 mg 非那根治療,每天2-3 次,若患者病情較為嚴重,可選擇50-100 mg 的氯丙嗪與250 mL 的葡萄糖溶液(5%)混合后靜脈滴注,每天4 次,或者是給予10-15 mg 的咪達唑侖以及4-10 mg 的維庫溴銨持續泵入治療。采用藥物治療時,應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以及神志變化,尤其是血壓情況。若患者神志恢復,抽搐的次數減少,應及時調整藥物劑量,直至患者清醒[13]。
1.3.3 破傷風抗毒素的使用:在早期,可將20000-5000 IU的破傷風抗毒素加入至500-1000 mL 的葡萄糖溶液(5/%)中靜脈滴注,嚴格控制劑量,避免導致患者發生血清反應。對于嚴重癥狀者,可在每日肌肉注射3000-10000 U 的人血清免疫球蛋白或者是10000-20000 IU 的破傷風抗毒素,連續3-5天,對于創面清理不徹底患者,應選擇2000 IU 破傷風抗毒素注射于患者創面。
1.3.4 清除毒素:在控制痙攣的情況下,應實施徹底清創術,清除患者壞死組織以及異物,敞開傷口引流,采取過氧化氫和高錳酸鉀1:1000 進行沖洗[14]。
27 例重癥破傷風患者中,有23 例患者在入院40-52 h給予了氣管切開并采用呼吸及輔助呼吸治療,患者最終痊愈并出院。4 例患者入院90 h 后給予氣管切開,但未采取呼吸機輔助呼吸治療,其中因呼吸痙攣發生死亡的患者有1 例。
破傷風桿菌可引起急性特異性感染,這種感染被稱為破傷風,主要指的是破傷風桿菌侵入傷口內并在機體內生長繁殖,所釋放的外毒素可以引發患者發生局部或者全身性痙攣、強直、抽搐等[15]。
破傷風桿菌主要存在于糞便以及泥土中,屬于革蘭陽性染色厭氧性芽孢桿菌。組織壞死、深部傷口引流不暢、局部缺氧等均可為細菌的生長繁殖創造有利條件,破傷風發病的早晚以及嚴重程度。主要取決于細菌的毒力、數量以及機體免疫力,同時還取決于患者在受到外傷后是否在早期注射破傷風抗毒素。患者發病越早,癥狀越嚴重,且病死率越高。因此。在受到外傷后,應及時正確的處理傷口,積極預防發生破傷風,改善預后。對于破傷風的救治,臨床應積極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盡可能在早期為患者注射破傷風抗毒素,提高患者對于疾病認知,可有效降低病死率,為成功救治提供保障[16]。